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天然手工檀香|手工制香工艺(二)
手工制香的简单纯粹淡化了制作的艰辛。
首先是很多人不知道天然檀香是什么味道,现在的檀香市场连不少大
品牌都是化工香,久而久之,你又哪里还想得起天然檀香的味道。所幸店主和师兄弟们从90年代初就皈依佛教,那时候还没有化工香,纯正檀香的味道深入我心。我制作出第一根手工香后,点燃,凝神,那久违的植物芬芳几乎催我泪下。
试验不记得经历了多少问题。
选择香粉、粘粉,反复对比试验,和师兄弟以及
香道好友一起确定原料的天然性和高品级。练习盘香手法、选择工具、调整流程,选择包装,试运输,都要经过多次试验。
为什么做盘香呢?这其实是应众多道友的要求,硬着头皮上的。盘香要求细、燃烧时间长,要求粘粉比例高,制作过程需要高度专注,手工报废率很高。经朋友简单指点,我开始做两个小时的盘香,稍经波折,竟然成功。盘香一般粘粉比例都要达到50%,而我经过反复试验,发现手工盘绕的粘粉比例40%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香的纯度。做盘香是要高度专注的,在一次次太极般的旋绕过程中,宁静、喜悦由心而生。
工具选择。起初用的是针筒,并且到现在还认为针筒是自制自用线香的首选工具,但建议针筒容量在5-10毫升内,做出的是细线香,易断,针筒大了就很难挤出香来了,店主就曾累得贼死。现在有各种工具辅助解决这个问题,其摸索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
晾晒、缠绕。这个环节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了,也是日常制作最麻烦的地方,天晴干燥,水气蒸发快,动作稍慢,香就开始变硬,造成废品。下雨潮湿半天不干,若心急操作,绕盘香时在重力
作用下更是容易断,做出的香也会粘在一起,只有每天都注意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真是般般不易。
确定成品、包装。根据手工香容易断的特点,反复在运输安全和香的配比之间找平衡,同时在包装上绞尽脑汁的想方法,最终选用了高品质马口铁盒,内壁都加装了高密度海绵。香体用宣纸条包扎,宣纸上盖章,从盖子上可直接见到香和宣纸的形体,漂亮吧。在快递的时候,香盒还会用气泡膜包覆,再用快递盒包装,寄给法眼寺的明一师和几位外地师兄弟验证,运输关算是过了。
为什么说手工香是良心香?
手工香产量很低,业余做呢,一天两三盒啦,材料不是最大的成本,有必要造假吗?不是心诚,谁愿意做这劳心费力的事情。有人说谁能保证你的香就是 纯天然的,木头是你亲手劈的吗?是你亲手粉碎的吗?说这种话的其实是叫你不要做了,市场都给我吧。如今社会合作是个常识,只要经过反复挑选试验比对,高下真伪立见分晓,檀香不比
沉香难以鉴别(老山檀复杂一些),严格要求供应商供货符合样品品质,质量控制是有保障的。除非你吩咐供应商按你的要求加化学香精、助燃剂、阻燃剂、化工胶水、杂木粉等东西,那就是现在化工香积重难返的原因了。
也说天然香和化工香的鉴别。
百度、淘宝,到处可以找到化工檀香的鉴别方式和化工香掺加的东西,一搜便知。
简单的说,化工香拿在手里闻就很香并且漂亮、坚固,点燃后烟味刺鼻、轻浮,可以闻到明显的不自然的香精味,但烟不大,香灰不纯净,香灰自然掉落在手背会烫手。而天然香则相反,拿在手里闻是淡淡的檀香木香味,外观粗糙,易断,要小心取用;点燃后清香、奶香甚至木香弥漫,外扬而沉稳;烟比较大但不刺鼻,这是自然规律;香灰是白灰色,灰质细腻,掉落在手背不烫,燃烧比较快。
易断、烟大、燃烧快,这是手工香的缺点,也是特点。应该尊重自然性,因为我们嫌弃这些缺点,所以不良厂家才有可乘之机。不妨这样自问,化工香是不是我们的贪心培养出来的因果?尤其是现在不少人在家点好香,去庙里供佛反而拿自己都知道的差香,搞的庙里乌烟瘴气,人神共愤,这是多么愚昧!
清香一缕,在庙在家,反观自心,其意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