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天心永乐禅寺与武夷岩茶

天心永乐禅寺与武夷岩茶

    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山心庵,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武夷岩茶兴于唐,而天心永乐禅寺作为武夷山众多寺院之首,自然在“茶禅一味”上有其独有文化内涵。


     自唐朝开始,武夷茶叶就由茶农、寺僧自行栽种,通过种植选育逐渐形成了名丛,天心永乐禅寺的岩茶山在寺僧的长期开发下,曾拥有九龙窠、牛栏杭、倒水坑、天心岩等部份武夷山最好的岩茶茶山地,武夷山中以佛教文化命名的有铁罗汉、铁观音、佛手等品种,这也足见佛教对武夷岩茶的影响。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中,就有大红袍、水金龟源于天心永乐禅寺。


      武夷岩茶源于唐、嗓于宋、贡于元,而真正使其成为茶国之王的,仍得缘于明初大红袍的闻世,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建安举子雷镒进京赶考,因天心寺寺僧赠与寺院自种岩茶,治好自已的鼓胀之症,得以不误考期,许诺若高中定回来重谢,后果高中二甲,又恰逢皇后腹胀,御医束手无策,雷镒遂荐天心岩茶,饮后即畅,龙颜大悦,敕该茶茶树为茶中状元“大红袍”,并敕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遣雷镒回山,大兴土木、兴建寺庙,此后香火大盛。据史料考证,“大红袍”三个字确为天心寺僧镌刻。现在天心永乐禅寺象鼻岩上还另刻有“茶王”二字,该字谁刻已无从考证,巧的是在这二字之下也有几棵茶树,用之制茶,十里飘香,茶汤金黄醇厚,为寺中珍茗。


      清咸丰五年(1855年)**南投县鹿谷乡士子林凤池前来福建参加考试,得中举人。闽省林氏宗亲设宴庆贺,并邀其游武夷山,林凤池在天心永乐禅寺喝武夷岩茶,钦羡不已,于是央求寺院方丈让售一些“青山乌龙茶种”带回**种植,后获赠三十六株,由武夷山天心寺僧培育的良种茶自此传入**。林凤池回台后,分送乡亲种植,并按闽北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制作,后来其晋京,将新制的乌龙茶敬献给光绪皇帝,光绪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即其种植所在地的山名赐称“冻顶茶”。冻顶乌龙至今已饮誉海内外百余年。


     现在天心永乐禅寺寺僧仍在不断培育良种,已拥有老枞水仙、铁罗汉、肉桂、百岁香等优良品种,该寺并于二000年“凯捷杯”武夷岩茶大赛中用老枞水仙制成的岩茶获“茶王”称号。现寺院拥有茶山三十多亩,年产精制岩茶量四千多斤,为武夷山重要的正岩茶产地。同时,寺院还开设了禅茶居,为过往高僧、香客、茶客品茗论道提供了一个优良场所,并整理出了一套武夷禅茶茶艺表演工序,为武夷茶文化的整理和开发做出了的贡献。


     天心永乐禅寺二00七年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盛大举行,二00八年第二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二00九年第三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成功举办,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与各大媒体密切关注。今天的天心永乐禅寺又一次为武夷岩茶、武夷茶文化、禅茶的整理和发扬做出了的宝贵贡献。

出身清苦 历史清白http://blog.sina.com.cn/u/1660228794

TOP

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


附件

xin_59311052009235783102310.jpg (103.58 KB)

2010-3-6 00:04

xin_59311052009235783102310.jpg

出身清苦 历史清白http://blog.sina.com.cn/u/1660228794

TOP

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


看,多幸福,在天心永乐禅寺大殿前,能参加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这样的盛会!

出身清苦 历史清白http://blog.sina.com.cn/u/1660228794

TOP

禅茶一味蕴和谐——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禅茶文化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佛、道三教同山的文化、秀甲东南的碧水丹山以及馥郁甘醇的岩茶,共同绘就了绵延百里的武夷画卷。在这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中蕴藏着一处禅茶飘香的人间净土——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茶和禅为人类亲近自然提供了一条捷径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岩茶发源地、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的诞生地、工夫茶的发源地、**名茶洞顶乌龙的故乡。自古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名贤荟萃,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在这里,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与茶家的雅气,共同谱写了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武夷山禅茶文化。武夷山的禅茶文化不但是武夷山茶文化、中国乌龙茶文化、工夫茶文化的源头,而且是和谐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修禅和喝茶作为人类体悟人生智慧、揭示自然心性的最直接途径,历来为世人所崇尚。茶和禅已经被视为人类源于自然、赖于自然的永久象征,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通道”。因而,禅茶无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交流、构建和谐的人文世界最普遍的媒介,是人类“感恩自然,和谐世界”最当然的使者。


  人们一想到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思的画面。这种“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正巧是“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玄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人在草木间”曾经是一幕最原始最普遍的生活场景,但在人类日渐远离自然的今天,却成了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成了难以回归的心灵故乡。茶实现了人与草木间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




