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第八十四个烦恼

[转帖]第八十四个烦恼



第八十四个烦恼


胡因梦


节选自《存在禅:活出禅的身心体悟》艾兹拉·贝达著,胡因梦译


佛陀曰:“所有的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其中有些烦恼也许偶尔会突然不见了,但很快又会生起其他的烦恼。因此,我们永远都有八十三种烦恼。我的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舒解第八十四个烦恼——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



  有位农夫曾经到佛陀跟前倾诉他的烦恼。他告诉佛陀务农的工作有多么困难,无论是雨季或干旱会带来各种问题。他也告诉佛陀虽然他很爱自己的太太,但还是不能忍受她的缺点。同样地,他虽然很爱他的孩子,不过他们仍然无法令他完全满意。他问佛陀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
  佛陀答道:“很抱歉,我无法帮助你。”
  “这话是什么意思?”“你不是一名伟大的导师吗!”农夫如此斥责佛陀。
  佛陀答曰:“先生,事情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有八十三种烦恼。其中有些烦恼也许偶尔会突然不见了,但很快又会生起其他的烦恼。因此,我们永远都有八十三种烦恼。”
  农夫的反应非常愤怒:“那你那一大套的说法又有什么用?”
  佛陀答曰:“我的法虽然无法解决这八十三种烦恼,不过也许能舒解第八十四个烦恼。”
  农夫问道:“第八十四个烦恼是什么?”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个烦恼就是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
  也许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心中埋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以为修行的时间如果够长或自己够努力,烦恼就会消失。这个想法的底端还有一个更深的信念:人生应该是没有痛苦的。虽然这些基本的信念往往会促使我们修行,但修行并不是要为我们带来没有困难的人生。修行的目的乃是要发现我们到底是谁。经由我们的修持,我们和烦恼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变得轻松起来。但身为受限的生命,又活在混乱不堪的世界里,我们永远都会遇到困境。我们永远都有八十三种烦恼。


如实面对人生


  事实上,期待烦恼能消失才是我们真正的问题。我们根本不愿意如实面对人生。如实面对人生意味着必须放弃我们对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想改变眼前的真相,这份抗拒感就是人生的基调。简而言之,我们并不想觉醒,我们只想抓住自己的信念,甚至想抓住自己的痛苦!我们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幻觉,即使这些幻觉造成了我们的不幸。修行生活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它会将我们所有不想面对的烦恼都暴露出来,因此我们会产生抗拒,当然,这也是一种制约反应。这是自我在奋力维持掌控权;这是不想放弃已知的一种恐惧(即使已知的一切令我们十分不悦)。
  抗拒有许多种形式:不想打坐,宁愿妄想不断,压抑或逃避情绪所带来的痛苦,谴责自己以及谴责我们的人生。不论以什么形式来展现自己,抗拒永远不会带来祥和。我们抗拒什么就是在强化什么,如此一来,我们往往会使烦恼更具体,让它变得更为坚实。
  如果能开始培养如实面对人生的意愿,那么不论我们喜不喜欢它,我们和自己想逃避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转变。到目前为止,我们可能一直觉得自己别无选择而只能不断地将它们推开。但观察一下自己对这些事物的抗拒,我们会发现这个模式只会加重痛苦。只要将注意力轻柔地拉回到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这些事物之上,僵固的立场就会因此而软化。只要愿意看一看它们而不将它们推开,我们顽强的立场就会开始软化,并拓展出一份内心的空间感,让我们有能力经验那些令我们抗拒的事物。
  这使我联想起佩玛·丘卓曾经说过的一则故事。她有一位童年结交的友人,总是重复地梦见自己在一栋大房子里被一些凶猛的怪兽追赶。每当她关上身后的一扇门,怪兽就会立刻将门打开而令她惊恐万分。佩玛问她这些怪兽到底是什么模样,她这才发现自己从未正眼看过它们。后来她又做起这个恶梦时,心态却有了改变;她不再躲避这些怪兽,反而转过头来看着它们。虽然它们看起来是那么巨大而恐怖,却没有攻击她;它们只是不停地跳上跳下。她凑上前去看着它们,那些色彩鲜艳的立体怪兽竟然缩成了黑白的平面体。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再也没做过那个恶梦了。
  因为我们总想把心中的“怪兽”推开,它们才变得如此逼真。我们一旦看透这股抗拒力,人生就变得有解了。也许我们并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也不需要向它宣战。我们不妨开始留意一下自己逃避当下以及逃避修行的各种方式。我们会发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抗拒的成分。我们可以从不想静坐之中看到它,也可以从不愿意安住在身体的经验之中看到它。我们总是选择不断地瞻前思后。每当我们认为自己无法修行,或达不到修行的标准,或认为修行太难时,这其中都有抗拒的倾向。我们会发现自己就像是一具上满了油的抗拒机器。
  事实上,抗拒乃是修行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它的展现令人叹为观止,样貌又千变万化。如果在修行中遇到下面的困扰——怎么样就是不想再修行了——这时只要下了这个评断,我们就会开始对它深信不疑。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或是认为修行根本不管用。像这样的评断必须被清晰地照见并重复加以标明,才能真的将它们放下。如果不能在这些沉重而尖锐的信念周围拓展出空间,我们的抗拒将变得更顽强,逃避实修生活的习性也会更强化。然而一旦看透了这些念头,我们就不会再批评那些令自己抗拒的事物,甚至不再批评这个总想抗拒的自我了。反之,我们会发展出一份好奇心,让我们回过头来面对自己一直想逃避的事物。我们甚至能迎接这份抗拒力,把它视为认识自己的良机。


