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明清珐琅工艺欣赏

明清珐琅工艺欣赏

画珐琅器,又称"洋瓷"。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用五颜六色的瓷粉 (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简单地说,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人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人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人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珐琅器精品中精品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时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来看,雍正朝烧制的金属胎珐琅器中,只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这与目前所发现的清宫遗存实物是相吻合的。   


一、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台北故宫典藏的一件仿古豆型器。此器铜胎,高10.1、口径7.1、腹径8.8、足径4.6厘米。器底镀金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仿宋体款。此掐丝珐凤耳豆,器形俊秀玲珑尔雅,掐丝工整,粗细均匀,纹饰独特,布局紧凑,圆圈大小整齐划一,盖与器身接合精确,制作精美绝伦,可说绝无仅有,系海内孤品。


二、画珐琅 画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珐琅粉直接描绘图案和画面,再经过烧制后显色而成。它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亦可称之为珐琅画


康熙五十年(1716年)以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清宫内廷珐琅作供职,参与指导并烧制画珐琅器,从此,清代画珐琅的生产走上了成熟、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到雍正朝,画珐琅器继承并发展了康熙晚期薄、平、光、艳、雅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雍正朝画珐琅有以下六点特色:


1、风格独特的器物造型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一样,胎体制作规整,造型轻盈秀丽,而且器型多有创造,例如乌木把手执壶、云纹穿带盒、带托香插、卤壶、天球式冠架、六颈瓶、渣斗及仿植物造型的仿生作品(例如双桃水丞)等新的器物造型都是在此时期创造的。


2、标新立异的色彩处理方法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在珐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以黄色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地色之外,并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比较盛行一种以黑色珐琅釉料,衬托纹饰图案,从而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貌似黑退光漆艺术效果的画珐琅器装饰方法。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庄重的黑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黑漆的光泽亮丽超越康、乾两朝,使用普遍,是此时期的一大特色。


3、珐琅釉料制作上重大的贡献


雍正朝的画珐琅釉色花样翻新,它具体表现在使用进口的西洋珐琅釉料的同时,自行试制并烧炼成功了新的珐琅色釉近20种,极大地丰富了珐琅釉料的颜色品种。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了宫中作坊新试制珐琅色釉的情况:


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


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蓝色、酱色、深葡萄紫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


  可见当时对珐琅器的制作十分重视,不断地试制新的珐琅釉色。遗留至今的一些精美作品不仅反映出当时精湛的画珐琅制作工艺水平,而且与珐琅釉料烧炼工艺的进步和颜色品种的丰富不无关系。


4、装饰纹饰的鲜明个性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装饰纹饰具有一定的格式,它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番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画传统的四季花卉、鸟鹊、竹石等吉祥纹饰的开光;开光的式样很多,例如圆形、桃形和不定形等。  


5、器底落款处极富特色  


雍正埋藏的画珐琅器,许多都在器体落款处装饰吉祥纹饰,或者用云纹、龙凤纹、鹦鹉纹及螭纹衬托着年款,其形式别具一格。  


6、与东洋漆器互为借鉴  


部分具有日本工艺美术品味的器物,似乎与东洋漆器有关,一些器物显然具有日本文物装饰的品味,显示了雍正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对东洋工艺的偏爱。   


十五世纪中期掐丝珐琅的特征:  


1 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要的装饰纹样。   


2 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但花瓣紧包。   


3 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清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4 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款最为可靠。   


5 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混杂使用。   


6 X 光透射,证实釉层较后期的厚。   


7 没有锦地。   


8 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后期的厚重。   


9 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迭接隐藏的方式处理。


十五世纪后期至十六世纪前期掐丝珐琅特色   


1 番莲的花瓣增多、趋瘦且尖端成钩状,花心下方的花瓣松垂、并于上下出现云头纹或五瓣花形装饰,叶片变小并简化、或成逗点状。   


2 掐丝的末端卷成一小圆圈。   


3 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状,比前后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丽。   


4 釉层较早期的薄。   


5 云纹锦尚未规则化,行云纹与如意云头纹掺杂应用。

TOP

1、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2、掐丝珐琅番莲纹龙耳炉     


  掐丝珐琅番莲纹龙耳炉   高8.2公分 口径11.3公分  铜胎,口稍侈,垂腹,外撇圈足,两侧附龙首耳,器形系仿商周青铜器中簋的形制。炉内口缘附近镀金余露胎,器表蓝釉地饰两圈转枝番莲纹,圈足饰覆莲瓣纹,圈足内壁两阶式,与底均光素镀金。根据番莲纹饰风格、胎体厚重、釉层深厚、部分叶片简化、以及掐丝末端渐趋卷曲的处理方式,应是十五世纪中后期的文物。  

