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藏干部让西藏易贡茶场“起死回生”
■黄伟平称,如今最贵的易贡春茶市场要卖到2万元一斤。
■易贡茶场职工平均年收入如今已达到4100元。
“高原飘舞哈达,藏布扬起美酒,‘广东阿达’哟——你给雪域茶谷带来了吉祥……”
绕过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口,穿越无数老司机都恐惧的318国道,从林芝的八一镇出发,整整六七个小时的颠簸旅途加高原的伺候,让坐在采访车里的我们倍感痛苦。
进入易贡的路,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蜿蜒曲折。几十公里的泥泞路,无数的塌方点,不停的堵车,但没人抱怨,只有互相礼让和帮扶。
广东的第六批援藏干部,就在这样一个出入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地方,生活和工作了整整三年。
在媒体座谈会上,此次援藏的领队、佛山市副厅级干部黄伟平总结说:“有志进藏,有为而归。”作为连续两批援藏,曾在中印边境线上的察隅农场援藏三年、又被“临危授命”来到易贡农场的广东干部,他和其他援藏干部一起,被当地藏民亲切地称为“广东阿达”,“阿达”就是亲兄弟的意思。
从“不理解”到藏民心中的“阿达”
易贡茶场的困境并没有吓倒佛山的援藏干部。黄伟平坚信,第一时间深入当地,第一时间摸清实际情况,才能做到“思路清,方向明,措施实”。“只有身到,才能实现心到。”他带着工作组马不停蹄地开始走访职工家庭,深入基层第一线,走遍了茶场四个生产队,电站、加工厂以及卫生所等单位,并深入走访贫困职工家庭。
黄伟平说,他们走访时,当地藏民起先非常抵触,甚至说“你们也就是走走过场”之类的话,但黄伟平等人并没有因此放弃。
易贡茶场羌纳村89户村民长期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按照上级要求,原定于2009年6月完成搬迁工作,因种种原因迟迟无法开工建设,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事实上,援藏干部未进驻之前,易贡茶场的副书记江秋群培等已经召开过21次职工大会,职工却迟迟未能搬迁。黄伟平等人在走访之后,现实的情况让他痛心,他们居住的地方不仅破烂,而且常年不通电,没有电视,没有电话,过的是最原始的生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援藏工作组最终争取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和援藏工作队的支持,在每户补助3万元的基础上,另再追加补助1万元,并且还为整体搬迁配套了排污、道路、厕所和冲凉房。89户居民住进了人人羡慕的“小康示范村”。
2700多万元的负债包袱限制了茶场的发展,还给茶场带来无数的隐患,职工频频上访更让工作难以开展。黄伟平等人商讨后认为,只有把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茶场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道路。于是,他三番四次寻求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最终以一次性补贴的形式解决了茶场历史负债2183.3万元。498名低保困难职工从此衣食无忧。
没有厕所就援建厕所,没有冲凉房就建设冲凉房,没有电,就整改电网。
为了解决茶场职工和当地居民的民生问题,黄伟平带领援藏干部们修建公共冲凉房、公共厕所。解决茶场场部和下属单位的人畜共饮问题,还修建了职工饭堂、招待所、篮球场、礼堂及文化广场。同时,为了加强援藏力量,他们还引进农业、医疗、建设、宣传、教育、文化等技术干部及志愿者等20多人次进场服务,加强了茶场的技术力量。在他和援藏工作组帮助茶场职工和当地居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的时侯,他们在职工和当地居民的心中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亲切地称黄伟平等人为“阿达”。
如今,茶场里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有硬化道路,有清洁饮用水,有排污设施;茶农家家户户有新房,有电灯电话电视机,有厕所、冲凉房和太阳能热水,偏远闭塞的连队村寨也都结束了60年不通路、不通电的历史。
临危受命援藏易贡茶场
易贡茶场始建于1966年,由十八军和后续部队组成。1978年至1986年移交给西藏自治区农垦厅管辖;1986年后移交给林芝地区管辖范围1998年改制为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林芝地委、行署委派三名副县级藏族干部进驻茶场。2010年,广东省首次选派援藏干部进驻茶场,并组成新的党委领导班子。佛山的副厅级干部黄伟平,在2008年至2010年曾在中印边境线上的察隅农场援藏三年,救活了一个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他被选中再次援藏三年,带领易贡茶场走出困境。2010年,黄伟平被任命为林芝地委委员,易贡茶场党委书记。
刚到之初,易贡茶场的情况,让广东的援藏干部倍感“压力山大”。茶场的累积历史负债达2732.78万元,员工的养老金、住房公积金、职工工资、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通通被拖欠,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职工无法正常退休,干群关系紧张,不断引发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伟平等人“临危受命”援藏易贡茶场。与之同行的还有广东省国资委派出、随后被任命为副场长的周喜佳。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