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一千零一夜,陪你走过!!!

大滇说茶1001夜之102 几个传统配方的解析






       大滇说茶1001夜,今天的内容,属于绝密级,某几个著名茶的配方,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所以省略了茶号,但大家可以了解下思路。共三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


   
       这类茶,是普洱茶吗?有几个茶友思考过这个问题?谁能给我答案?厂家说了这是普洱茶吗?先思考下这个茶。。。呵呵,这个是一个边销砖,严格来说不是普洱茶。但市面上大家都当普洱茶,我们来看配方:9-10级茶,30%,绿茶3%,级外晒青茶,加树枝,嘿嘿,当然,这个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有种说法,叫做台刈茶,就是把茶树修剪下来的枝叶加入,比例大约是25-27%。因为有加了绿茶,以及这些树枝,所以要说是普洱茶,会比较勉强,当然,是加工过的,有切过。

       我们只说,这个的配方,是这样的,其他不涉及,不涉及口感。这个配方,在60年代成型,之后一直沿用,略有改变。但作为边销砖,大致如此。否则,也不会有这么低的价格了。之前有专家说,这种茶含氟量大,容易引起缺钙,但我个人持保留态度。对于边疆人民来说,已经饮用了很多年。如果确实有问题,政府应该停止生产这种茶。自然界任何一种元素,摄取量过高,当然都会有副作用。从这种配方来说,粗茶,是完全名副其实的。所以说,粗茶淡饭的粗茶,就是指这个粗茶。有人说,普洱茶是粗茶,而且以这个茶为例,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普洱茶总体上来说,不是粗茶,否则,也不会选入宫中了。这个茶是不是普洱,咱不去争论。总之,在很长的时期内,这个茶解决了很多国际民生的问题。

       再来看另外一个茶的配方,饼茶:5-8级 8%, 7-8级20%,9-10级 44%,级外晒青,26%。所谓级外晒青,就是介于10级茶和老黄片之间的茶,继续粗枝老叶。
   



       看这样的茶,我们到底看什么呢?我希望大家注意几点:
       首先是面茶和里茶,显然,这个茶是单面撒的做法,5-8级 8%,7-8级20%,这个是作为面茶的,9-10级44%,级外晒青26%,这个是作为里茶的,然后还有一个配方要素,2% 的绿茶,滇绿。在传统的普洱茶中,除了某些高档青饼,都加入了一些滇绿,以提升香气,某些茶,绿茶的比例更高。刚才说的这个茶,目前在市面上也有后续产品出售,注意到9-10级茶占据了44%,级外晒青茶占据了26%。大家应该可以猜出是哪个茶。

      我们再来说下,起码是1990年以前,最高档的茶。在国营时代,这个茶用料是普洱茶的最高水平。第三个茶的配方:3级 5%,4级10% ,5级15% ,6级20% ,7级25%,8级25%。具体什么地区的原料,我省略了,涉及到某些机密。从这个配方来看,茶的层次感是可以保证的,撒面也是一定的,综合下来,甜度是可以的,外观上,饼面也是过得去的。厚度,4-6级茶,也是有的。成本是可以控制。

       今晚说的三个茶,是整个国营时期茶厂的拼配指南,我们从里面要看出的是:之前,普洱茶的用料确实是较低级的,基本上是制作绿茶后的茶来制作;成本上比绿茶低,整个配方是为降低成本服务的,并不包含什么国家机密;涉及到茶的产地方面,也并不是有特别讲究,只是因为在国营时期,必须注意全省内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三个配方,包括了最低的,一般的,最高的三种拼配方式。这样看来,起码,1960-1990年代的普洱茶,跟我们现在的普洱茶,应该是非常不同。

       有人老是拿以前的茶,容易出*香,*香,这种来证明以前的普洱茶更好。实际上,这是因为以前的普洱茶用料粗老,甚至,在某几个年份的茶饼面上,整个都看不到芽头。所以,有时,翻开普洱茶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做普洱茶,排在了做绿茶、红茶之后,非常不受重视,也没有多少前途。沧海桑田,谁能想到,现在,普洱茶居然是这样的地位呢?许多人在面对老茶,舌灿莲花的时候,有谁会知道,这一切,其实只是无意造成的呢?过多的强调配方,以为配方体现了某种神秘的功力,那只是小说中的东西,切勿认真!欢迎大家阅读大滇飞扬第一部普洱茶小说 《茶战天下》,并给出建议!
      

        OVER!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03 戏说茶气


 


       大滇说茶1001夜,戏说茶气!

       茶气是什么?我不认为有谁能说清楚。迄今为止的说法,经得起推敲的不多。大滇有一个可以肯定的说法,关于茶气,是人人可以体验到的,这个我们放在最后谈。

       迄今关于茶气的概念,基本只能凭想象去揣测。甚至,有些说法说:某些人的慧根差,悟性差,体会不出来。这样的说法,就把茶气放到了一个不客观的位置。即茶气是很主观的东西。大滇认为,如果一个结论,不能反复验证,而且是在不同的人群中验证,那么,这个结论就相当值得怀疑。

       关于茶气,这个涉及到什么是气?气这个概念,显然是来自道家的。要否认气的存在,罪莫大焉。真气,元气,茶气,三个气应该都是一样的物质。精、气、神,这里的气,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在茶里要描述茶气,实际上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普洱茶本身的学问,还要涉及到你对道家的研究。杯具,就是这样产生的。

       涉及到道家,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太多喝茶的人,是无法了解道家的思想,而道家的思想,跟中国的气功又有结合。所以,茶气里的气,又跟气功的气,实际是同等含义。究其本质,要明白茶气,你先得明白气功的气。不知道诸位中,有没有练过气功的?

       我在年少时,曾经学习过。所谓气沉丹田,真气在体内循环,大周天,小周天,等等之类。当然,我了解的只是皮毛。但总归来说,以我的研究精神,既跟了师傅,师傅也言传身教,自个也找了很多书看,但我坦白,没有炼出气来。

      不是我不用功,主要是我从小学习唯物主义,心里一直存了要把气这个东西实质化的念头。也曾拜访了一些高级气功师,也曾请人发功,试图感受气。气功师用了很多引导性的话,希望我能说出一句肯定的话,让我自己感受到气。但我很抱歉,无论说我悟性多差,我都得承认,我没有掌心发汗,也没有哪里感觉到微微发热。

       一般人在心理诱导下,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出汗或者起码发热。但我应该是心理素质不错那种,没有发热。我应该只会在一种情况下紧张发热——见到美女的时候?我猜想。所以,我迄今为主没有感受到真气,元气,精气,以及许多前辈认为的茶气。这个,是关于第一种茶气的理解。前辈高人们关于茶气的理解,如果你练过气功,而且确实感觉到气,那么,有机会了解茶气是什么。然后,我来说第二种茶气的理解。

       基本上,现在开茶店的人,或者喝茶几年的人,都会评价说:茶气足不足。这里的茶气,在前辈们看来,就很庸俗了。大致意思是:指茶汤很浓,口感很酽;茶汤苦、涩味很强。若以此来论,则茶气强不强,实在不能跟是否好茶挂上钩。如果这样来理解,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也容易感受得到。但如果这样理解,茶气强与不强,就是个中性词,不是一个褒义词。而第一种解释里,显然是褒义词。在第一种理解里,只有好茶才有茶气。只有陈年老茶才有茶气。第二种解释,则凡是茶都有茶气。

