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的紫砂壶香港展出 投保上千万
日期:2014-05-20 浏览:307次 
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的紫砂壶香港展出 投保上千万

此次赴港参展的64件紫砂具中,有63件出自南京博物院,另一件则是应主办方邀请特别参展的“天下第一壶”——出土于雨花台区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的紫砂壶提梁壶。

虽然贵为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仅从外观来看的话,吴经墓出土的紫砂壶壶并不是很起眼:其壶身颜色深浅不一,表面散布着很多白色斑点,色深处还形成了一圈白晕。壶嘴与壶身间贴塑的柿蒂装饰纹,则是为了用来“掩盖”两者之间的衔接痕迹。

专家介绍说,这些像泪斑一样的印记名曰“缸坛釉泪”,这表明当时烧制紫砂壶器还没有另装匣钵,而是与那些较大件、表面粗糙又要施釉的水缸类器皿一同入窑烧如何养出一把漂亮心动的制,壶胎也因此会粘附上同窑器物溅来的“釉泪”。

市博物馆馆长白宁告诉记者,这把紫砂壶壶之所以获赞“天下第一”,原因在于其拥有明确的“断代依据”——这是国内目前有确切纪年可考的年代最早的紫砂壶壶,为破解“紫砂壶壶起源于何时”的文化悬案提供了重要佐证。鉴于此壶在紫砂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次主办方特邀其与南博所藏的63件紫砂壶壶一同赴香港展出。这把紫砂壶壶也是展品中身价最高的一件,保险金高达673426000万元。

“大彬壶”“鸣远壶”合璧展出

说到“大彬壶”和“鸣远碟”,在紫砂壶藏界可谓无人不知。作为明清时期最富盛名的两位紫砂壶宗匠,时大彬和陈鸣远的紫砂壶作品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当时便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说法。此次赴港展出的“大彬壶”和“鸣远壶”均为南博院藏,有趣的是,两把壶的名字都与瓜果有关。

南博所藏的“大彬壶”名曰“梨皮提梁壶”,壶身为圆形圆底,造型浑厚,古朴隽丽。之所以称作“梨皮”,是因为该壶用泥是在栗色粗砂土中掺入黄色刚砂土,使得壶身表面泛出闪闪夺目的金黄色斑,俗称“梨皮泥”。这把“梨皮壶”的壶盖口沿上有阴文“大彬”款,曾是著名画家吴湖帆的旧藏。

另一把陈鸣远款的“东陵瓜壶”则更具文人意趣。此壶造型为一个圆硕丰满的南瓜,壶腹处刻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的行楷铭文,既点出了西汉东陵侯邵平弃官为民在长安种瓜的故事,又将“东陵瓜”与雪水沏融为一体,文人情结跃然壶上。专家告诉记者,陈鸣远所制南瓜壶毓芬。古朴典雅 明“文人壶”欣仅有3把存世,如今藏于博物馆可对外展出的仅有南博这一把。

 

Tags: 明代 司礼 太监 吴经墓 紫砂壶 香港 展出 投保 千万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梅子韵缘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紫砂壶造型归三大类 下一篇紫砂壶简单开壶与传统开壶的方法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清代的紫砂壶欣赏
清代的紫砂壶欣赏几款清代的紫砂壶欣赏:注壶(清代),加彩壶(清代),四方菱花壶(清代),印花烹茶图壶...
明代李仲芳制紫砂圆壶
明代李仲芳制紫砂圆壶明代,子母口、秒敛、溜肩、广圆腹、平底、浅圈足。通高18、外口径10.2、内口径9....
明代紫砂汉方壶
明代紫砂汉方壶 明代晚期,人们在收藏上兴起了一股“时玩”风。收藏不像以往一样只重视收藏古董,而是...
明代清代紫砂壶上的书法
 明清时期紫砂壶上的书法好似空谷幽兰,典雅清丽而古朴秀逸,真正体现了渐行渐远的晋唐书法精神和笔意...
明代如意钮提梁紫砂壶辨识
《如意钮提梁式紫砂壶》胎呈紫褐色,表里均不施釉,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器形比较大。壶通高19公分,底至...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