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马池:“茶马古道”上的最美茶村
日期:2013-09-02 浏览:356次 
汉马池:“茶马古道”上的最美茶村

  汉马池村位于渔洋关西北部,紧邻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海拔600米,地势蜿蜒起伏,立体气候明显,全村1280户村民,叶为村内主要的优势生态资源。8月30日,记者一行走进汉马池村,感受它的“文化”。

  马古道飘香

  说起汉马池村,还有一个典故。村民称,汉马池原名陷马池,相传早年有一位将军打了败仗,骑马逃至此,陷入烂泥之中,故名陷马池,后改“陷”为“汉”,延续至今。

  汉马池村村支部书记胡俊东告诉记者,汉马池是五峰马古道中的一站。五峰马古道东经长乐坪、汉马池、渔洋关往汉口,西经鹤峰、恩施入川,北经渔峡口、长阳北上,南经石门、桑植入长沙。元明清土司时期,这条马古道是土司向中央进贡叶之路。17世纪后,英国商人远渡重洋来五峰办厂,建庄,运输和经营叶,马古道又焕发新的生机。而今,叶已成为汉马池村的支柱产业。

  行至山顶,只见山间视野辽阔,远处青山起伏,云雾缭绕,垄垄丛在山谷中随坡起伏,一畦畦修剪齐整的树犹如一抹绿色油墨在脚下铺开,置身其中,心中豁然开朗。

  沿道下山,细看才发现,大部分树叶已转为墨绿,其间零星几片枯叶,倒是显出秋季的古朴。汉马池的园间生长着几株百年古树,浓茂的枝叶遮住了艳阳,几片落叶堆在道路两旁。

  村民郭士和的家就在园不远处。记者来时,郭士和正在院场里晒辣椒,见有客人来,乐呵呵地洗了洗手,取来山泉水为我们泡茶。胡俊东说,汉马池村村民淳朴好客,即便有生人来,也少不了水招待。

  郭士和家中装修简单,堂屋中晒着干辣椒和玉米棒子,土锅灶上还蒸着热腾腾的饭。郭士和说,10多年前他还是靠着几亩田种黄瓜茄子自给自足,自从种上叶后,收入倍增,日子就越过越舒坦。

  郭士和告诉记者,村里发展叶初期也是困难重重,刚转型那会儿叶不好卖,村里厂少,规模小,村民只好背着叶到处找买家。即便如此,村民还是坚信种大有可为,不断地研究技术,引进灭蚊虫工具,年复一年,种得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和收入也大变样。如今,每年采旺季,郭士和都得请帮工,最多时请10个人都忙不过来。

  以为本搞旅游

  离开园,我们来到五峰汲明厂。胡俊东说,如今汉马池村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00亩,为保证村民收入,村中先后办起了九家叶加工厂,汲明厂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汲明厂,如置身古色古香的殿堂,厅内灯光昏黄,古朴的红木桌椅上摆放着几套具,桌旁展示着该厂生产的12种叶。员工称,不时有游客、经销商来厂中购,总会在此先品尝几杯。可惜记者不谙道,捧着热气升腾的,竟有些词穷。看着墨绿的尖缓缓沉到杯底,茗香浸入心田,深感如万里清风在眼前拂过。轻抿一口,直叹好

  在汉马池,村民生产,也谱写着文化。汉马池的村民,家家户户都能侃几句种经、品茶道。村民聚在一块儿,首先说的就是。胡俊东说,如今汉马池依托千亩园已经打造了最美村的建设方案。三五年后,汉马池将建成最美园生态旅游区,届时游客可到汉马池感受采、揉、制整个过程,和村民们侃道,品山,既重温马古道,也将汉马池的风情传播开去。

  一饮毕,记者起身离去,此时山间云雾早已散开,阳光洒在厂如镀上一层薄薄的金漆,汉马池现代化的一面渐渐呈现开来。如今,在古人开创的马古道上,成群的马队不见了,悠扬的驼铃声也远去,但亘古不变的是汉马池村村民对的执着,有如杯中香,久久沉淀。 本报记者朱延筠 实习生谭芳通讯员田炎林汉马池村的叶基地。

Tags: 雅茗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痞子式笑hob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江西婺源段莘乡邀请专家把脉有机茶 下一篇江西玉山“三清山绿茶旅游”品牌..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开展“茶业绿色行动” 有力推动“茶叶富民”
  手工揉捻  对外吸引知名茶企入驻,对内加强培训和比赛,提高茶农的素质,是龙涓乡制出好茶、迅速...
“茶叶”谓“茶娘”是一种尊称
娘者,母亲也。因此,叫'茶叶'谓'茶娘',是一种尊称,是一种方言,也是对泡茶、奉茶姑嫂的一种雅敬。“...
普洱茶首次“烤”上了太阳能
办公大楼一楼多功能厅比较特殊的普洱茶屏风蒸茶蒸汽来自太阳能茶饼烘干也采用太阳能  环保:太阳能首...
所谓“茶室四宝”
所谓的'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所谓“茶室四宝”玉书(石畏)...
关于“茶寿”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