       关于茶气,第一种说法里,甚至嫁接了跟科学有关的东西。即茶气,跟所谓的有机锗直接相关。参照邓版本《普洱茶》,作为一个工科毕业生,我感觉到文科生想象的穿透力,佩服不已的同时,深感无语。有樟香,那么必然是樟树与茶树伴生;茶气跟有机锗有关系,那么一定是普洱茶树从土壤里吸收了有机锗,那么云南的土壤里一定含义丰富的有机锗。如果土壤表面没有的话,那么一定在表面下数十米,数百米有。要在地下数十米有,那么只有原生的百年古树,千年古树,根系才可以吸收得到。结论就是:古树茶根系发达,从地下数十米吸收了有机锗,因此茶气足。

       这样的推论过程,使得我这样的工科生陷入两难,要否定这样的结论,首先得去测土壤里是否含有丰富的有机锗,取样,必须从表层到地下数十米,而且,取样范围,必须是遍布云南全省。这个完成了土壤里含有锗的证明,这个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要证明茶树是可以吸收锗的;第三步,要证明茶树吸收了锗,没有自己消耗掉,而转移到了嫩芽嫩叶中;第四步,要证明在杀青、揉捻、晒青过程中,锗没有受到损失;第五步,蒸汽、压饼、成型、存放,锗存在;第六,溶于茶汤,可以被人感知。

       如果不能做这些实验,去否定结论,那么,为了避免麻烦,就只有承认这个结论。大多数人都怕麻烦,所以不想认真追究。就算了,听之任之。

       茶气,就变得高尚起来,我个人感觉,这个跟皇帝的新装类似。因为你如果否认,就说明你不会喝茶,连茶气都感受不出来。一般喝了几年茶的人,都不好意思承认这一点。尤其是面对一个几十年的老茶。虽然觉得口感不咋的,也不敢否认讲茶的人说,茶气强烈。

       自然,也有人说喝了发冷汗,发热汗什么的。古人也曾经说过,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才七碗茶,就晕了,感觉飘飘欲仙,这个被认为是茶气强烈的原因。大滇评论:应该是作者体质弱,茶醉,恍惚中……

      说起来,第二种还是比较通俗的,大家容易理解的,市场上通用的俗语。我建议大家按第二种去理解。下面说大滇的第三解。

       大滇的第三解,无需太多复杂的说法,群里应该有茶友买过1990年那个散熟茶,你把这个茶泡到30泡后,感受那个气韵,我认为,那个才是真正的茶气。说这个并没有广告的成分,因为这个茶早已经浮云。喝到30泡,茶的味道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就是气。当然,这里的气,是气味的气,是任何人都可以感知的东西。一百人喝,一百人都可以了解,什么是茶气……不会让你发汗,不会要你先练40年少林童子功,它,就那么一直存在着,与任何人无关,客观存在,愉快的感觉,但,无法描述。具体请茶友正宗懒人描述……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04 普洱茶的评审 上篇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我们说一说普洱茶的品审。应该来说,这些都是普洱茶专业的常识,没什么神奇的东西,大滇只是作为旁观者,对这些规则讲解一下,附带一下自己的看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普洱茶的评审是分两类来看的,一类是散茶,一类是紧压茶。今天我们先说,散茶的品审。

      当然,这些方面有所谓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东西,作为从业者或者茶友,要理性看待。有规则是好事,但你太把规则当成至高无上的东西,那你就离真理越来越远了。规则只是中国权力最大的部门——有关部门 ,利益的均衡体。应该也是今年的行业,牛奶行业,把国家标准乳制品,这个标准倒退30年,标准值降低了很多,就是一个例子。而普洱茶的标准,同样是这么一个东西。

      如果遇到有人抬出标准来,那么,请给我解释下,同样地树,同样一座山,山这边属于云南省,山那边属于老挝,从那边采摘鲜叶过来,按普洱茶的标准来做,按国标,就不是普洱茶?怎么解释?同样,把晒青毛茶运到广东压制,怎么就不是普洱茶了?大益在东莞有个工厂,难道生产的不是普洱茶?按国标,应该也是非法生产了。所以,我对国标的解释,拒绝相关人士争议。每个人可以也自己的看法。回到散茶的评审,我们来看用的器具。
   


        大家仔细看下这两个东西,显然,茶盘是看外形的,下面这个是用来泡茶,品比的。太多人迄今不知道这两个东西的用法,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人只是看着别人有,就自己搞一套回去,以貌似专业的眼光去给人讲述,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眼看出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足够专业,因为,我看见90%的人都只用一套。呵呵,品审杯,如果不是2套以上一起用,根本没有意义。

      说得通俗点,为什么国家要有个标准,还定义了这样的茶具,很粗鄙的茶具,就是强调一点,同等情况下,同等重量的不同茶,在同样规范的水温,分量下,比较茶的总体品质。


      这样,三个东西一套。泡茶的杯子还有缺口,缺口说明什么,说明容量一致,多了就会漫出。用天平或者电子称,是可以保证投茶量一致的,水温一致,用的水一致,不同的就只用茶了。以这样简易的方式来判断茶的内质。外观和内质,就是评审茶的两个方面。

      外观,抽取两种不同的茶,同样地分量,放入茶盘,观察外形,对茶的外形做出评价,比如条索,银毫等,对于散茶依据外观,给出一个判断,几级茶。这个叫做干看,就看干茶。

      而用评审杯,这个是湿看。这套杯具,严格来说,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看散茶的,一种是看紧压茶的。看毛茶的是250ML,紧压茶的是150ML。这些我们就不细说,下面来说说怎么用这个东西。

      这套评审的方法,本来普洱茶是没有的,是从其他茶方面用类似原理引入,所以,我觉得有时很无理。浸泡5分钟,看看这个规则,沸水冲开,浸泡5分钟。你可以想见,这样的茶,闷泡5分钟,对两种不同的茶,都这样操作,大家手里有茶的,试试这样的结果,喝起来如何?

      如果是当年的新茶,无论生茶熟茶,你觉得能喝吗?呵呵,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无法下咽的。所以,我加一个补充条件,建议投茶量为5克,但基本这样,如果水温够高,估计喝下去,也谈不上享受。所以,这种做法,某些人采用,也有一些人不采用这样的方法。

      许多人的做法是:第一遍,把茶闷泡三分钟,直接倒掉,然后再加水,闷泡2分钟,以这个时候的口感来判别内质,在所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貌似可以得出结论?然后,我们就可以给茶打分,80、90、100分?

