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原创]《老邪茶语》之茶道可道

[原创]《老邪茶语》之茶道可道

《茶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而茶道之道,亦非常道。有阴阳,分两仪,四相八卦,深奥玄秘之极。茶之道者,已入“道非道,非常道。”茶入“道”门,玄之又玄。然,茶之圣者,茶道之前亦无敢张扬。人问:会茶否?无语已对。

茶之道者,唐代而立,分“四流派”,即佛教茶道、文人茶道、豪富茶道、世俗茶道。茶之于“道”,茶之于“品”,致清幽高雅之境,为唐人所求。人云:“品茗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素雅高洁之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自古文人雅士,力求品茗之心境。结庐林间,汲山泉,焚松枝,烹绿茶,或瑶琴之前,或落红之下,慢慢品啜,耳听泉之声,目断飞鸿,心骛八极,超然天外,有出尘脱俗之感。是以,品茗伴以花香、琴韵是谓至境,高人逸士以茶相传,赏花、吟诗、听琴、品茗,当可出五行三界之外。此即道家之“天人合一”之意。是以,老邪自谓:亦有道家茶道。


“茶煮山水间,香韵绕云天;邀朋来相会,此情意绵绵。”此种意境,老邪推崇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之思想。意在品茗时之所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之至高境界也。好问之《茗饮》一诗,实乃品茗“天人和一”之写照,契合自然之句。“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以槐火石泉煎茶,对落花品茗,一杯春露永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人梦游华胥,羽化成仙,神游蓬莱,此为品茗之极至也。是故,善品之人至此境界,方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茶境之入道者,如曹松品茶之“靠月坐苍山”,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于品茗者之眼中,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万物众生具有情。子美品茗道 :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东坡亦有云: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道家“天人合一”之思想入茶道精神之中,是以会品之人善能领略“情来爽朗满天地”之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此种“物我玄会”之绝妙感受。老邪窃自以为:道家品茶,规矩无多,养生贵生乃其所求也。如马钰《长思仁·茶》云: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是以,道家之饮茶与世俗之饮茶,精神境界所差之大矣。
 

道家茶道者,白玉蟾于《水调歌头·咏茶》有云: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道家茶道将此奉为处世之道。道家之“无己”,即茶道之“无我”。“无我”乃是道家茶道对心境追求之最高境界也。


“道法自然,返朴归真”。道家之“道法自然”一如茶道之“道法自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品之使己之心境至清静、恬淡、寂寞、无为,随茶香弥漫,与宇宙融合,即为“悟我”之境界也。


佛家之茶道,多伴以青灯孤寂,志在明心见性;道家之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生;儒家乃以茶励志,与人为熙,积极入世。“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话茶杯意更幽。”任其佛、道、儒三家之“茶道”具是: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是故:品茗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许久不来,发一旧作问好诸位老友及云萱兄。



TOP

哈哈

这水淹得真快。

TOP

以下是引用云萱在2007-10-28 23:18:51的发言:
老邪好!

读美文如品茶香。。。


哈哈,许久不见云兄,别来可安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