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濮子视角览茶山之―行者天堂》之:景迈古茶山

据相关资料及传说显示,茶叶是布朗族先民于原始采集(食物)、狩猎中发现利用的。初始作为“野菜、佐料”使用,后为方便使用,移栽于房前屋后,称为“得责”。并发现在“得责”根上施草木灰,味道更好,使得野生“得责”变为人工“得责”。是“哎冷”为了把这种“得责”与野菜分开,取名为“腊”(意为“绿色的叶子”)。开始是生吃嫩叶,后逐渐发展为锅炒、手揉、晒干的方法。饮用上发展为“国哦腊”,就是把“腊”放到小罐罐中烤香,加水熬煮为“汤”的饮用方法。布朗族中有“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不行。不得喝腊就头疼。” 的说法。后来傣族、基诺族、哈尼族等均称茶叶为“腊”。

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芒景出现茶叶种植(为)傣历五十七年(公元六百九十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了。


上图:“叭哎冷”立像
下图:“南发来”立像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景迈古茶山

芒景大寨

据出版于1995年4月,由布朗学者苏国文先生整理收集的《芒景布朗族传说简史》,关于过去景迈山茶叶制作的方法。现全文摘录如下:

解放前,“腊”加工成品的有以下几种:(一)“干绿茶”,布朗族称“腊告”。就是用锅炒,用手揉、利用阳光晒干的茶叶。(二)“大叶粗茶”,布朗语称“腊rá”。就是把茶叶的老叶子摘来,用锅炒黄,用阳光晒干的茶叶。(三)“糯米香叶”,布朗语称“腊贺”,就是在干绿茶中加入糯米香叶,让其发出香味的茶。(四)“小雀嘴尖茶”,布朗语“腊各信”,就是把茶芽采下来,用锅炒黄,用阳光晒,保留绒毛的茶叶。在过去这个品种算高档茶。一九五〇年布朗族头人苏里亚(濮子注:末代头人,苏国文先生的父亲)上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送给毛主席的茶,就是这种茶叶。(五)“团茶”,布朗族称:“腊广”,就是把茶的嫩叶采来,用锅炒熟,把水分捏干,装入小口袋压成圆形,用蒸笼蒸用阳光晒干的茶叶。

上图:芒景村旁的茶树
下图:正在晒干的茶叶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一九九三年由省政府拨款,开发景迈芒景联办茶厂,到一九九四年共种植密植高产茶园三千亩。


景迈山密植高产茶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下期预告


“布朗王子”学者苏国文访谈录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芒景大寨


人物访谈录

姓名:苏国文
年龄:63岁
民族:布朗族
简介:布朗族学者,芒景末代头人苏里亚的儿子,著有《芒景布朗族传说简史》一书及即将出版的《布朗与茶》一书,在景迈山有“布朗王子”之称。
访谈时间:2008年3月23日

注:内容先以笔录、录音笔进行记录,事后整理,只对相近内容进行归类,言谈缺省文字以括号方式进行添加、注解。

百濮族群大概是东汉末年,大约公元一百七十年前后,才开始分为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远古时候,大约是从滇池地区逐步迁入滇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据说最早的缅寺就在勐混那头的曼娥,就连坝区的傣族建寺庙都要到老曼娥山上,取一棵树做柱子,不然盖起来的庙都会垮掉。

根据老人们说的,景迈大寨的茶树都是布朗人种下的,但傣族不承认。以前景迈大寨、勐本(音,地名)以及从勐本分出来的芒埂(音,地名),是属于富腊(音,地名)土司管理,不属于芒景土司管辖。其它地区都属于芒景土司管辖。

小乘佛教最早是分两派传入(西双)版纳的,一个是“山林派”,建的寺庙在景迈只有地名了;一个是“坝子派”,在缅甸境内的“帕巴”还有寺院。布朗族现在分布在东南亚的各个国家。佤族人、德昂族人的语言相近,但只是音调不同。

很早以前,布朗族原来住在山林、坝区,后来因为茶叶经济发展起来,威胁到傣族的统治。傣族最先以“坝区佛教”想进行教化,但是不成功。所以就与僾伲族联合起来攻打(布朗族地区),布朗族被迫大部分向缅甸等地区退去。茶山、坝区就被傣族、僾伲族占据掉了。坚守顽强的布朗族地区,傣族就以和亲的方式进行联姻,和平相处。所以布朗族女子可以嫁给傣族,但不能嫁给僾伲族。

布朗族原本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词汇(跟)与佤族是一样的,数字“1~10”完全是布朗语,“10”以上是借用傣语。