      普洱茶,有时真的很累,因为这样也不行。你用一个机器揉的茶跟一个手工揉的茶来对比,就算是同一个寨子,同一棵树的茶,揉捻不同,大致的口感差异非常大,如果揉捻较重,显然,在第一泡出汤会较快,很可能第二泡无味。就此推断茶的好坏,会非常不准确,所以,在做品审前,茶品是不是适合放在一起来比,也是要预先考虑的。你用布朗和易武来PK,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们总结下看散茶(毛茶)的方法: 干看条索、嫩度、色泽、净度,湿看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前四项称为外形因子,后四项称为内质因子。

      第一  条索
      通常来说,条索紧结,被认为是好茶的一个指标。大滇解说:这个是因为大厂过去以收台地茶、机制茶为主,嫩茶条索较为紧结,而粗老黄片茶无法成为条索,故区分老嫩以条索是否紧来判断。老嫩程度,决定了茶的价格。而近年来,普洱茶百花齐放,衡量普洱茶价格的高低,不再以老国营时期,只重外形的方式,而更重口感滋味,因此,这条仅供参考。

      第二  嫩度
      即看茶,芽头多少,采摘为单芽还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等。国营时期的标准,自然是芽头多,等级就越高,收购价格就越高。所以,易武的茶,在国营体系下,无论如何,都不能卖一个好价钱。

      第三  色泽
      如果是生茶,大致看杀青有没有足够,老的生茶,注意看是否霉变等。色泽鲜绿,就要怀疑,是否有绿茶化,熟茶里面金毫过多,就要怀疑,是否拼有红茶等……

      第四  净度
      这里不是指杂质什么的,而是指样品中,各等级茶的大致是多少。如果你看到里面有一芽一叶的茶,又有老黄片,又很很多茶梗,这个就是净度不好,不匀净。

      理解这些评论,主要是方便大家看懂专家们的茶评。今天先到这里,明晚我们继续说普洱茶的评审!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05 普洱茶的评审 下篇





      大滇说茶1001夜,今天的第一句话,感谢段林希,祝贺段林希获得快女全国总冠军。我不是骨头,但我赞赏努力,这给了很多普通人,一种成功梦想的可能,在很普通的条件下,只要你不放弃,即便你初中没毕业,你也可以成功。

      在很多国人每天愤愤不平,发出各种粪青言论的时候,我看见了90后的努力与奋斗,难得的积极一面。而事实上,大滇团队里也这样汇集着一群人。在默默拼搏着,用十年,磨一剑。

      今天,我们继续说茶的评审。昨天,我们说了散茶方面的一些内容,今天我们进入到紧压茶环节。

      第一  干看
      从饼面看,观察饼面的条索,大致判断茶叶的等级。从饼面可以展现的内容,第一无非是芽毫多不多,梗是怎样的状态,然后,开始做各种推测,推测是什么地区的茶,推测是春茶还是夏茶。

      为什么说推测呢?因为这里做出的仅仅是猜想。当然,如果是紫芽茶或者紫娟茶,你在这个环节,基本上能看出80%,如果是野生茶,你可以看出90%以上。所谓的评审,就是做出一个个猜想,逐步验证的一系列动作。

      如果拿着一饼茶,看着茶,没有任何感想,没有任何推测,那基本上对普洱茶还在一无所知。这个是对原料级别的推测。另外,从整体饼形来看,可以看出加工的水平。有茶友一看饼形,只要看到压制较紧的,立刻给予较高评价。看到饼型松散的,就开始批评。实际上凡事都有个度,如果饼压制很紧,第一个问题是:陈化很慢。这个很多茶友不在乎。大滇2010年压制了铁饼,0520,存储期定义在15-30年,实际上我对到15年的转化仍然不乐观。30年,我会有足够的信心。

      第二个问题,则是干燥的问题。饼压制得紧,则意味着中心部分,不易干燥,必须通过烘干的方式。烘干的火候很难控制,通常采取,宁肯稍过,也不能受潮。如果内部没干透,中心发霉,后果不堪设想。不是茶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直接威胁到身体健康的问题。大滇一贯强调,卫生第一,口感第二。所以,市面很少见到3公斤以上的铁饼,就是这个道理。

      松紧适度,利于陈化,利于干燥,就算在后期,某些茶受潮,只要不是很厉害,松紧适度的茶可以很快把水分蒸发掉,不易霉变。所以,许多人茶友只看到了紧压茶有利于香气的方面,而没有看到陈化和防潮方面。下午大滇内部在讨论一个500克砖茶的时候,为什么500克的砖茶要压制成厚砖,不压制成薄砖,也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见一饼茶的外观,必须有很多想法,读出很多东西。

      第二 分解茶
      把饼茶分开,看面茶、里茶、底茶有何不同,大致判断各种等级茶的比例,最后干看结束,混合茶,选取5克,进入湿看这个环节。湿看,跟看散茶的内容基本一致。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香气,在我们之前已经讲过,这里的香气稍有不同,还要闻叶底的香气。是不是茶一泡,就要闻香呢?不是,要在叶底温度在50度左右闻,即茶汤放置3-5分钟左右闻,冬天时间可以在2-3分钟,如果在很高温度闻,鼻子受不了,如果温度过低,则香气沉闷,杂味较难分辨出来。闻香时间,应该在2-3秒,一口气闻完,不要闻很长时间,更不要换气闻。

      香气闻完,我们看汤色,看汤色,要快,主要看出汤那一瞬间。因为随着温度下降,汤色会变化,颜色通常会变深。某些茶随着水温的下降,还会出现浑浊状态,俗话说的冷后混。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溶解的物质,冷后沉淀。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不代表品质。有人把冷后浑成为优质茶的一个特征,因为溶解得越多,冷后越浑。这个,姑且听之。汤色黄亮、橙黄、深黄、黄红、红亮、红褐、红艳等,是判别普洱茶年份的重要依据。

      第三  滋味
      关于滋味的判别,要注意两个标准,温度和茶汤量。茶汤温度在35-45度是适宜的。高了烫舌头,导致判断失误,低于35度,反应较为迟钝。而茶汤量,这个很关键,太多和太少都会导致错误的评价。入口茶汤预估为5毫升左右,太多,无法分辨,太少,口里空,较难辨别。通过看这样的细节,即这个人在评价茶时,入口茶汤多少,某种程度上可以观察出此人喝茶的水平。当然,中茶的老师傅还传授了一些其他技巧。但给我印象最深得是:审评者必须没有喝茶和抽烟的嗜好。所以,我在招收员工的时候,会注意这些问题,而且,我也会注意到客户对茶的评价,跟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第四  看叶底
      看叶底的时候,太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即把节间距离较长的茶,误认为夏茶,或者认为是粗老,某些肥壮的茶,经常被误认为是雨水茶。实际上,这个跟当地的采摘习惯很有关系。比如易武六大茶山地区,采摘叶梗较长,包括冰岛、勐库地区的古树茶,因为持嫩性较强,某种春茶甚至摘到第四叶。如果不实际了解当地的采摘习惯,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看法。总之,普洱茶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科学,很多东西不能想当然。

      我们来看一个茶评:原料芽叶肥壮显毫;色泽褐黄油润;饼形周正,松紧适度;成品配料匀净,陈香初显;滋味醇香甘滑;汤色深红透亮;叶底肥嫩柔软。这样的评论涉及了方方面面,算是一个标准答案,任何一个茶评,都可以在这个上面略作更改。大滇说茶,下周一后暂停,9月20日-11月5日左右,大滇将至云南茶区,进行秋茶收茶制作。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大滇从云南发来的制茶报告。大滇长篇小说《茶战天下》,每周会持续更新。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 106 普洱茶的卫生状况报告

