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于建成的《中医固有理论》第四章 藏象论

于建成的《中医固有理论》第四章 藏象论

 


 于建成的《中医固有理论》



 


第四章 藏象论


 


        藏象论,是《内经》构建的中医在时间机制上生理病理的一种理论模型,分为四象藏象说与五行藏象说。二者大同小异。其中的概念以五脏为核心,其它组织器官功能则“取象比类”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用四象的阴阳或五行的生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运六气”是藏象说的分支,“运气七篇”是《外经》的残篇,器官说不可与藏象说相混。



        藏象论中的脏腑器官形体等,还是形器论中的那些虚拟概念,其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通过营卫津液等机械联系,而是通过“四象”或“五行”的“时间”机制来联系。所谓的“时间机制”就是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周期分为四个(四象)或五个(五行)阶段,以便更好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周期性变化规律,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四象”或“五行”。




        第一节 四象藏象论



        四象藏象,是把一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用阴阳四象命名。阴阳四象,就是把后天阴阳的“阳”,分为少阳与太阳;把后天阴阳的“阴”,再分为少阴与太阴。用来命名生长收藏四个节段,标明各个节段的阴阳属性,以与人体的五脏,天地的四时、四方相合。四季,春为少阳(生)、夏为太阳(长)、秋为少阴(收)、冬为太阴(藏);昼夜,上午为太阳、下午为少阳、前半夜为太阴、后半夜为少阴;四方,东为少阳、南为太阳、西为少阴、北为太阴。在人体,以上为阳、下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上者阳中之阳为大,故为太阳(心);阳中之阴必小,故为少阴(肺);在下者阴中之阴必大,故为太阴(肾);阴中之阳必小,故为少阳(肝)。



        天地万物的阴阳盛衰都是相应的,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所以,可据季节、时辰、方位的阴阳而知人体四脏的盛衰--这是正常的生理周期。其它器官本着“同者盛之、异者衰之”分别隶属于四脏。



         有些事物不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在时间上相当于两时交接的一段时间,如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在方位则属中央,在人体则是“脾”。在四象藏象论中,胃、大小肠、膀胱、三焦都隶属于脾,是脾的一部分,这与五行藏象不同。四象藏象论主要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六节藏象论》。




 


        第二节 五行藏象论



         用“五行”机制来阐述脏腑器官的关系,这就是“五行藏象说”。在中医“教材”中,“五行”成了“鸡肋”,抛掉吧?也就不能称其为中医了;保留吧?又认为是“落后”,只好证明它是“朴素唯物论”。




         一、“五材学说”与“五行学说”



        早期的“五材”学说的确是朴素唯物论,后世学者多以《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来注解五行学说,以“五材”等同“五行”、“五运”,而使得“五行学说”等同于国外的“世界基本物质构成说”。在公元前7世纪到6世纪间,古印对卉学家卡皮拉也提出五大:地、水、火、风、气。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公元前5世纪中叶活动的思想家安拉克西米尼认为组成万物的是气。生于公元前5世纪30年代,死于4世纪70年代的辩证法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而生。公元前4世纪的医生、哲学家安培杜克列综合了他以前哲学家们的见解,在他们所提出的水、气和火之外,又加上土,成为组成一切物质的四元素。“五材学说”在当时也是具有先进意义的,用以反对当时的巫祝迷信。虽然,由于理论本身过于局限而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它开辟了认识世界的全新思路。



       “五行学说”与“五材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五材学说”从来未被运用到医论中,与医学无关;而中医理论运用的是“五行学说”。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在“五材学说”基础上创建了“五行学说”,五行已不再是“材质”,而变成了“气质”。以“气质”取代“材质”,也就把这一学说从机械唯物论上升到了系统辩证方**上来。



        近代学者通过对弗南西斯·格思里“四色猜想”的推导论证,提出“五色定理”:不拘如何将球面(或平面)划分区域,都可完成可接受的着色--在每一区域上着五种颜色中的一种,使任何两个相邻区域有两种不同颜色。满足这个条件的着色,只有五种颜色是“可接受的着色”,而且是最简化的。若少于五色,至今还不能满意证明能够完成“可接受的着色”,若多于五色,虽然可以完成“可接受的着色”,但不是最简化的形式。



