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气候突变、自然灾害与粮食安全

气候突变、自然灾害与粮食安全

 


气候突变、自然灾害与粮食安全


粮食危机提前到来的启示


 


杨学祥 发表于 2008-4-22


 


 


历史上,世界粮食危机与灾害天气有关,气候导演了世界战争[19,20]。本次粮食危机早于气象灾害,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政策失误和利益冲突。


 


气候政 治化、奥运政 治化、粮食危机政 治化,富国在气候危机到来之前力图凭借政 治、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向穷国转嫁灾害危机,抑制不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全球化的经济遭遇不和谐的非全球化的不公正的政 治,世界经济市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急于发展的中国人过于相信世界政 治的公正,世界市场的公平,奥运圣火传递风波和世界粮食危机敲响了盲目相信国际政 治和盲目依赖世界市场的警钟:如果中国真正变为世界加工厂,世界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稳定可靠的粮仓?


 


世界市场经济中的财富是不断变化的,中国人的财富观应该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我们用资源、环境和数十年的辛劳赚得的美元,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又能买回多少石油和粮食?在西方经济规则控制下的世界市场中,穷国永远是受害者。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把此轮粮食危机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20日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正导致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谋杀”。中国的经济学家目前还缺乏这种勇气和远见。不过,有一点已经得到确认:依赖世界粮食市场无异于国家自杀,多国在粮食危机中的动荡正在证实这一观点[1]。


 


结构性的动荡已经使世界粮食陷入深度危机,随之而来的气候灾害将使欧洲的“减排计划”黯然失色,换句话说,“减排计划”造成的高成本将推动世界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断粮的穷国饥民,“减排计划”无异于画饼充饥,更有甚者是雪上加霜。


 


2008-2009年、2011年、2015年、2018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2008-2009年、2011年、2018年是可能的流感爆发年,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大旱年发生,2020年可能发生世纪性大洪水[9,20]。


 


自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到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21]。


 


这些“预言”绝不是空穴来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将在2010-2020年进入高 潮。


 


 


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


 


关注2010年干旱旱灾

TOP

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安全隐忧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
——关注自然灾害突发的自然周期



作者:杨学祥2006/12



关键字:气候突变,**,变冷周期,突发灾害,粮油储备,拉马德雷冷位相



    一、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

    京报网讯 近来在北京超市里总能看见一些抢购粮食以及食用油的主妇们。今年11月份以来,部分地区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扬,北京等地米价、面价、食用油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昨天,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9%,食品类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7%,远高于非粮食类价格的上涨。据统计,今年11月份,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7%。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7%,油脂价格上涨6.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7.6%,鲜蛋价格上涨11.7%,水产品价格上涨2.7%,鲜菜价格下降4.2%。据了解,针对粮价上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平抑粮价上涨措施,并得到初步控制[1]。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五日电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就《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二OO六――二O二O年)》答记者问时指出,虽然目前中国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张宝文说,中国粮食产量继二OO四年到二OO五年连续丰收后,今年也将是个丰收年,实现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2]。 

    张宝文说,虽然中国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原因是: 

    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去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一点四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二十八,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三百亿立方米。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将使粮食供给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着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

  二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七点三亩,只相当于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和日本的十分之一。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人均耕地规模极为狭小的条件下,既要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又要解决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繁荣的多重目标,这是农业部门今后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是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中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的方针。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编制了《规划》,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根据广东省价格信息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期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全球小麦生产国除我国外**国家普遍减产。国际小麦价格走高,导致国内小麦价格上涨。广州市发改委粮食计划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国际小麦市场的变化对广州的粮食价格,特别是市场零售的口粮价格影响甚微。根据监测,近1个月来广州市场上大米的价格上涨了5%~10%[3]。

    200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2004年的厄尔尼诺暖位相、2006年9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使澳大利亚境内的干旱已持续5年之久[4]。法新社10日报道,澳医疗机构估计,由于收入急剧下降,澳全国每周有4名农民自杀,农民自杀率是全国平均自杀率的2倍。