器形仿自青铜器「簋」的形制,「簋」原是商周时期的盛食器,后世作为香炉之用。 

TOP

3、景泰款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   高18.9公分 口径8.0公分   铜胎,筒状器身,口套箍七孔盖,矮圈足下镶接三狻猊形足,器身一侧镶浮雕式镀金夔龙。器内露胎,器表浅蓝釉地掐丝竹鹤双清、芭蕉、双鹿、湖石、灵芝等纹饰,简化式云纹填白,器底镀金阴刻填黑「大明景泰年制」一行无框楷书伪款。根据装饰图绘的主题与风格、掐丝末端以卷曲的方式处理、混和釉料以及简化行云纹锦地的出现等理由,应是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文物。  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乃宫廷花器,光彩耀眼。以三只狻猊为足,狻猊抬头与器身浮雕的夔龙相呼应,极富动感与趣味性。

TOP

TOP

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学习了!

TOP

4


  景泰款掐丝珐琅葡萄纹尊  


22.3公分 口径12.6公分  


铜胎,侈口,筒颈,平肩,敛腹,撇圈足下附三狻猊形足,器侧上方镶虬龙下方镶鹰。器内露胎,侈口内壁镀金外饰蕉叶纹,口的边沿阴刻回纹,颈部中间装饰一圈掐丝五瓣花叶、上下各镌刻一周夔龙和莲瓣;肩与腹部白地以卷须为锦,肩饰如意云头纹,腹饰葡萄纹及一圈仰莲瓣。阶梯式圈足饰两周转枝花叶,底镀金中央阴刻十字杵,边缘阴刻「景泰年制」一行楷书伪款。十字杵是佛教密宗的法器,元代青花瓷器上已用为装饰纹饰,明初较少见,但成化朝 (1465-1487)则又屡见不鲜;此外,根据装饰纹样的主题及风格、掐丝末端的处理方式、以及卷须锦地的启用等因素,推断该器制作的时间,应涵盖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期的文物之中。  


器型仿自青铜器的「尊」,尊是商周时代的酒器,后世作为宫廷陈设器或花瓶;圈足下装饰三只狻猊形足,器身的两侧把手镶嵌虬龙和双鹰,装饰性强。

TOP

5


  掐丝珐琅葡萄纹炉   


9.0公分 口径10.2公分  


铜胎,口镶宽边,附三股绳纹式立耳,器腹双层,底凸出乳足三。器形是摹仿商周炊粥、盛粥之器鬲的形制。器内镀金,口沿面刻转枝叶片边 刻卷须,器表浅蓝地,颈饰五瓣花叶,腹饰葡萄纹,三足间底部装饰菊花。根据纹饰主题与风格、莲瓣纹的形式、掐丝末端的处理方式等原因,推测该器制作的时 间,应在十六世纪初期。  


器形摹仿商周时代炊粥、盛粥的「鬲」,后世作为香炉之用。口沿附有绳纹式的立耳,器腹为双层,器底有三个凸出乳丁状的矮足。

TOP

7、掐丝珐琅凫式炉     


  掐丝珐琅凫式炉   


24.0公分 25.0公分  


铜胎,炉盖与器身在凫腹处套合,焚香经凫颈自口溢出。器内露胎,外表除凫嘴及足蹼外,全身施掐丝羽毛,釉层厚、透明而略龟裂;釉面颇多 焊药的污斑,掐丝流畅然锈蚀严重,座的上层掐丝缠枝菊花,下层的面阴刻转枝忍冬纹,壁饰浅浮雕番莲花,底中央阴刻「甲」字,应系乾隆朝作文物评鉴的记号。


根据浓厚透明宝蓝、浅蓝、墨绿及特殊黄褐色等珐琅釉,推断其属十六世纪前期的文物。  

凫形香炉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焚香经过凫颈由嘴部溢出,装饰与实用兼具。

TOP

十六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前期掐丝珐琅特色  


1 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   


2 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3 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于花心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   


4 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叶片小而整齐,或呈逗点式对生排列。   


5 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变成连珠状,或于三个珠纹中,间一锯齿;龙的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成「山」字形。   


6 锦地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锦、或草莓形锦。   


7 豆绿色釉出现于十六世纪晚期及十七世纪前期。   


8 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在这时期出现。 

TOP

1、掐丝珐琅三多瓶   


42.5公分 腹径23.0公分  


铜胎,卷口,长颈,梨腹,圈足。瓶内露胎,外表蓝地饰云纹锦地,瓶腹装饰佛手、桃树和和石榴树花果各壹棵,寓意多福、多寿、多子。纹 饰间布列五彩品字云纹和蝴蝶穿梭其间,腹下方有湖石及仰莲瓣纹一圈,圈足饰五瓣花朵。


根据掐丝方式、规则式如意云头纹锦地逐渐定形、吉祥纹饰的应用、和紫蓝釉色的出现,推测该物属十六世纪后期的文物。  


长颈花瓶纹饰华丽、器形优雅,是皇室和富豪人家的陈设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