这是什么?


  当我终于准备好不再逃避自己的恐惧时,净香·贝克敦给了我一种修持的方法,后来证实这个方法用来对治逃避倾向确实价值非凡。此法乃是要问自己:“这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一则禅的公案,因为答案无法从思想中得来。你必须真的经验它,才能得到解答。事实上,答案就是当下经验的本身。以佩玛所说的故事为例,当她的朋友转头看着那些怪兽时,就等于在问自己:“这是什么?”
  不论抗拒以何种面貌示现——分心、恍神、幻想、计划或昏沉——你都要问自己“这是什么?”阻碍当下觉知的到底是什么?请花一分钟的时间安住在当下。感觉一下此刻出现的抗拒力,然后问自己:“这是什么?”这股抗拒力在身上造成了什么感觉?它的本质是什么?它出现的部位在哪里?它的质地如何?它有没有在心中制造出噪音?
  再问自己一次“这是什么?”然后试着安住在当下的经验之中。如果你的心飘走了,把它拉回来,再问一次自己这个问题。请安住在这股抗拒力之中,然后再深入探索下去。请问你所抗拒的是不是身体上的不适感?还是情绪上的不安感?你能不能轻柔地觉察它?你能不能再多一秒钟与它共处?你愿不愿意经验这股抗拒力的实况?
  直到我们愿意彻底经验这股抗拒力并拓宽我们的觉知之前,修行仍然会不断出错。历经无数的失望之后,我们才甘愿安住于这股抗拒力之中,到那时我们的好奇心就会大到愿意将这股抗拒力视为修行的主题了。我们一旦开始安住在这股抗拒力之中,开始去体会趋乐避苦的策略往往会封闭住自己,而愿意面对这些我们从不想面对的问题,便有可能活出真实的人生了。这时,修行的成果——自由、开放、感恩——将会在日常生活里显现出来。
  愿意包容每一样我们所遇见的事物,而不将己所不欲之事推开,便等于在对我们的人生说“YES”。不过我们无法强迫自己说“YES”,就像我们无法强迫自己心口合一地说出:“没问题!”一样。“没问题”确实是具有深意的,可是如果我们一心只想“没问题”,便达不到目的了。紧抓着这股欲望不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虽然如此,修行生活唯一正确的选择仍是要不屈不挠地包容我们所有的经验。否则,我们就可能会将真实的生活推开,不去面对其中所包含的诸多痛苦。



TOP

第八十四个烦恼就是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

TOP

对我们的人生说“YES”。

TOP

南北人好, 周末愉快!

俺把烦恼都打包了



TOP

飞云,清水,周末好!

分享人生感受!



TOP

第八十四个烦恼——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

TOP

第八十四个烦恼,我思

TOP

好帖,学习。



TOP

学习.

尘缘如梦,纵风情万种,繁华落尽,只有桂花香飘过。

TOP

谢谢南北人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