2005年时候,我曾经到缅甸去,去寻找布朗族的历史、布朗族寨子分布、布朗族大事记录这些东西,这些内容将会在《布朗与茶》这本书中进行讲述,出版社是“云南民族出版社”。大部分关于布朗族的资料,国内在“文革”期间损毁严重。在缅甸境内得到了当地布朗族人的帮助,收集了布朗族什么时候进入西双版纳、祖先“叭哎冷”传略,还有佛教进入布朗族地区的资料,傣族当年以分割方式管理布朗族等的史料。这些记录当年都是用“老傣文”记录的,是请(缅甸)当地部队的秘书帮忙整理抄录的。

关于女子信教的问题,女子年轻时候是不能入教的,老了才可以,但是可以参加活动。过去布朗族的内(部)管理以佛教教义方式进行管理,外(部)管理是以社会管理的教育方式同时传承佛教理念进行管理的。

后记:2008年4月9日,在老曼娥“布朗山布朗族乡迎新年暨布朗弹唱邀请赛”的现场,再次与苏国文老先生不期而遇,这次是老先生率芒景布朗族,来老曼娥道贺。在现场向老先生请教了布朗族现在的服饰与过去的异同问题,据老先生介绍,现在的服装穿乱了,老人和年轻人的服饰还是有些不同的。

上图:访谈人物-“布朗王子”苏国文
下图:在老曼娥参加表演的苏国文,敲鼓者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以苏国文带队的芒景表演队,以“象脚鼓”、“鋩”、“镲”为乐器,苍拙有力,歌声古朴,舞蹈缓慢,恰似来自远古的风韵。

布朗语:“象脚鼓舞”称为“伯”,“鋩”称为“北翁”,“镲”称为“缺”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叭哎冷寺中收藏的部分布朗族文物及用具

上图:布朗族的生活日用品
下图:布朗族过去的武器:弓、弩及土炮等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景迈古茶山

景迈大寨


别称:景迈村、景迈寨子

村寨简介:为景迈村委会所在地,有8个自然村,其中7个自然村多多少少都有古茶树茶园,景迈大寨有人口180多户,800多人口。茶树位于寨子旁边及所属山林中,人均古茶园面积3~4亩,茶园面积3000亩左右。

民族:傣族,村民自称“旱傣”,属于高山傣族(与喜居坝区的傣族相比)

族源传说:传说是从德宏芒市迁入景迈山区,早期到达者为三个猎人,他们一直追逐一只马鹿到此,发现这里土肥水美,不愿再回去了。就留在景迈山上,与后来者一起发展、繁衍,形成了现在的景迈山傣族村寨。

......................................................................................................................................................

傣族,据汉文史、典籍中的记载:在秦汉时期称之为滇越,唐、宋时期称之为金齿、花蛮、白衣等等。到明、满清时期,称之为百夷、白夷。傣族与泰国的泰民族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语言、生活习惯极其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同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汉地俗称:小乘佛教)。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境内。云南现有两个傣族自治州,分别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四个傣族自治县为新平、耿马、孟连、元江,但这些自治县因民族分布不同,而分别形成傣族与彝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混居共治的行政区域。历史上,傣族在昆明滇池一带也曾聚居、分布过很长年代,后逐步向滇南区域迁徙,沿途留下很多傣族聚居地。按照方言、生活习惯、分布区域及后续变化的不同,又为汉族学者分为水傣、旱傣、花腰傣几个群体。水傣的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是德宏、孟连、西双版纳。旱傣,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未居于平坝区域(傣族喜依山傍水,择平坝而居),而居于高山上的傣族;另一种说法是,“汉傣”的变音,是汉族化比较严重,与汉人区别不大的“傣族”称谓。但目前部分学者,特别是傣族学者,对把傣族区分为所谓的“水傣、旱傣、花腰傣”持异议,认为就只有一个“傣族”族系。

上图:景迈大寨一景
下图:景迈大寨村景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关于景迈作为和亲陪嫁的故事(注:载于1987年1月版《傣族社会调历史查》-“西双版纳之十”,本册资料为五六十年代的调查资料汇编):图片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景迈古茶山位于现思茅地区的澜沧县惠民乡,目前尚有万亩古茶林,属栽培型古茶园,分布在景迈大寨、芒景寨、芒洪寨、翁居寨、翁洼寨等寨子,相传为布朗族先民种下的茶园,景迈大寨的傣族为后来者,来时漫山遍野都已是茶树。

房屋特点:古老的干栏式傣式高脚楼与现代汉族别墅式砖混结构房屋,互相辉映。


上图:古老的干栏式傣式高脚楼与现代汉族别墅式砖混结构房屋,互相辉映。
下图:寨中重新翻新的缅寺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