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秋日里的西夏王陵

秋日里的西夏王陵







贺兰山下古冢稠,


高下有如浮水沤。


道逢古老向我告,


云是昔年王与侯。





一首平白的古诗,给我们描述了巍巍的西夏王陵,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王侯也好,贵族也罢,百年后的去处终究是一堆苍浑的黄土。


谁都一样。





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想到西夏王陵看看,尽管我早就知道那里只是一个个单调的黄土包,可我还是想。但我一直不知道何时才能有这样的机会。


没想到,今年,2008年我终于有了机会走近它,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我想命运的奇异和魅力之处就在于它的变幻莫测吧,就像阿甘说的那样,“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块的滋味”。是啊,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永远充满了渴盼与期待,哪怕身处逆境。


我喜欢这样的人生。





我喜欢秋,也喜欢秋高气爽这个词,它让自己的心情也霎时开朗起来。而我想,秋天大概是去西夏王陵最好的一个季节了。


我是这个晴朗秋日里王陵的第一批来访者,这是我多年的习惯。


尽管来之前,我曾想了又想,也曾查阅很多资料与图片,但站在巍巍贺兰山、巍巍王陵面前的一刻,自己还是震惊在那里。


天空湛蓝,草色枯绿、远山青黛,而王陵苍黄的孤傲的矗立!


此刻我感受到的只有浓浓的覆盖在整个天地间的古朴与苍茫,那是一种漫天弥漫的雄浑,那是一种隔绝俗世的岸傲、那是一种桀骜向天的凝望、更是一种拒绝倾诉的守候。


此刻,我突然有了一种久违了的颤栗与感动,竟无法言说;此刻,我突然有了一种倾诉和流泪的欲望,竟无法拒绝。


这可是深藏在自己生命中的一份久远的诺言与期盼?


我长久的无言,长久的静静的站立。秋风从贺兰山脊掠过,轻轻的缠绕在我的脸上与发间。


我不知道它想给我怎样的讲述,抑或是想送给我怎样的安慰啊。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30公里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这是王陵里的文字导游说明,其实管理者并不知道:规模和完整不是它作为一个旅游景区的买点,更不是王陵的真正内涵与灵魂所在之处。要知道,前有更完整的十三陵,后有更浩大的清东西陵,这都是它难以相比的。


其实,西夏王陵最独特的是它的沧桑与触动,来源于近千年岁月大漠风沙中的沧桑,给人以最真实而震撼的心灵触动。





虽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我对汉族之外投入了更多关注,但实际上我对西夏了解很少,印象最深的还是《天龙八部》中虚竹在这里的奇遇。当然,心中熟知的更有一个霸气冲天的李元昊。


历史是吝啬的,20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能是匆匆的一瞬间而已,历史只给了西夏200年,或更准确的说,应该是190年。但其实这已经足够了,足够一个有为的家族在历史的舞台上作最精彩的展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西夏已经在岁月中、在汗青里出尽了风头,不是吗?


1227年,这个党项羌族所建立的西夏王朝被蒙古军队所灭,但蒙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代天骄在疲惫的征战中病死在马背上,当然,西夏的结局也是惨烈的,整个兴庆府,也就是今天的银川,被蒙古军队野蛮的屠城,这就是战争,这就是风水轮流转,这就是盛衰更替,这更是天道的轮回。


而蒙古呢,不也最终被努尔哈赤的大军所征服吗?而清朝呢?不也被历史的车轮所碾压蹂躏,最终屈辱的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了吗?


所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都是那么平常,我们无需什么感慨和抱怨,甚至都不需要一声轻轻的叹息。





陵园内有一座美丽的博物馆,这是西夏博物馆,保存了与西夏历史有关的各种残留资料和时光记忆。


其中保存展览的大多数是从墓里面发掘出来的文物。经过近千年的折腾,西夏王陵破损盗毁严重,墓里基本上没有了什么良好的保存,我想这可能是源于以下几个原因:王陵外观过于招摇显赫、党项羌族的衰败消遁、世仇太深的蒙古军队的毁灭性破坏以及王陵地处偏僻的政府无力管护的边隅等等吧。


不过博物馆内现存的几件遗留还是很有特色的,有陪葬铜牛、剔花白瓷器具、西夏文古籍版本、西夏文墓碑残片、西夏彩绘佛像和琉璃制品,都值得一看。最有特色最好看的还是被称为这里镇馆之宝的四个人像石座,形象古朴生动、风格独特,这是最有西夏特点的雕塑,让人难忘。