今晚内容:您的知情权--普洱茶的卫生状况报告。

       我很遗憾,也很抱歉,在我们的茶里出现了异物。出现的概率已经较低,但我还是必须郑重道歉,关于杂草,关于化纤袋的丝……面对这样的问题,无可退缩,必须承认。同时,如有这样的情况,茶油们可以选择无条件退款退货。事实就是如此,但我仍然无法承诺,绝不再犯。

       从2008年至今,一直在奋战,试图把对普洱茶行业的一些不满,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所改变。如今,却依然在这些基础的问题上无所作为,悲哀……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你明明知道有错,却无法改正……

       无力感会涌上心头,个人能力的渺小,会让人觉得心累,也会动摇,究竟自己做的事有没有意义?到底什么时候,大滇才能制作出理想中的普洱茶。为了这个理想,已经奋斗了许多个夜晚,试做很多事,从自己亲自去上山选料,从杀青,揉捻,晒干的每一个环节;从毛茶到成品,从包装纸到笋叶,每一个环节都去认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成长。

       明天即将踏上秋茶的路,独自一人,回顾茫然。这些年所谓的努力,变成了对普洱茶每一个制作环节都算得上非常熟悉。从MBA的课程来说,一个产业,应该是有详细分工的,大滇应该专注于销售,不应该从鲜叶到毛茶,到成品,到销售。这样不专业,很累,很危险。

       理论上说,毛茶应该有专业的毛茶提供商,加工,由专业茶厂完成,我们,就等着从厂家买一些货回来,加价卖出就行了。这个社会太金钱至上,每个环节都要老吴亲自把关,真的很累很累,如果,我不是了解到很多问题,很不放心。我也就这么做了, 永远不用费心搞清楚,每一个茶饼里面到底是包含了什么?我需要一个知情权, 也需要告诉我自己,我的员工,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茶友. 你们喝下的茶,具体是什么?我不愿意用一个神秘的配方来解释。

       是的,大滇的茶,最先喝下的是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员工,以及对我们人生很重要的茶友。我们需要一个对得起大家的理由,所以,即将上路。我知道,许多的茶友喝的不仅仅是大滇的茶,但大滇,最亲爱的人中,大多数只喝大滇做的茶……在我看到丁磊养猪的新闻时,在我听说某500强的高管去养鸡时,我并未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觉得这是一个商机,而只相信,这是一个简单的理由,我更愿意丁磊养猪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以及周围的一群人……

      因为我有同样的理由,做茶与我,并不仅仅是事业。全世界70亿人中,我有幸认识了大约1000人,这1000人,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目前,大滇群里就是1000多个人,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我们有缘,所以我们在一起,但我很抱歉,无奈的抱歉,在我认为自己专业的地方,无法去解决哪怕一根小小的杂草……有很多令人沮丧的地方……要改变这些,就得彻底改变整个普洱茶的生产模式,从鲜叶到成品,全部必须以现代化的工厂,用有良心的方式来制作。这需要巨额的资金,建立自己的茶园基地,建立现代化的加工方式,雇佣更多的人,用更先进的机器,花费更高的成本……我很抱歉,我们现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知错,但无法改正错误……

      XXXX

       在明天踏上收茶路的时候,我仍然如往常一般,如实告诉茶友,我能做到的事情:选用海拔较高地区,没有明显农残地区的茶,XXXX。我依稀记得某茶友发给我的短信:听我在农业局的朋友说,现在有茶农在鲜叶里添加香精制作,收茶时,一定注意! 这个短信,一直保留在我手机上,是的,我能保证:香精、硫磺粉、农残、化肥。是的,我不能保证,杂草、毛、化纤……同样,我能保证在制作茶饼的时候,经历风选、人工挑选,把灰尘、杂物、碎茶挑选,但却不能保证每个工人都尽力挑选干净……

      经常有冲动,倾尽全力去做一个理想中的工厂……理性思考,分析我们现在的规模,现在做茶厂,大滇会死得更快……无奈,纠结,人生就那么不如意,对于出生于全国最贫困县的我,现在能做的,而且也只能做的,仍然是,隐忍……等待大滇变得更强大的那一天。

      了解越多,就知道困难有多大,就越不敢轻易承诺什么。要改变的是,几百万户茶农的生产方式,而且,要在市场上和数千个大小品牌竞争。任重而道远,并不是一句空话。加油!!!

      怀着愧疚之心,继续前行!努力奉献并不完美却努力改进的普洱茶。

      大滇说茶,2011年9月最后一期! 下期节目,2011年11月见!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08 细说昔归


      大家好,大滇说茶1001夜,特别节目细说昔归。

       因为是直播,所以都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又因为身在异乡,手里资料不齐全,所以,讲的内容不是很深,今天我们要简单介绍下昔归的茶。昔归的茶,我观望了很多年,有太多的理由不去做这个茶,数量,价格,炒作,工艺,历史。让我不想做昔归茶的最大理由并非是因为天价,更主要是因为工艺。这个很少有人会谈到这一点,在做普洱茶的人中,许多人都很忌讳谈这一点,即:昔归茶,之前出名是因为做的烘青茶。

       烘青茶,对于普洱茶来说,就是不可接受的,非正常工艺。但事实是,无论如何,昔归茶的出名,是从做绿茶开始的,而且,更早的历史里,没有昔归茶,叫做忙麓茶。

       起码,在1970年前,知名的应该是忙麓茶,即忙麓山的茶。而后期,按政府要求,寨子里的人来到了昔归这么个地方,才给昔归茶带来了荣誉。事实上,现在昔归这个地方的茶,即寨子周边的茶,品质是不如忙麓山的茶。我们在之前预定的昔归秋,以及春茶,更准确地说,是叫做忙麓春,以及忙麓秋。这一点,跟刮风寨的茶一样,茶王树的茶,品质优于刮风寨其他地区的茶,大家看到我在饼面上印了邦东古树1号 以及2号的样子,
  
1.jpg




       事实上,这正是昔归寨子周边采样的两个茶,我们采集了三个茶样,我有足够的信心来让茶友辨别清楚,你从外形上,条索上,包括叶底上,无法分清。但是口感上,忙麓的茶确实高人一筹。如果你把这三个茶样压饼放我面前,很抱歉,我自己也无法分清楚。但是,茶一入口,一切完全不同。

       大滇的茶,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让大家认识普洱茶的魅力,即,外表不重要,内质最重要。另外就是,即便同一个地方的茶,也存在选料问题,选料之间,就会有巨大的价格差,而我们,坦然把每个地方的不同品质的茶,放在大家面前,告知你真相,然后说明我们为什么会选这样的茶。提供的饼,1号和2号,我相信,对秋茶而言,绝对可以在市场上PK,各种所谓的昔归茶,绰绰有余。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昔归的图片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然后,我再发一幅忙麓山上的茶树,

8.jpg




9.jpg




          昔归茶,忙麓茶,一个简单的茶,现在被搞得很复杂大滇,只想简单用数字来说明。

      第一,树龄最老的,250年就一棵,正常的,通常的,200年,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这个是仅仅见于史料最早关于昔归茶的描述。

      第二,根本特性  这个是大滇飞扬自己的总结,也是昔归茶特点的来源,没有修剪,只采春秋两季,大滇飞扬见过许多许多古树,口感不如意的原因,往往是两条:第一,修剪,第二,过渡采摘,根本原因是为了提高产量,方便采摘。