  茶和佛密切渗透,茶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早在唐宋时期,天心永乐禅寺就有了一套以茶礼佛的仪轨。每逢佛祖诞生日,僧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节”,以茶汤沐浴佛身的“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这里还时常举行茶会,或“茶宴”,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此外,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等等,名目繁多。后来天心永乐禅寺还设置了专职的“种茶僧”、  “制茶僧”,专司茶叶管理和制作,并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寺院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还建有“茶堂”、 “茶寮”,专门供僧人们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茶不但使天心永乐禅寺实现了自养,也因其提神、解渴静心的功效,为僧侣们打坐修禅提供了必备的身心条件。随着茶和佛的密切渗透,茶渐渐成了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既充实了佛教的仪轨,又丰富了禅林生活,同时也起到了广结善缘、凝聚十方善信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据《武夷山志》记载,公元900年前后,诗僧贯休3次来访武夷山,在天心永乐禅寺挂单止宿,并在那里拜会扣冰禅师,二人十分投缘,把茶当酒,说佛论禅。贯休在禅茶的岩韵中诗兴勃发,以“窗外猩猩语,炉中姹姹娇”形容煮茶的场景,以“但得相觅在,莫苦入深云”的诗句抒发了二人的茶禅之缘。


  南宋绍兴20年,朱熹在天心永乐禅寺问禅于来访的大慧禅师。大慧禅师在焚香品茗中悠然吐纳,为朱熹指点迷津,从而为创立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基础。茶可通神,天心禅茶为朱子问禅营造了亦佛亦儒的平和氛围,完成了援佛入儒的神圣使命。


  明朝的200多年间,“茶禅一味”在天心永乐禅寺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和传神的演绎,天心禅茶开始撩开神秘的面纱走进了世人的生活。明代文人徐柳在《天心禅茶疏》里这样描绘天心永乐禅寺的茶禅盛事:“……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于是待蛰雷于九龙窠中,声消北苑;采灵芽于天心岩上,气靡蒙山。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铛,贮之以甘露碗……”作者用浪漫手法渲染了天心永乐禅寺茶禅交融的动人场景,不露“茶”、  “禅”一字,而把“茶禅一味”的美妙演绎得淋漓尽致。


  1990年10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临天心永乐禅寺,为禅寺题写匾额之余,为天心禅茶浑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不禁诗心大发,挥毫泼墨地写下“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这一富含禅理茶趣的偈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是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这首诗里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禅茶文化已经成为修身养性的和谐之道了。如今,天心永乐禅寺正积极推行历史悠久的天心禅茶——扣冰茶,让“茶禅一味”这一饱含智慧的哲理为更多的世人受用。(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出身清苦 历史清白http://blog.sina.com.cn/u/1660228794

TOP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岩茶发源地、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的诞生地、工夫茶的发源地、**名茶洞顶乌龙的故乡。



出身清苦 历史清白http://blog.sina.com.cn/u/1660228794

TOP

扣冰也曾吃茶去--文 / 邵长泉

一个盛世行将就木之际,往往大师辈出。中国历史走到唐末、五代,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彻悟人生、参透佛法的高僧大德。在这接踵走来的队伍中,有两位以茶参禅的禅师,他们就是北方的赵州古佛(778-897)和南方的扣冰古佛(844-928)。在那个信息传递十分笨拙的年代,他们虽然同时身居南北,遥隔三千里茫茫关山,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悟出了“茶禅一味”之道,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垂范禅林。两位禅师把精深奥妙的佛法禅理简练成一杯茶,把从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一杯茶,供后世慢慢品饮,也使得不产茶的赵州和盛产茶的武夷同样因禅茶而闻名天下。 扣冰古佛,武夷山吴屯人,生于唐会昌四年二月八日,俗姓翁,名干度,法名藻光,河西节度使推官翁承钦之子,传说其母梦辟支佛感孕而生,又因其“夏着衣褚,冬则扣冰而浴”而被称为扣冰古佛。古佛自十三岁出家后,精于修行,常在荆棘荒蛮中打坐,“虎踞左右,弥猴供果,朱雀衔花,群物侍伴”。先后参晤禅月贯休、雪峰义存、鹅湖大义、鼓山神宴诸大禅师,在山心庵(今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因“天心明月”启悟,成为一代参透禅学真谛的大师,并被闽王尊为国师,名列《五灯会元》、《高僧传》等史传之中。古佛超乘的道行和长期的修持与喝茶是分不开的,正如古佛道场瑞岩寺对联“扣禅扉,动心弦,万法仙宏开觉路;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所描述的一样,古佛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扣冰沐浴,借冰煮茶。正是茶和冰涵养出他超越僧俗两界的生命奇观和那颗恒定千年的“壶里冰心”。  928年,闽王把八十五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于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槖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意思是说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大王会茶道吗?”,闽王说:“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处处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譬喻品》)的自性流露。闽王极度崇佛,对国师言听计从,所以从此就倡导“吃茶”之道,主张“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于是在建州(今福建建瓯)设“御茶园”,致使北苑茶迅速风行天下。


文章转自:海峡茶道  2007年第9期

出身清苦 历史清白http://blog.sina.com.cn/u/166022879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