    伯克镇位于新南威尔士州,距悉尼大约800公里,被誉为“通往澳大利亚内地的真正门户”。《卫报》10日报道,5年来,干旱使伯克镇面临无比严峻的危机。人们每踩一脚那里的土地,就会激起一股细沙漩涡。伯克镇近期没有降雨,最高气温超过50摄氏度。伯克镇的居民们说,小镇土地十分肥沃,在澳大利亚数一数二;从前气候条件好的时候,他们几乎可以在土地上种植任何作物,如棉花和柑橘类水果。然而,滋润那一地区的生命线———达令河眼下已经断流。当地气象部门预测,2007年中期以前可能不会有足够减轻旱情的大量降水。“我们正处于100年间最糟糕的旱情之中。”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彼得•科斯特洛说,农民收入已经下降了70%,达到十多年来的最低点,“我们在农村的生产活动正在面临一次衰退,也可能是一场大萧条”。一份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报告说,伯克镇经济情况比2001年下降21%,正处于崩溃边缘;犯罪率和失业率提高,酗酒和吸毒现象增加;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当地居民生存状况普遍下降。上周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数字显示,由于干旱,2006年该国冬季作物比去年减产60%[5]。

    2000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可能重复发生,制定《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二OO六――二O二O年)》要考虑到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到来。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前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最终导致**解体,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6,7]。

    1. 我国人均粮食退至二十年前

    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遗传学家李振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粮食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李振声用三组数据来加以说明[8]: 
  
    一是粮食总产。我国粮食总产1998年达到最高点1万亿斤,以后逐年降低,到2003年减到8613.4亿斤,减了15.93%。

    二是人均粮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人均粮食增长 到600斤,到1998年是最高点821斤。而1998年到2003年5年的时间,人均粮食又退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2003年已降至666斤。退得这么快是历史上没有的。

    三是粮食亏损情况。2003年亏损达1136亿斤,差不多是我国粮食生产量的10%。 

    李振声指出,影响粮食总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1998年以后的5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2.64%。粮食单产,1998年是最高值为600.3斤,此后逐年下降,2003年降至576.6斤,减产4%。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种粮农民有钱赚。

    2. 20世纪60-70年代的变冷周期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9,10]。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1925-1944年,1978-2000年)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

    近30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1947-1976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11]。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9]。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再次证明变冷周期的存在[12]。我国科学家多次证明气候60年周期的存在,一再警告变冷导致灾荒和**[13-16]。

    3. 三年自然灾害

    1959-1961年,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通常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或“严重困难”时期①,也是国外一些文献中提到的“灾荒”时期。在此三年期间中国**各地普遍发生了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有些地区因此导致了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我们可以判断灾荒自1959年春就开始了,有些地区自1958年冬就出现了粮食紧张状况②。如果从国家统计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颁行的人口统计资料来看,1959-1961年这三个年份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年份③。

    ①②③一些外国学者根据中国官方人口统计资料推算,1958-1961年“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在1500-3000万之间(Ashtonetal.,1984;Banister,1987)。河北昌黎县:“……一日三顿稀饭(施各庄段店等)难以支持劳动,也影响干劲。据谈最严重者为乐亭县,每日只能供半斤粮,现在吃白薯秧的叶子,有些人到果乡公社的地方拣白薯干”(1959.4.13);河北省:“目前我省粮食局势相当紧张,有30多个县闹缺粮,严重的十个县。”(1959.5.3);广东省:“个别地方(如崖县、南雄、罗定、钦县等)因工作疏忽,饿肿了一些人(据不完全统计是10930人,其中已死134人),但绝大多数是在4月以前发生的”(1959.4.28)。(以上见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们遭到重大损失。”[17]

    1959-1961年华北大旱的历史教训值得借鉴,这时正处于60年冷周期。1959年黄河中下游普遍少雨,但年降水量并非是近500年最低,甚至还不是20世纪后半叶的最低值,1960年受旱范围扩大到河北、河南、山东西部、陕西关中、辽宁西部。山东汶水、潍河等8条主要河流断流,黄河从山东范县至济南断流40多天。1961年继续干旱,邯郸、德州、济南、菏泽和江淮平原旱情加剧。1959~1961年华北大旱与1874~1879年大旱类似,应为海河和黄河流域范围内的100年一遇大旱,旱灾等级为重旱[18]。

    1959-1961年全国**省份也遭遇旱灾。云南、贵州、四川冬春连旱,广东、海南旱情持续7个月,3年间全国15个省(市)受灾,旱灾面积36.6万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5.3万平方公里[18]。

    1959-1961年持续大旱以及**的原因导致了1949年以后最严重的灾情,全国粮食库存急剧下降,山东、河南、河北灾民外逃。1960年9月7日中央《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批示》:“库存比去年(1959年)同期减少100亿斤。……到今年库存粮下降到148亿斤”。“1961年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的粮食库存接近挖空,几乎出现脱销危险”。实际情况更为糟糕,1959年山东、河南等省农民已经耗尽余粮,三年间1000万人死于饥饿[18,19]。