        《尚书》言“五行”,《内经》说“五运”,行,运--何解?就是运动的意思,也就是说:五行学说是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学说。显卉认识到任何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演化出生克乘侮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加以归类,言木、火、土、金、水。控制论认为,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其性状、特征、时空运动,呈现相对应关系,谓同构对应性。五色定理与五行学说极为相似,二者都体现了类比方法和同构对应原理,是认识事物无限多样性的最简化的可接受的理论模型。五行学说与现代控制论不谋而和,其科学性可见一斑。事物之间隶属与生克的联系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认识这种联系关系的五行方法,是灵活运用辩证法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实例,这种认知模式在人类认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既然五行是揭示事物联系规律的模型,那么,木、火、土、金、水就是一种符号,完全可以用甲、乙、丙、丁、戊,一、二、三、四、五,A、B、C、D、E来代替。然而,在古代是不可以的,因为,当时的人并非人人都能理解“五行”的实质意义,而只能让他们相信,如同木材确实能生火、水确实能灭火;金属表面确实是潮湿的,像水从石缝中流出的;治水可以用土掩等等,用木、火、土、金、水来表达时,这种比喻的作用在当时是不可低估的。现代人若仍用古代“黔首”的水平去看待“五行”,而斥之、笑之,那确实可笑。




       二、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在医学上,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就是把事物的周期或过程分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或周期,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气质”。



       虚拟的脏腑器官概念,实际上是信息的集合。而信息的来源则是实质组织器官的活动,只是不用西医的解剖和生理去认识它们罢了。因为,虚拟的脏腑器官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事物,例如,“骨”是整个支持系统,“皮毛”是防卫或与免疫有关的系统(借喻),所以,这些虚拟的概念的活动也是有周期性的。



       这些具有周期性活动的事物其功能(或特征),并不是在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得一样强,否则就不成其为周期。它在哪个阶段表现得最强,它就属于哪种“气质”。借用西医模式的红血球来说明一下,把红血球120天的生命周期按五行分五个阶段。它是在将要开始消退的时候细胞核消失,才有了携氧功能,其“气质”属于第四个阶段(或称相位),即五行的“金”行。所以,“气之本”、“司呼吸”的“肺”属“金”。
表现出“气质”的那个阶段称其为“有效功能期”,凡是有效功能期在同一个阶段的事物,都属于五行中的同一“行”,而不论其周期的长短,一秒钟与一年是一样的,隶属于同一“行”的事物盛者同盛、衰者同衰。藏象论的五行归类就是这样归的,这就是五行(时间)机制的实质。



 
        三、五行学说的“取象比类”



        任何事物的功能、性质都是多方面的,何谓有效,这取决于自身及周围事物的需要。在人体的脏腑器官,其五行隶属是固定的,这是正常生理的需要。判定一个事物属于五行的哪一行,就要看“有效功能期”在哪个阶段。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上面所举的“红血球”例子,只不过是个借喻,以帮助说明“五行”实质。实际应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就是取出事物最突出或最需要的特征---象。



       如形、色、声、味、习性等,与已知或已规定其五行属性的事物进行对比归类 ,以确定具体某个事物的五行所属。当然,这种对比一定要选择有可比性的特征。选颜色就只选五种颜色,选气味就只选五种气味,而不能对参与类比的事物,一些选颜色,另一些选气味。这种“类比”与后天阴阳的“对比”不同,阴阳的对比只选事物的一种属性,如温度,以温度高者为热为阳,以温度低者为寒为阴;而五行的类比,是选某一类别的事物属性,将其分成五个区域。一个是质的区别,一个是量的区别,五行是在更深层次上的比较。



       对于人体以外的事物,其五行所属常常是相对的,需要不同,所取的“象”也不同,类比的结果就不同。例如“鸡”,在“五畜”犬、马、牛、鸡、彘中,是取其“味”的,所以属“金”;而在“五虫(兽)”毛、羽、倮、介、鳞中,因“鸡”为羽虫,当属“火”(见《素问·五常政大论》)。



       在人体,五行藏象说,取五个主要脏腑器官肝、心、脾、肺、肾,与一年中的五个季节相类比,来阐述五脏功能或病症与季节的相应关系。因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所以,分别属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其它六腑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孤腑除外);五体的筋、脉、肌、皮、骨;五色;五味;五声等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这种隶属关系其根本是“有效功能期”的相同,但也有其它关系,如在形器论中,筋是指运动系统而肝则主管运动,青色是木的本色,而“肝”气盛的时候,人的面色也青。




       四、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在某一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所谓相“生”,就是有利于此也有利于彼;相“克”,就是有利于此而不利于彼;相“乘”,就是“克”其太过;相“侮”,就是反被“克”之。属于不同行的事物,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而相“生”;依木、土、水、火、金的次序而相“克”。如在春季适宜于木行事物,当然对即将旺盛的属火行的事物有利,即为“木能生火”;而对于属土行的要求平稳的事物则不利,即为“木能克土”。在人体,若由体内外环境造成“肝”气过盛,必然不利于“脾”的功能发挥,而出现“肝木克脾土”的现象。生克作用有正常的,也有异常即病态的。正常的,保持各行之间生克的协调关系而使事物正常发生与发展;异常的,各行之间生克的协调关系失衡而产生病态的乘侮。这类的内容在《内经》中多处可见,此不赘述。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我们不难推导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式就是“五”。



