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花山梅清,天池水冽

花山梅清,天池水冽



    江南吴地,自古名茶辈出,如虎丘、天池、伏龙、水月、碧螺春等。天池茶出自苏州西南的天池山(花山),明屠隆《茶笺》赞曰:“青翠芳馨,瞰之赏心,嗅亦消渴,诚可称仙品。诸山之茶,尤当退舍。”其实,天池水品更在茶品之上。


 



 


花山梅清,天池水冽 佛见笑 文/图


 


    问茶姑苏,本想去观音山,可来到城西南龙池附近,才发现这一带不少山被开挖得面目全非,尽管现在已严加保护,还是令人扼腕叹息。在一位当地老者的指引下,决定经花山前往天池古茶山。


 


    从白马涧西行数百米,进入“花山福地”,花山一名华山,早在春秋时期,先哲老子就有“花山可以度难”之语。东晋时,高僧支遁驻锡于此,成为开山之祖。售票员小妹告知:“花山因峰顶有莲花状巨石而名。”其实花、华二字,在古代是通假的,篆书写法亦一般无二。


 


    花山古意森森,也许是冬季萧瑟,幽邃的山谷平添落寞。踩着石板古道行进,两旁山林茂密,巨石比比皆是。感觉花山地貌和长兴顾渚山颇为近似,“大涧中流,乱石飞走”,可惜涧水干涸,落叶堆积其间,只能遐想“百步潺溪”之空灵画境了。


 


    发现一块硕大无比的山岩,镌有愙斋风格的擘书大篆“花山鸟道”,奇怪的是,字竟是反写的。起先以为是勒石时出错,回来查资料才明白是故意而为,系古时民众借此讽咏官府。又看到一块“向上大接引佛”的大石,系通往史称“吴中第一佛”石雕“阿弥陀佛”的指示点。


 


    一路走来,摩崖石刻触目可见,如狮子状的“卧狮石”等,无不惟妙惟肖。在山腰,一亭悄然伫立,亭柱联曰:“野樵短歌斜阳道,山僧梵呗艳月天。”一语概括佛家胜地花山之幽。无外乎继康熙南巡至此后,乾隆游花山时也吟出了“徘徊眷恋不忍舍”的感怀。


 


    至半山岙,一泓清池映衬着筱竹、树影和老屋;前方一堵赭黄墙,上覆黛瓦,原来是翠岩古刹。入内瞻仰,虽然一片寂寥,却也颇合笔者游兴,正因为静谧,方能感悟三昧。身在“空门”,超然物外,观音殿、莲叶精舍、云根山房等建筑,见面未必相识,且作禅画中游吧。


 


    南面有一大丛腊梅,娇黄的花萼尽情争妍,猜测此地就是梅香阁了。岁寒时节,无意寻梅,却报春消息,惊喜。虽然腊梅非梅,可清心不让梅,否则曹雪芹笔下的妙玉何以撷梅花雪烹茗呢?


 


    邂逅一对苏州城里寻幽至此的老夫妇,他们说:“花山春有花会,秋有登高节。”可谓惬意。继续攀缘,洞天更显深邃,皆大欢喜、普陀岩、穿云栈、莲花洞一一掠过,来到“五十三参”石梯前,据说这条石阶是当年住持方丈为了迎接皇帝驾临,发动僧侣星夜凿制的,至今用足力蹬尚有叮咚声响。


 


    一鼓作气,爬完53级台阶,来到秀屏,只见一个红色的古篆“云”字勒刻其上,下半部则是乾隆淑题篇章。本来,康熙御笔“云”下有“风”,可后来“风”字被削去了。扶着危崖远眺,观音古茶山遥相可及,神往之至。


 


    暖冬登山,一路挥汗,臻至花山绝顶莲花峰,遇见一位容颜被岁月刻满印痕的老婆婆,慈祥可亲。老人系天池山民,每日背负饮料、旅游纪念品来此设摊,真不容易。在她的指点下,仰观“莲花驾云”奇峰,金蟾、石牛奇石拱卫,妙若莲花佛手,看似险象环生,其实有惊无虞。


 


    机缘巧合,才明白花山即是天池山,只不过前山称天池,后山名花山而已。顺势下山,投入天池怀抱。抵达西麓后,与一双憨态可掬的石雕瑞兽擦身而过,步入一处幽静的庭院。此刻,肚里唱起了“空城计”,发现一间旧屋前茶幡飘扬,便移步入内。看了天池山泉水的介绍,食瘾、茶瘾并起。向店主要了一袋花生、一瓶开水,在院子里取出自带的茶具,沏起茶茗来。据记载,天池山名泉众多,清心、寒枯、盈盈、地雷、钵盂泉等,不胜枚举。而茶室更是充满逸趣,名为“旱船”,和庄子的“不系之舟”不谋而合。山风轻袭,啜茶思古,目睹树上一朵朵大红色的许愿飘带,何其逍遥哉。


 


    休憩良久,估计辰光不早,起身前行。在南麓山坳边,不意发现数行茶树,问茗天池山,夕阳西下方与茶相逢,心情顿时灿烂。记得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云:“寒月,诸茶黣黯无色,而彼(天池茶)独翠绿媚人,可念也。”其他如屠长卿、陈继儒、陈仁锡等人对天池茶也是褒誉有加。只是距离开春尚早,未能以天池甘泉一试本山佳茗,不免小有遗憾。


 


    经过九曲桥,又到了寂鉴古寺,在刻有“宛如桃源”等字的巨石旁,有善男信女在进香礼佛,梵烟缭绕。举目西望,终于得见天池,一泓碧莹泉水宛如处子,静静地躺卧于樟林环抱的半山岙,疑是天女化身明珠,遗落凡尘,池水清泠、清澈,大自然造化而成的奇石嵯峨湖畔,昔“元四家”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仿佛再现。石经、寿星、比丘、金蟾、乌龟、仙人脚石无不异态纷呈,更有小娘石仿佛洛水伊人,在水一方,脉脉含情。斗转星移、寒来暑往中,顾盼水底烟云、万千气象。


 


    按:拙文已发表于《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2月19日《茶周刊》),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大茶,和天下:)

TOP

谢谢:)


花山腊梅


大茶,和天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