      易武的茶树,就其历史而言,显然比昔归早几百年,但是,稍一长高,超过2米,即把主干砍断,只许向四周发芽生长,不许往高处长。在茶区周游的过程中,大滇发现,即便某些地区的茶树,树龄不够易武老,但往往有出色表现,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修剪。易武高山寨的茶,我认为比麻黑出色,就在于,年份虽短了几百年,但是,没有修剪,滋味更饱满。

       忙麓山的茶还有一个特点,是自然生长的。有的树高三、四米,有的五、六米,有几棵茶树主干只剩下一截枯树桩,但又从底部重新长出了锄把粗的新树叉。大茶树基围在80~90厘米左右,茶园属传统采摘自然生长,树枝盘曲向上,经百年的人工无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嶙峋古怪,似卧龙、似飞禽展翅,既易攀援采摘又有观赏性,是典型的人工栽培古茶园。


10.jpg




      一般经过修剪的茶树,叶型会比这个大而圆,许多人会因为昔归茶的条索,感觉是细而长,甚至说,不是古树茶,关于这些,我听过很多形而上学的人说过太多了,叶底不厚的不是古树茶,叶面不长毛的不是古树茶,叶子细长的不是古树,叶底墨绿的才是古树茶,而发黄的不是古树茶,这些都是胡说八道,我对任何专家说这样的话敢于直接反击,并非是因为我的狂妄,而是因为我手里握有事实!

      下面要谈一个非常关键的数字了,就是昔归茶到底有多少?以下说法只代表大滇本人意见,不代表业界公论。

      以大滇所见,以及所闻,以及调查有关资料,昔归茶,目前采摘面积至多在300亩,春茶产量最多在1.5-2吨,秋茶数量应该只有春茶三分之二。如果以大滇标准选择忙麓山的茶来做。预期总产量应该在1吨以内。这样,按我们通常收茶的惯例,千万不能在一个地方收购超过20%的茶,否则,价格就会剧烈上升。所以,最佳收购量不宜突破200公斤,当然,如果放宽标准,非忙麓山的茶,那就会较多了。因为考虑到如果我们做,就要每年都做,所以不会大幅抬价收购。这样大幅抬价收购的结果,一定是不利于我们,也不利于茶友的。

      同样,本着要做做最好的茶,所以我们明年昔归的茶,预期只做忙麓山的茶,能收多收就收多收,不可勉强。收茶原理证明,茶商都是统一战线,大家都会有分寸的。毕竟,明年把价格搞到5000一公斤,没有谁有好果子吃。当然,下三滥的会去冒充昔归茶,那个不在我的竞争对手之内。游客!!!是最不稳定因素,最不理性因素。关于昔归产量的估计,有效期只在2年内,预计未来五年,产量会得到5-10倍的增长,中国人,都懂的!

      下面是我对昔归茶的评价:
      一,关于霸气,15秒内,充斥苦涩,然后回甘(这个评价仅仅限于春茶);

      二,水非常关键,忙麓山里的泉水,对比临沧市区桶装水,夸张点说,有30%的加分值;

      三,所谓菌子香,是关于昔归茶的传说,这种香型的描述,并不确切,但是大家可以试着体会;

      四,昔归春茶和秋茶,有70%的落差(形容差距),但我依然认为,忙麓茶,即便是秋茶,仍然很强大;

      五 ,纯度与浓强度,相当于2003年的老班章,如果让我出价,那么忙麓山春茶,是我愿意用目前老班章三倍价格购买的茶;

      六,昔归茶的后半段,与茶王树的后半段,有相似之处。

      有人说有所谓冰糖香,这个,主观因素较多,大家自己体会。总之,我觉得是一个前半段象03年之前的老班章,后半段象茶王树这样级别的茶。喝过更早老班章的人都认为,现在的老班章,仅仅只有一点点韵,忙麓是昔归里最好的,应该这么认为,因为现在忙麓山归属于昔归了,在1970年前,忙麓不属于昔归,而昔归,又是邦东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昔归属于邦东乡邦东村委会昔归自然村。

      切忌喝到高香不苦的昔归茶,因为那个可能是烘青制作方法,一开始我就说过,昔归最早是做绿茶的,是当地政府用茶,但很多人又以这个为理由,说昔归茶,外面根本买不到,都是政府包了。这个又太虚,实际上,只要给更高的价格,没有问题。这么来说吧,以2011年的行情,昔归的春茶,低于400一饼,就非常不可靠。因为就算用寨子周边的茶做,也不会这个价格。选用忙麓山的茶今年做,成本价格不低于530元,357克饼,还要要求收茶人没有追高。明年,一起都很难说。

      现在老班章,明年春茶签约价格,1500,茶农还不愿意,全部包掉的价格,而且,不需要茶农采摘,也不需要他们炒和晒,这些都是额外请人做。但我想强调,春茶很强大,秋茶跟春茶一比,差太多了。主要是那个韵味方面,以及回甘的速度。另外,我还要悲伤地告诉大家,昔归橡胶树的面积是茶树面积的5倍,昔归的海拔仅仅850米左右,适合种橡胶。所以,又是一个大问题,好像别无选择,只能上忙麓山,收鲜叶,找人初制,收干茶,不敢做。

      这点,茶王树明显有优势,根本不用担心橡胶问题。麻黑一带也绝无这个问题。

      今天就跟大家汇报到这里,下周回到广州,从11月14日,每周一到周五,大滇说茶,持续,持续!一直到春节前!

       明晚继续说茶。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10 普洱,走向何方(下)




        大滇说茶1001夜,继续说茶!我们先回顾昨天说茶的内容,普洱,向何处去?关注品质,不关注价格。品质是第一位的,这个是我们对明年的预期。

       第三点 口感茶
       口感茶顾名思义,就是口感有特点的茶,这些茶,春茶的价格都不便宜。比如我们熟悉的章家三队,布朗台地茶,卫东,也是布朗台地茶,在今年,价格均在100元一公斤上下浮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茶胜过了许多地区的大树茶,而易武,景迈台地茶,不用说,也是台地茶中的口感茶。我们来简单区分,即长在高海拔地区,树龄约30年左右,口感有特点的茶,基本都是台地茶中的精品。

       这些,因为有一定数量,就构成了大品牌中最顶级的那些茶。所以我们看到某些大品牌在市场上的高端茶,基本都是用这些料。能用这些料,我的评论,已经是很厚道了,如果能够全部用这些茶的春茶来做,那就是非常厚道了。可惜,我很少见到。市场大品牌的高级茶,多半是春夏秋拼配,为了避免被人诟病,甚至用了多个年份的春茶、夏茶、秋茶来混搭,以老料新压的形式出现,偶尔见到一俩个纯春茶的,价格都已经是巨贵,品牌溢价,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

      大滇关于这些口感茶的未来走向,判断是,价格将稳定增长,价格非常不稳定,也许会剧烈增长,因为这些口感茶,供应量相当大,价格增长20%-30%当属意料之中,超过50%就相当意外了。而大树茶,小树茶,无可预期,完全取决于市场上供需关系。

