寿山“蓝田”初考
喜欢玩印石的藏友都知道,福建寿山石一般分为“田坑”、“山坑”、“水坑”。从整体上衡量,田坑的材质相对比较优良些,大名鼎鼎的“田黄”(或曰“黄田”)即出产于田坑。除田黄外,田坑中还出产“白田”、“红田”、“绿田”“灰黑田”,以及“乌鸦皮”、“银包金”等品种。但至今还未听说过有“蓝田”———即出产于田坑中蓝颜色的石材。翻阅多部有关印石方面的专业书籍,从历史上的《观石录》、《后观石录》到近当代的《寿山石大典》、《印石大全》等,均未见有“蓝田”的记载,更未有“蓝田”的图照了。究竟有无“蓝田”呢?迄今始终是个悬念。
笔者藏玩古印章多年,庋藏明清旧印不少。其中就有几枚是蓝颜色的寿山石,其蓝色纯正艳丽,灯光照过,状如蓝宝石,熠熠生辉。经细加观察分析,在排除了它们的“水坑”、“山坑”身份之后,笔者认为,此几枚古印章极有可能就是“蓝田”材质。现试从几方面予以考辨,以就教于寿山石故里的行家识者并期盼共鉴之。
一、所列印材大都为随意自然形状,显系挖掘于沙层或田土之中的独石,与山坑、水坑的洞产特点截然不同。
二、印石质感完全符合上品田坑石所要求的“六德”,即“温、润、细、腻、凝、灵。”
三、有田坑石的三大典型特征,“皮”、“格”、“纹”俱全。颜色有层次过渡,格路明显,石中黑筋散漫其间,萝卜纹清晰可辨。
以上是从印石本身作感性上的分析,同时从地质学上考证及常理上推断,田坑中也完全会出产“蓝田”。因为田石是“无根而璞“的掘性独石,属亿万年前地壳变动时原高山矿石脱离母体落于田地溪河中的二次生成物,它的颜色形成、演变,取决于埋藏环境的浸润条件以及时间长短,很大一部分是“后天”沁色的结果,就如同斑斓的古玉、多彩的雨花石,甚至琳琅满目的各类鹅卵石、奇石一样。而且,印石本身硬度低,更易起化学蚀变,外力沁色,因而色彩应该更丰富。
我想,既然有黄田、红田、白田、绿田,甚或集多种颜色为一身的石材,那么田坑中出产“蓝田”,也应当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是相对来说,“蓝田”石的产量也许更稀少,抑或这种美丽的尤物特别抢眼,历史上就过早地让人开挖、消耗、使用殆尽了,以至于通常情况下难得一见。图列的几方“蓝田”古印,均为清代中期几位显赫名家的所用之物,可见非同寻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寿山田坑在历史上曾出产过“蓝田”,其质感、色彩均远胜于青田“蓝星”、“蓝带”和水坑、山坑浅淡色的“天蓝冻”,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能因为无图录、无文字记载就否认它的存在。
大自然是神奇的,它所创造的万物,也应当是神奇而变幻莫测的,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陌生的领域、未知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正等待有识之士探索研究,等待科学的进步发展之后去解谜、揭盖,远不是几位专家轻易就可“一剑封喉”,或者几本理论研究专著所能“一步到位”、“盖棺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