       需要注意的是,经络中也存在时间机制,在五行藏象论中,经络和穴位也分别隶属于五行之下,《素问·刺热论、五常政大论、五脏生成论》,是以经络连属脏腑的五行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对于手厥阴、手少阳二经,或与手少阴、手太阳二经同属火行,或不予讲述。穴位的五行隶属,散见于《内经》很多篇章,但主要见于《灵枢·本输》,即其所谓的井、荥、腧、经、合五腧穴。由“五腧”穴发展而来的“子午流注针法”,其治疗效果用“神奇”一词来形容并不过分。另外,《素问·血气形志》所述的背部“五脏之俞”,亦当是五行机制(及形器联系机制)。由此可知,针刺疗法、经络现象不完全是经络机制的作用,这些应当成为“经络实质”探索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 “五运六气”的病机辨证



        在《内经》中对五行的应用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用于人体的“五行藏象论”;二是,用于阐述天人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主要见于“七篇大论”中,是运用五行学说的典范。“运气七篇”的核心是“病机十九条”。弄懂“病机十九条”,也就懂得了运气学说及其应用方法,它不是用来预测天气和疾病的,而是用来辨证的,下面将《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一文照录。此文我们曾经向很多高级别专家推荐,大多说看不懂,只有全国政协常委阎洪臣教授看懂了,并给予很高评价。我们不知道,**人为什么看不懂,我们哪里没有说清楚,请网友提出来,以便大家探讨。




        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规则性



        五运六气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于藏象论的五行说。它本是《内经》中最易懂易用的部分,由于王冰首注有几处关键性错误,后人踪之,或发挥或引用,竟无一人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十九条”只讲六气,未讲五运(刘完素的《玄病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示例。这里所说的“……皆属于……”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指在某种特定运气条件下,这些症状才“属于……”。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各管一气,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我们看“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肝(厥阴风木)、肾(太阳寒水)、肺(阳明燥金)、脾(太阴湿土)、火(少阳相火)、心(少阴君火),这正是主气的逆次序,也是五行相生的逆次序。人在初之气,如果患了“诸风掉眩”,则从主气的厥阴风木求其病因,如果人在终之气患了“诸寒收引”之症,则从主气的太阳寒水求其病因,……。主气为病病在五脏,故用五脏命其名,在五行藏象说中,五脏就是五行在人体的别名。



        其后的“下、上”两条,是司天、在泉为病。三之气的客气又称司天,终之气的客气又称在泉,与其它四间气不同的是,它们不仅管三之气或终之气,同时,司天还管上半年与人体的上半身,在泉还管下半年与人体的下半身。所以,人在上半年患有“诸痿喘呕”(痿症是因肺燥)等上半身疾病,则求之于司天之气,无论是何气司天。若在下半年患有“诸厥固泄”等下半身疾病,则是由在泉之气造成的,也无论是风是寒……。



       后十一条,都是主气与客气相胜造成的疾病,其中,前六条是以三之气的主气火为例,分别与湿、热、风(三阴逆次序)相胜所造成的病症,由于同一个少阳相火分别与三阴相胜,故出现了三次,而每次所胜的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相火与三阳客气相胜被省略。



      最后五条是举二之气为例,是主气君火(热)分别与火、燥、寒(三阳之气的顺次序,对君不可逆行)相胜为病,所以,同一君火出现三次,每次所胜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君火(热)与三阴客气相胜被省略。



       客气燥金被火克制,胜过相火为病或有可能,但不可能胜过君火而为病,故无属“燥”一条。君火无所对,故移至最后一条。如果在某一气出现了症状,除了求之于主气、司天、在泉之外,还可求之于客主相胜,来找到病因。刘完素不知此理,补了属“燥”一条。由此可知,十九条 “火热居其九”,并不是因为火热病多见。



      “病机十九条”作为六气辨证的示例,掌握了它用五运六气辨证才有可能,十分方便。


      小结



       藏象论就是用“四象”或“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这是一种时间机制。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对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方法就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人们总是寻求最简化的模式,“四色猜想”假定在任何条件下是最简化的,但经证明,“五色定理”才是符合任何条件下的最简化模式。“四象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创立与运用,很像“四色猜想”与“五色定理”,所以说,“五行学说”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式,中医多采用“五行学说”。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的“五材”学说,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