而另一个难忘之处是博物馆内外随处可见的西夏文字。这应该是源于汉字的一种文字,但看了半天,我还是一个也不认识,两种文明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不过,我觉得西夏文字挺好看的,复杂而周正。


后面是西夏史话艺术馆,详细的看完,对整个西夏的历史便可有比较详尽的了解!我喜欢里面的几座石塔。


不远处的西夏碑林则没有什么历史遗存了,都是一些新的东西,可匆匆而过。





而再往里走就是真正的陵墓所在了。


陵墓区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9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253座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这排场真是够大的了啊。


“没有秦陵的铺张、没有唐陵的华彩、没有明陵的气派、没有宋陵的考究,却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是啊,磅礴,厚重、大气,正是西夏王陵的大气所在。


整整一个上午,我都沉迷在3号陵墓这里。


陵园破损严重,但是结构布局还是清晰可见。墓前是一条长长的陵道,两侧是齐整的松柏与荒芜的杂草,期间陈设了一对对古朴的翁仲,气氛凝重肃穆。


陵园入口是两座高大的阙台,阙台黄土斑驳,上部已经损毁。两个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现在只剩下左右两个砖基底座。碑亭后是月城,据记载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但也早已不见了踪影。月城之北就是陵城了,陵城内有陵台,这就是一座王陵的最主体了!


但西夏王陵有几处奇怪之处,我看了半天不得其解。一般来说陵台下面就是墓室了,陵台起到封土作用,但这里的陵台位于墓室北面十米处左右,等于上下是错开的,好像就仅仅起到装饰作用了,不知是为了迷惑盗墓,还是另有什么特殊的规制或深意?而另一个奇怪之处,王陵的陵台不是位于陵城内的正中,即中轴线的正北方向,而是有所偏离,属于偏北方向,这是和我们传统的中国建筑习惯所背离的。难道是出于西夏地处我国西北的考虑?包含了西夏人对西北的偏爱和守护?


这已经没人可以说的清了!


尽管三号陵是西夏的开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之">国之ersonName>君、也是西夏最著名的皇帝李元昊的陵墓,也尽管三号陵是整个西夏王陵墓群中保存最完好的陵墓,但它的破损依然十分严重,目光所及,除了厚厚的黄土苍凉的黄土之外满眼还是招摇的黄土。陵台的地上砖木建筑早已完全毁损了,没留下一点遗痕,而连石碑石雕什么的也在历经了蒙古军队的破坏和历代的盗损之后一干二净了,也几乎没有什么遗留,而地下的墓室的结果自然也是一样,历经了各代的官盗民盗之后空空如也!


其实,这也是历代陵墓的很无奈的必然下场。可怜?可笑?可悲?可叹?都可以,随我们自己去感受!





蓝天、衰草、远山、黄土,这一切构成了天地间一副最为独特的画面。沉郁、厚重、寂静、深远,我静静的在这里,或徘徊、或静坐、或仰望、或深思。我喜欢这样的时空,我喜欢这样的风景!


而最让自己痴迷的是陵城,那是一圈古拙斑驳有很多破损的夯土城墙了,在阳光下它静静的闪烁着朴实的光泽,上面有很多或深或浅的坑洞,而夯土表面更在岁月的风沙雨雪磨砺中变得那样粗糙和嶙峋。


它静静的站立在那里,千年于它而言也许都只是短短的一瞬,它静静的望着脚下在秋风中摇曳的枯草,它经历了太多的春秋冬夏,看惯了草绿花红,时光把它内心的所有的欢喜忧伤都一点一滴的滤去,于是今天的它没有了激越,也没有了律动,有的只是无言的平静,平静的注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对面是高高的陵台,它默默的凝望,默默的守候。夜深人静时它们会不会醒来?会不会有对话的一刻呢?这是怎样的相守,曾经有过怎样的承诺呢?


而从沉静中醒来一刻,它心中还会浮想起当年青春时的时光和记忆吗?





我静静的坐在这里,让自己的肌肤真真切切的贴在黄土上,让自己的身躯缓缓的倾轧在枯草中,贺兰山在深秋湛蓝的天空下越发显得深邃而高远,而陵墓那巨大深厚的苍黄雄浑在寂静中仿佛悄悄的走来,默默的逼近我的双眼,侵占我的双眼。这一刻,终于,自己慢慢的融化在天地之间这无尽的时空中。。。。。。










寒 夜 客 来 茶 当 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