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什么是靓普洱茶

拜读了!真是精妙!让我受益非浅!楼主真不简单啊!

TOP

读完此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原来这才是普洱茶

想起以前自以为~~汗颜

TOP

以下是引用彼得的微笑在2007-10-8 14:06:00的发言:

读完此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原来这才是普洱茶


想起以前自以为~~汗颜



问好!

TOP

以下是引用心香一瓣在2007-10-8 14:07:00的发言:


问好!

TOP

以下是引用老班长在2007-7-11 9:39:00的发言:

好普洱茶的第三个标准:好得越快越妙的就是好普洱茶。




对这句话还是一知半解,想请教各位老师.


半闲还在茶外,不过就您提的问题,也曾思考过。在下愿意与老班长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思考。


生普洱茶的陈放过程就是“后发酵”过程。晒青之后压饼,通过自然“后发酵”要达到“清除苦涩”进而达到“红亮通透”“甘香独绝”的境界,要放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便是自然“后发酵”过程。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茶的品种、栽培方式、采集时机、制作技术和存放环境。可见压饼之前,就几乎决定了普洱茶的品质了。压饼之前各项细节做得到位,成饼之后的陈化(自然后发酵)时间就短,反之则陈化(自然后发酵)时间就得延长。故好的生普洱茶,应该是生茶即甘香可饮,陈放亦能变化万端。可见真正的制茶高手,是不会为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后才饮用而制作茶品的。


熟普洱茶的制作,主要是通过人工加湿、加温的人工“后发酵”,大大缩短自然“后发酵”时间,也只能做到“清除苦涩”。其色香味独绝却尽失。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以下是引用穿山而来在2007-5-28 19:29:00的发言:

向陈先生致敬!


已多次拜读此文,非常想知道其中“古法”的概念要旨。何谓“古法”?古法如何流传下来?古法的工艺特征?


请陈先生、半闲君、云萱兄解惑。


谢谢!



同问。


是否只有古法制作的普洱茶才能越陈越香?

无情冰似铁,身外花自开。坐看云起处,痴等月归来。

TOP

一篇答疑解惑的好文章! 拜读再拜读了~~~~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TOP

如天降甘露,可口无比,


真是感谢陈老师的妙笔.

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TOP

噢。对不起。今天才看到穿山和顽石二位先生的提问。

半闲不懂制茶,但也曾思考过这些问题。愿与二位先生交流我个人的观点。半闲以为此处提到的“古法”,有“法古”的意味。而不是“古方”或“古制式”的意味。曾与陈老师闲聊,听他多次讲到所谓古法,就是“有一定之法,无一定之方”。半闲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根据不同的茶叶特性和不同的饮用目的,选择相应的制作工艺。

陈老师还曾提出过“三个车间论”的观点。即,茶的生长环境、栽培条件为第一车间;茶的采集时机、加工制作成茶品为第二车间;茶的储运存放和恰当的冲泡功夫为第三车间。由此可见,所谓“古法”的主要含义,似应属于观念范畴的表述。恐怕不是特指某一种制作工艺。那么,“古法”的源流和特性就容易理解了。

在此观念指导下制成的普洱茶活性比较大,陈放过程中的变化也大,新茶能做到“清香独绝”,试陈放也能“变化多端”。越陈越香越好喝的可能性自然也越大。

试想,像“车顺号”、“同庆号”这类老字号的茶品,当年茶人们如何制作大约难有定论,但肯定不是依着教科书的工艺制作的吧。再看看古人留下的茶经典籍,似乎记载的重点也不是特定工艺,反倒是对“第一车间”的认知论述颇丰。可见“古法”,主要还是指茶在天地运化之中表现出的某种规律,以及对这些规律的某种把握的法则。

以上是半闲的一孔之见。半闲远在茶外,本不敢多言茶是,奈何穿山、顽石二位先生问到半闲,故闲聊几句,权当抛砖引玉吧。半闲诚惶诚恐,向各位敬茶了。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