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品读《中华茶道》

品读《中华茶道》


品读《中华茶道》
大茶


一盏清茗在握,夜读《中华茶道》新书,湛幽灵远间,恍如沉浸于悠悠千古之茗韵中。


茶史漫长,“茶道”一词却鲜见。唐代,诗僧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堪称“茶道”出典。陆羽《茶经》提出“精行俭德”,虽未言“茶道”,然“道”已在其中。


其后,《封氏闻见记》:“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刘贞亮《饮茶十德》:“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前者为“饮茶之道”,后者无疑是“饮茶修道”。


明张源《茶录》:“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陈继儒《岕茶别论后》:“……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名曰“茶道”,实乃“茶艺”。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说:“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则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可见,“饮茶即道”。


品读《中华茶道》,脉络清晰,体例完备。“饮茶略说(史略、源流),道之可道(道的本义和引申,道、儒、佛三家之道),中华茶道义解(见仁见智的茶道观,茶道的概念、构成与形式),茶道与文学、艺术、哲学及宗教,中华茶道精神和美学,中华茶道历史、传播(日本、韩国茶道),中华茶艺实践”细细阐述,娓娓道来。作为国内第一部关于中华茶道的大学教材,致清导和、熏陶德化,善莫大矣。


品读《中华茶道》,“清、淡、静、和、真”呼之欲出。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茶文化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儒家的“穷理尽性”、道家的“全真葆性”、佛家的“明心见性”,乃至茶艺、茶礼、茶境、茶修,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核心——中华茶道。


有论茶者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清代……”其实,千百年来,中华茶道犹如中华传统文化,尽管历经沧桑,却始终以不同的方式根植于神州大地,薪火相传,流播至今,并香飘海外。


先哲老子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庄子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孔子、孟子的“孔孟之道”则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开卷有益,不忍释手。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却有茶助文思。渐入佳境处,似醍醐灌顶,竟也开悟出几分茶道来。


原载《人民政协报》(2008年9月2日)


九霄环佩大悲赋,一剑招隐思无邪。

TOP

品读《中华茶道》


注:《中华茶道》一书由丁以寿先生主编,关剑平、阮逸明先生副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该书为茶学、茶艺、茶文化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材,茶艺师职业培训教材,亦是社会大众了解中华茶道的科学读本。




九霄环佩大悲赋,一剑招隐思无邪。

TOP

:-)

谢谢小玩、云萱、半路出家、荷下听雨、日出东方、秋日私语、秋风恋雨、清清荷香、风月、橄榄树和春风雅茗居茶友的鼓励。


九霄环佩大悲赋,一剑招隐思无邪。

TOP

以下是引用烟波弄在2008-10-3 22:23:43的发言:不久前曾读过的政协报的这篇妙文原来是楼主的!幸会幸会啊!

相关链接:

《品赏〈中华茶艺〉》

http://bbs.368tea.com/dispbbs.asp?boardid=161&id=32716&star=1#32716

九霄环佩大悲赋,一剑招隐思无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