    4.崇祯大旱与全球小冰期时期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13]。其例证之一就是1637-1643年间的明朝崇祯大旱。16-17世纪处于全球小冰期,近1000年,中国的第一个低温期处在12世纪,这是中国气候由此前的持续温暖(约400年左右),首次转为急剧变冷。第二个低温期出现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第三次低温期出现在15和16世纪的交替附近。第四低温期出现在17世纪,是近1000年中最冷的时期。唐朝以来每年供进贡的江西橘园在公元1654年和1676年两次严重冻害中完全毁灭[20]。明朝崇祯大旱正处于这一时期。第五个低温期处在19世纪的中后期。

    明崇祯年间的大旱灾是逐步发展起来的,1637年旱情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县南扩大到皖、苏等省。北方地区许多县志的灾异记载显示,1640年出现数省特旱,如晋陕甘冀出现人相食的极旱情况。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崇祯年间(1628-1643)外有清兵临境,内有连年旱灾。河北、山东大量灾民弃耕逃亡,很多村庄变成无人村。自然灾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引起了**动荡。崇祯年间陕西关中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18]。

    三、结论

    凡事预则胜,不预则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指出,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美国国防部对2010-2020年的全球气候变冷如此重视,与跟风派的短见和自以为是成鲜明对照。重视农民问题,发展农业经济,储备粮油战略物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有充足的粮食和燃料,我们就可以应对一切考验[6,7]。

    两年前李振声院士指出 我国人均粮食退至二十年前,中国粮食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严重的粮食安全隐忧在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引发的世界粮食上涨风波中得到验证。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21-24]。其中1998-2000年为强拉尼娜年,2002年为厄尔尼诺年,2006年为厄尔尼诺年,2007、2013-2014、2016-2017年可能为强拉尼娜年,2008、2011、2015、2018年可能为强厄尔尼诺年,2020年前后将发生类似1998年的世纪洪水。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6/13008.html

TOP

关注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必须做好1988年旱、涝、震灾害重演的准备
作者:杨学祥 2007/5/29



关键字:厄尔尼诺,拉尼娜,旱涝灾害,地震,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粮食安全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二00七年的年景与常年相比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常年偏多,汛期降水分布将以南涝北旱为主,防汛抗旱形势较为严峻。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很相近:2007年可能是南涝北旱,也可能是先旱后涝[1]。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一般是先旱后涝。1930、1953、1997年是厄尔尼诺年,1931、1954、1998年是大涝年。2006年8月-2007年2月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春旱夏涝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特别是2007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地震、洪涝将比较强烈。中国2007年春旱预测得到证实[2]。

    我们在2007年3月指出,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同为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最大值时期的最后一年,符合潮汐18.6年周期;1986-1987年和2006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1988-1989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即将发生。两者的不同点:1988-198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7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据研究,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强烈;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强烈。2007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如果拉尼娜事件发生,拉尼娜现象也会非常强烈。我们必须做好1988年旱、涝、震灾害重演的准备[3]。对比2007年与1988年1-3月的全球灾害,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大自然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检验预测理论的机会和条件[4]。

    1988年度以旱灾最重,洪涝、地震灾害次之。其特点受灾范围广,且多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损失严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 087万公顷,成灾2 395万公顷,绝收或基本绝收491万公顷;死亡7 300人,伤7万余人;死亡牲畜近250万头(只);倒塌房屋250余万间,损坏800余万间。受灾人口2.3亿人。灾情较重的有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云南等省区。旱灾严重的湖北、河南、山东、广西、安徽5省区,因灾减产粮食200余万吨;洪涝灾害湖南洞庭湖区死亡250人,经济损失32亿元人民币;7.6级地震灾造成云南澜沧、耿马地区死亡748人,经济损失20亿元人民币;7号台风灾使浙江杭州大区域停电停产,经济损失10亿元人民币[3]。    (资料来源http://zzys.agri.gov.cn/zaihai/data/180.htm)