       从制茶的资源来看,这些优质台地茶,包括易武台地茶,同样是商家争相抢购的对象。茶农在这个环节仍然占绝强势地位。对于台地茶来说,非口感茶,则茶商和茶厂占据了市场的统治地位,把价格压到一个非常低的程度。这些茶,我个人判断占了市场总量的80%以上。即实际上,对于这些茶的价格,茶商以及茶厂说了算。从勐海茶厂的收购价格,大家可以看出这个趋势,制定标准,你愿意交就交,不愿意拉倒。最后当然会就范。

       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趋势。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优质资源匮乏的时代。最好的那些茶,需求量很大,价格会拉开差距,而如果茶不够优秀,则只能流入大宗货这个级别。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跨国公司的CEO,年薪数亿美金,而普通职工只有数万美金,普洱茶也完全类似。拉菲红酒上万一瓶,我们中粮出品的华夏长城干红貌似有10多元一瓶的。在大宗普洱茶里,选出一些春茶,做一些生饼,这就是普洱茶的普通版本。更差的茶,就拿来做熟茶。如果用台地茶的春茶做熟茶,已经算相当厚道了。但是,非常少。只要是高海拔台地茶的春茶,做出的熟茶其实已经相当出色。但传统上的熟茶强调现喝,通常都是低成本夏茶来发酵。

       许多初学者问我,为什么熟茶会比生茶便宜?不是说熟茶发酵损耗很大吗?一个简单的道理,发酵熟茶那些毛茶,如果用来压制生饼,基本上看不过去。又有一些歪理邪说,好的生茶和差的,都不重要,只要经过了发酵,差别不大……这种说法完全是把水搅浑的说法,本质的意思就是说:还是接受我最低成本的便宜熟茶吧,喝熟茶就不要讲究那么多了。

       大滇说:不试过怎么知道会这样呢?以大滇的实践来说,不同成本的茶,发酵出来,非常不同。一个朴素的道理,好的春茶发酵出来,宫廷到5级茶起码占了70%,而一般夏茶发酵出来,超过70%是五级到10级的茶。如果说口感还可以狡辩,那么,非常客观的外形,还能有什么否认的?

       结论就是:台地茶是大厂的主战场,台地茶中的口感茶,是大厂高端生饼的主要原料,而台地茶中的春茶,是大厂中上水平生饼的主要原料。配上夏茶秋茶,就是所谓大厂大宗货的配方茶,调和口感的同时,也掩盖了对春茶夏茶秋茶的关注。

       第四点 农场茶,农药茶,橡胶茶等价格持续下降。
       关于这些茶,基本都是作为发酵茶,这些是大宗熟茶的主力原料之一。做生茶,一般很难有销售机会,而比较关键的还有一点,这种茶可以做得身败名裂。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在乎,做出了很多非常廉价的茶。有人呢,就半着琵琶半遮面,这些茶,用一些通用的包装纸,比如中茶***分公司,这种找不到债主的包装纸压制,入仓或者存放数年再出来销售。如果有人敢象大滇一样,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包装纸上,又用农药茶,橡胶茶来做,我一定会大声赞扬:这才是真的勇士!

       第五个趋势 大厂茶价格趋于理性回归
       优质优价,是应该的。正常的品质,加上合理的品牌价值=正常的售价。一般品质的茶,加上过度的品牌溢价,最后会导致CPI在死命涨,而茶的价格没怎么涨。大家会注意到,所谓的大厂茶,在近年来,其实价格增长并不大,稍一炒作,很快价格又撑不住了,又下滑。而老班章等优质茶的代表,持续上扬。有人归结为老班章等茶是炒作,其实,如果一个价格撑不住,这才是泡沫。我还是坦言,正宗的老班章等名山大树茶,价格还会持续涨,不管大滇做还是不做,地球人都挡不住老班章涨价的动力了。理由很简单,因为稀少,因为口感优于大部分的茶。

       所以,如果大厂茶价格下跌,不要认为是普洱茶崩溃,只是理性回归。而如果大厂茶价格不上涨,其实看看CPI,你就明白,这等同于下降。所以,真正能证明大厂茶的价值,只有涨价,高于CPI。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上涨?各大厂,你们敢涨吗?涨价,就是找死,不涨价,就是等死。唯一的出路,在于,提升品质,让价格与品质相匹配!这样才能提升整个行业的进步!

     明晚21点30分,大滇说茶,继续播出!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11 当皮肤轻轻掠过茶
               
        今天的内容相当风骚,题目叫做:当皮肤轻轻掠过茶。呵呵,题目风骚,内容严肃,而且这个严肃,是枯燥的技术内容,完全说的是普洱茶的工艺。关于普洱茶的加工工艺,说一万遍都说不完,今天谈的是一方面,皮肤在普洱茶工艺中的作用。

       事实上,这正是普洱茶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同一个地方的鲜叶,不同的人加工出来,会有所不同,口感,香气,可能非常不同,由此形成的毛茶和成品,口感和价格会有较大区别,甚至,工艺不好,导致毛茶或者成品无人问津也是常事。究其原因,跟我们今天讲的内容非常相关。即:人的皮肤对茶叶的感知,使得茶加工中形成不同的特点。

       我们先普洱茶的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理条、晒青、成型,6个主要工艺来说明。

       第一 鲜叶采摘
       鲜叶采摘的方式,不仅仅是对茶的外观起作用,比如说梗长、木质化等,最关键的是对前发酵的影响。我们熟知的采摘方式包括,摘芽尖、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到一芽四叶等,这些主要是对外观起作用。顺便说下,只论春茶的话,台地茶很少能够摘到一芽三叶,或者一芽四叶,这里有个术语,叫做持嫩性,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大树茶的时候,对于春茶,会看持嫩性。如果春茶能摘到一芽四叶,仍然没有出现黄片,那大树茶的概率就相当高了,至少是90%以上。

        我们通常认为,无论是台地茶、小树茶、大树茶,正确的采摘方式是掰断而不是掐断。掐断会导致梗的红变,出现前发酵状态,如果出现少部分,比如15%之内,我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有前发酵的茶,鲜爽度欠佳,而蜜香较显。在新茶阶段,也许口感会高于无前发酵的茶,但存放下得效果就会略差,主要体现在厚度不足,口感单薄。

       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新茶,同一地区的茶,在开始1-3年口感会比大滇制作的好,但后续的年份属于递减的一个状态。大滇飞扬可以负责任地说:要让香气高扬,从工艺上是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我们考虑的是7-8年,10-20年,甚至30年的后的变化。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云南大叶种的茶,同样的鲜叶,完全可以制作出香气高扬的云南绿茶,滇绿。要喝香气,就不如喝云南绿茶好了。那如果要喝云南绿茶,那全中国,比云南绿茶好喝的绿茶太多了,起码我选择喝龙井。云南大叶种之所以适合做普洱茶,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诡异的茶多酚含量,茶多酚含量,达到了一般绿茶的3-4倍,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后发酵,茶多酚分解,含量减少,产生了更多的糖分以及香气物质。