  据国际金融报特约作者发自上海的报道,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农产品牛市即将进入第二阶段,即商品供应逐渐短缺的阶段。这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也是最为迅猛的一个阶段。2007年5月,第二轮**再次出现。这一次,不再是以什么题材为动力,而是世界农产品的整体供应可能将出现问题,也就是作物生长气候的可能恶化直接导致全球农产品的整体减产。在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历史上,我们常常看到价格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极大的涨幅,例如1972-1973年美国大豆价格从200美分上涨到1300美分,1987-1988年从500美分上涨到1100美分,这些都主要是作物干旱减产惹的祸。同样,进入2007年5月后,美国、中国、乌克兰及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农作物生长纷纷遭遇严重的威胁到单产的气候。从当前美国国家气象局公布的长期天气预测以及干旱预测看,今年美国大豆、玉米产区的南部以及东部面临干旱的威胁,而美国北部春麦产区今年夏季也面临干旱的威胁。就中国而言,目前东北以及华北地区干旱正在对大豆、玉米作物的生长构成较大威胁。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干旱天气已经引发市场忧虑,乌克兰农业部已经承认干旱天气损害了小麦作物,受影响的小麦面积还在日益增加。但从目前的气候发展征兆看,至少部分粮食主产国家的局部地区将发生必然的干旱。早在今年年初,一些欧美气象学专家已经发出警告,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拉尼娜”现象的联合作用下,今年可能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5]。   

  报道指出,供不应求形成短缺。因为需求在迅猛增加,如果供应量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那么短缺即将出现。就美国玉米、小麦、大豆三种作物来说,由于需求增加巨大,玉米今年产量虽然因为面积大增而增长,但期末库存仍只能维持在和去年相当的水平,而库存需求比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国际三大主要农产品玉米、小麦、大豆在2007年全面进入供应紧张的阶段。国际市场的短缺对中国的影响是渐进的,也将是必然的。在进出口、自身供需转变以及比价心理的作用下,下个年度中国农产品市场也会出现供应紧张[5]。

    保加利亚今春遭遇了5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若未来20天内仍缺乏有效降水,春季作物将面临绝收窘境。澳大利亚当前正在与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作战,主要农产区墨累-达令流域面临空前未有的缺水危机,专家说,柑橘、葡萄、苹果等水果的价格近期可能大涨约3倍。澳大利亚的小麦产量也大幅削减了6成左右。欧盟、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国、南部非洲等**粮食生产大户的减产,多多少少也与干旱有关。《经济学人》杂志撰文指出:“气候变化给粮食增产造成很大困难,而且随着气候不断恶化,粮食产量还将继续受到影响。”据预测,今年全球小麦产量会下降4.3%[6]。

    1987-1988年美国大豆价格从500美分上涨到1100美分,这都主要是作物干旱减产惹的祸[5]。1988年旱涝灾害重演的预测值得关注。当前,应对2007年旱涝灾害成为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焦点。我们切不可忘记,民以食为天,在灾害威胁和全球粮食短缺的条件下,关注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7,8]。

    我们在2006年12月指出,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到来。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前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最终导致**解体,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9]。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7/14331.html


 


 


 


中国水危机的源头与根治方法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气候变化与地磁变化一一对应的机制


科技界向灾害经济亮出了黄牌警告


令人忧虑的民族文化科学沙漠现象


教育造假贻害百年


英语崇拜到几时:中国民族文化的科学沙漠现象


双向思维: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过关是谁的错?


“昨天”与“后天”的文化差别


预测中国中美科研能力的差距在哪里?


谁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


公众为何远离基础科学?


东方科学宝典:东方思维及其历史地位


巨灾的综合效应


星空探秘释疑: 彗尾、磁尾与“气尾”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从**地震看强潮汐的激发作用


月地关系的重要突破:地球自转、强潮汐与自然灾害


特大潮汐及其致灾作用


关注预防大灾的粮油储备:气候突变与**


气象战争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


网络监督: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气候突变


警惕“东施”闹中华


关注预防灾害的粮油储备:从崇祯大旱到三年自然灾害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科学的决策就在地震前的1-2天


旱涝灾害交**验人工调控能力


蓄存淡水资源:旱涝交**验地方政府调控能力


关注新疆辽宁洪水: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的转型警报


天文大潮将加重自然灾害









日本面临环境灾难:资源(能源)**与领海扩张









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新建筑和城市设计构成对北京的伤害


令人忧虑的公共事业贫困现象


5200年前的气候低温之谜:气候的天文周期


关注环太平洋强震准60年周期


为什么灾害连续两年重创重庆开县?


秋旱、冬旱与春旱


为什么旱灾研究和预警总是被忽视


关注火星的二氧化碳消失


行星对地球的影响


解决中国北方干旱问题的百年机遇


日专家预测2035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7至8级地震


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


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


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


海洋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气候突变的能量源泉


分析印度洋海啸成因:预测预警机制研究论证迫在眉睫


淡水危机与污水泛滥:城市发展的反自然倾向


205

TOP

TOP

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