       茶多酚减少,直观上就是苦涩味减少,普洱茶的魅力,就在于这个分解过程中,口感变得醇和。

      在采摘阶段,掰断而不是掐断,这是普洱茶鲜叶质量的主要保证。

       第二个环节  杀青
       我们以铁锅杀青为例,之前在大滇普洱训练营上见过,杀青定生死。用生死相关来说杀青的严重性,而这个严肃性,就体现在一双手上面,皮肤对鲜叶温度的感知。我见过某些茶厂的宣传片,一个戴着白手套的工人在铁锅里炒茶,似乎,卫生有了很大的保障,手套很干净,感觉比空手炒茶卫生很多,但大滇固执地认为,这样炒出的茶一定不会是很好。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看鲜叶在锅里的变化,可以通过鼻子来闻随着锅温变化的香气,但我自己炒茶的经验认定了,只有赤手炒,才能充分感知鲜叶的变化,以确定鲜叶的温度,是否杀青到了正确的点。我绝对不是炒茶的高手,但我自己炒几次,自己的感知就是,戴着手套,确实不易掌握火候。唯有敏感的皮肤,能够提醒你,这个点刚刚好,杀青可以结束了。

       第三个环节 揉捻
杀青结束,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刻揉茶。揉捻又是一个关键的工艺环节,基本可以说,对于毛茶来说,杀青、揉捻之后就口感而言,已经定型。茶的香气,在杀青阶段已经大体定型,茶的条索,出汤速度,大致在揉捻阶段定型。离开皮肤的感知,我无法准确描述,揉捻到什么阶段合适,也许我们可以得到相似的外形,但是茶叶的苦涩程度,在揉捻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这一切,全在于手的感知。

       据说,在古代,揉茶师傅是整个制茶环节中,薪水最高的。皮肤是心的触觉,用心感受,也得凭借皮肤。所以,虽然有很多人觉得赤手炒茶,揉茶不卫生,说什么出汗云云,但我仍然觉得对于高档茶来说,用目前的机器揉茶,是不可以想象的,用机器杀青,也是让人忐忑。在杀青和揉捻中,这个度,这个融合在心里的感觉,我相信没有人能够准确描述得出。只能感知,无法描述,所以,请不要带上手套。

       第四 理条
       估计大多数人不会知道理条的概念,如果我再加上一个“手工理条”,就更让人疑惑了。貌似关于普洱茶制茶的书里,一般都没有。看许多关于普洱茶的书,总感觉内容基本近似,一本书好像仅仅改了个名字一般,而实际的内容非常少。理条,这么一个明显的工艺环节,居然可以不去描述,在揉捻之后,难道我们就直接放到竹席上去筛吗?可以吗?甚至放到水泥地上晒?然后用扫把扫进麻袋?有的,这个就是事实,然后,这样就诞生了一种神奇的物质——生茶头。

       呵呵,老茶头,生的?你懂了吗?一种不负责任的、粗糙的工艺下,得到了生的茶头。因为揉捻,使得鲜叶结成块,以及条索不是拉直的状态,称为块状。这个不是熟茶发酵中的茶头,而是纯生茶头,我不太认为这个有什么价值。实际上,揉捻结束后,需要把茶叶的条索理直,拉得整整齐齐,然后再晒干,得到条索漂亮的干茶。而对于很多低档茶,因为量大以及卖价不高的原因,理条就被忽略了,揉完当然要都抖散,抖散还要理条。在理条后,才是晒青过程。晒干的过程,强调一个理想状态,即当天晒干而不要二次晒干、三次晒干,一次晒干的茶,会比多次晒干的茶有更好的表现。

       在上述的过程中,所谓皮肤的感觉,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手在鲜叶加工中的作用,今天的内容,over,明天继续讲述,在毛茶到饼茶中,皮肤的感觉对于茶品质的影响。每晚21点30分,大滇说茶,不见不散!一直持续到2012年2月19日,节假日休息!感谢大家关注的大滇说茶!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12 当皮肤轻轻掠过茶(下)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继续。


      接下来说说皮肤的感觉。昨天我们说的是毛茶加工过程,今天我们以饼茶的加工来说下,皮肤感觉在茶加工中的作用。

      在晒青结束之后,就成为了毛茶,毛茶经过筛选杂质以及黄片,就可以开始进入精制阶段。对于纯料茶来说,非常简单,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蒸茶,但是对于大多数茶来说,还有个拼配的环节。不同年份茶的拼配,不同地方茶的拼配,不同季节茶的拼配,这些配方多数来自于多年的实践。单纯就毛茶拼配,试图推断出紧压茶的口感,是不准确的,只有经过历年来的实践,了解压饼前,压饼后,存放后的完整变化,才能断言这个配方是否成熟。

      蒸茶这个环节,也许有很多茶友在茶博会上看到,用蒸锅蒸的,也有某些茶友DIY在家里蒸茶,然后压制,大滇一直有个偏见,即这些做法都是不适宜的工艺。我一直推崇锅炉蒸汽,在3-5秒内完成蒸茶这个过程,动辄蒸10多分钟,我不认为这个茶还有精神气。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即鲜奶用巴氏杀菌跟你自己用锅煮几分钟,最后的口感对比下,十多分钟的蒸茶,茶的活性大大降低了。对后续的存放不是很有利,因为普洱茶是用来长期存放的。

      我们在大厂生产线上看到,工人把称好的毛茶放到蒸汽下,几秒钟就接着放入布袋,然后开始揉饼,这个时候,又是考验技术的时候了,饼揉得圆不圆,面茶里茶是否适当,能否压紧都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不趁着茶的温度还比较高的时候,揉成型,并迅速压制,茶冷了,根本压不紧,只能二次加热,再压,茶的滋味损失相当重。我们曾经遇到这种情况,即同一批茶,经过不同茶厂压制,口感迥异。有茶商会质疑是否茶厂换料的问题,但实际上,如果茶厂新手较多,加工的茶饼需要二次返工的话,那么,茶的滋味完全不同,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一次压不好,打散,重新蒸压,再次成饼,这样的茶,新茶时期,香气扑鼻,但对于存放来说,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判死刑了。我想客观地说,这种情况,几乎会在大多数茶厂发生,只是这个比例有多高的问题。因为每个茶厂都会有新手。对于大滇来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苦笑!做一个艰难的取舍,一再叮嘱厂长,宁愿饼型不周正,千万别炒回锅肉,宁愿厚薄大小有差异,也不要回炉做。店里有片秋班章的废品,表明了废品的,我在茶厂自己标的。

      现在我们太多时候,去关注原料,关注鲜叶的加工,却往往忽略了在压制过程中导致的不良反应。这个错误,不仅仅是初级茶友,实际上,大部分高级茶友,老茶友,茶商都忽略了加工问题。看见许多茶商,非常舍得花钱买好料,但是却随便找个茶厂,以最快速度压制完茶,匆匆而去。我有时会感叹这些茶,对这些茶的命运表示担忧。由于在成品加工中,温度非常高,变化很巨大,实际上我们要给予更高的重视。蒸茶,要求温度高,时间短;揉茶,速度要快,眼疾手快。

      压茶,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我压坏了20多个饼才明白,一锤定音的重要性。石磨压上布袋那一瞬间,与其叫做压,不如叫做砸。讲究的是爆发力,我会建议在这些环节中,都别带手套,这种感觉的累积非常重要,以至于熟手最后完全可以闭着眼睛,凭感觉来完成整个工艺。

      最后,踩石磨,也许大家看过一些十八少女踩石磨,姿态优美。嗯,我必须得告诉她们,请露出你可爱的脚趾头,赤脚上阵。我当然无意与去评论女孩子的脚长得好看不好看,而是,皮肤接触到石磨,沿着石磨周边,你可以感觉到茶饼的轮廓正在成型,松紧,都是你的掌握之中。对于压制石磨饼来说,饼的边缘掉边,压不紧,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初级错误,但有人压制了几十年,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最后发狠,用了更大的石磨,用了很大的力气,把石磨饼压成了铁饼,完全丧失了石磨压制应该有的优势,所以,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最好沉默,用皮肤去感知。

      我对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嬉皮笑脸,谈笑风生的人缺乏好感,当然,我也会一起谈笑风生,但是绝对不会把这样做出来的茶,作为我收购的目标。在石磨压制成饼后,大体的关键工艺就结束了。需要说明的只是干燥了。

      正常工艺手工石磨压制的茶,松紧适度,在西双版纳的春天,是完全可以阴干的,而对应压制过紧的茶,只能用烘干。回想起若干年前,跟台湾一个爱好者的争论,关于这个烘干,把烘干等同于烘青,台湾资深茶友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在大厂的茶都是烘青茶,因为都是机器压制,烘干的。事实上,这样的结论非常不公平,也非常不合乎实际。即便大厂的烘干,正常工艺也是利用锅炉的余温,用地热管来烘干,而不是明火烘干。想象下,北方的暖气管,大厂的烘房,实际上等同于用了暖气管,烘房的温度是可以调节的,如果烘房温度在40度左右,实际上是可以接受的。

      许多茶商催货的结果,使得厂家把烘房的温度提高,分分钟新鲜,秒秒钟出炉,实际上是对自己和茶友非常不负责的。对于铁饼或者压制较紧的茶,不烘干是不可以想象的,外面干了,里面不干,就是俗话说的外酥里嫩,中间一定会发霉的。同样,我对于大饼,1公斤以上以及瓜茶,超过几公斤,几十公斤,我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一个50公斤的大瓜,你让我如何衡量里面有有没有发霉?类似茶品,还有茶柱,如果说竹筒茶,因为直径不大的缘故,还能够保证干燥的话,几十厘米粗的茶柱请给我一个解释,中间如何干燥?不要告诉我,干茶不蒸就可以压制成型?

       Over,明天晚上21点,大滇说茶,关于老茶的解读之一,呵呵,21点30分!不见不散!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

大滇说茶1001夜之113 大滇读老茶之一





       从今晚起,会讲一些历史课,关于普洱茶的历史,以及一些老的字号,简单来说,是根据一些老茶的图谱,以及历史,做一些大滇的解说,或者可以叫做,大滇读老茶。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蓝色内飞福元昌易武茶。读这些茶,我们可以理解古代的人怎么来做茶,以及普洱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这样一饼茶,市价多少钱呢?649600元,也就是65万元。这个价格,来源于嘉德拍卖,2010年拍卖价格,大约100年陈期,不是一件,就是一饼的价格。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大致读懂这个茶,了解这个茶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太多的人在重复古人走过的路,曼松,倚邦,困鹿山,这是所谓的贡茶。如果我们了解贡茶的历史,以及普洱茶的演化史,就会感觉很多事,可悲,可叹,可笑。有反应快的茶友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这么说,曼松,倚邦,困鹿山,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皇家茶园,居然都是小叶种的茶?

      这就是真相,普洱茶进化的而一个里程碑,从倚邦茶马司到易武正山,标志着人们终于认识到,最适合做贡茶(香气高扬,茶性较柔的贡茶)。以芽尖为主的小叶种茶,主要做成散茶,我曾经坦言就是——绿茶,芽尖漂亮,香气高扬的绿茶。这个时代的终结,就是易武大叶种的兴起,公认最适合存放的大叶种普洱茶。福元昌号这个茶,就是目前能找到的标志性的易武茶。

      从正面来看,梗长,黄片明显,木质化程度高,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做茶起码是有这样的流派——并不以芽尖茶为美,黄片不可耻,有梗不可耻;而另外一种解读则是:当时的采摘并不频繁。采摘的叶子相当老,至少,不可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不会为了外表漂亮而撒面;背面,碳化的痕迹相当重,我无法确定是否有一百年,但我们可以看出,一口料。甚至,我们有一些猜测,是否有秋茶拼配,或者干脆就是纯粹秋茶制作?

      从史料来看,在当时摘茶的时间,是农历的4月-5月。以前有小满茶的说法,即小满茶是春茶的最后一波,这个说法是结合西双版纳茶区,普洱茶的专有名词,而明前茶这个词,在普洱茶里,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起码,从现实来说,在清明前,大部分大树,并没有发芽。

      下午在店里跟茶友喝茶,谈起现在的茶,好像茶性越来越柔,我也谈到这个原因,太多人非要强调明前,许多大树茶刚长成芽头没几天,就被采摘,生长周期如此之短,怎么可能口感饱满呢?今年春茶,我跟几个老前辈在茶山,他们反复强调的,就是中壮茶青。但是,许多茶还来不及长成中壮茶青,就已经被采摘了,因为非要明前,担心过了明前,茶就不值钱了。所以,许多大树茶,春茶,大家可以看到,泡开后并没有让你感觉到粗壮肥厚,都是未成年茶啊,也许,应该制定《未成年茶保护法》,让茶长得再粗壮一点才能采摘。

      看看这些老茶,我丝毫不怀疑叶底的肥壮,也不会怀疑口感的浓厚,那么,我们就顺便说下福元昌号的历史。

      福元昌号,来自于倚邦地区的元昌号,属于倚邦元昌号在易武的分店,倚邦元昌号创立于光绪初年,也就是1875年之后,年产普洱茶400-500担,呵呵,我们换算下,就是20000-25000公斤,20-25吨,1000多-2000件茶。这包括了易武,倚邦地区的茶,其中倚邦地区的茶叫做元昌号,是小叶种茶制作;福元昌号是大叶种茶,易武茶制作。

      福元昌号位于易武老街,大约经营了30年,由于政治原因,改朝换代,民国初年,停业,即1911-1912年间,停业,1921年开业,在易武老街重新生产。那么,我们还需要记住这个茶号的创始人,余福生。

      福元昌茶的内飞共有三种色纸,为浅蓝、红紫、白三种颜色,皆用手工盖上朱砂红印。熟悉这个茶的历史,那么茶的陈期就很明显了。

      今天,我们仍然会在市场上看到这个号的茶,确切来说,我个人觉得是一种纪念古人的方式,不是不可以做这个茶,但是品质上一定要尊重古人,如果品质上做得不好,晚上睡觉一定要小心,古人泉下有知,也许会醒过来。

      我们也不要太过纠结现在市面上打着福元昌的茶,福元昌,早成为历史,也仅仅是历史。披上了这样的马甲,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说明制茶者极端缺乏自信,我们学习借鉴老茶的制作方式,也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超越老茶。明晚,我们继续鉴赏其他茶。
个人空间http://www.368tea.com/uchome/?47645
聊茶QQ:1227649653
手机1500200367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