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茶舍閒 话——茶气小夜曲

茶舍閒 话——茶气小夜曲

云萱兄提到了什么是茶气,并引用一些行家的观点,也列举了一些身体感官体验。此题引起了许多茶友的兴趣。半闲也和大家一样,十分期待云萱兄的进一步阐释。
    静待云萱兄高见之时,我收到了几本茶友的著作。
    沧桑看云的《云深不知处》《艳阳之秋》;宋晓琪的《胸有底蕴气自足》;王唯工的《气的乐章》;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人类的没落》等。有点巧合,王家的著作占了六分之五。
    也许是在期待云萱兄的茶气研究论述之时收到上述的著作,所以在读她们的时候,总还是想着茶气。当我读完了上述著作后,心中竟象是奏响一章小夜曲,而且是复调的小夜曲。令周身血脉无比通畅欢愉。
    偷得浮生半日闲,试着把心中感应到的小夜曲,与茶友们分享。力争在明天进茶山之前,把小夜曲的几个主旋律整理出来。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br><div><br></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br>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br>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br>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上述著作,分别隶属三种语境。分别归属于文学、科学与哲学。不约而同都关乎“气”。气的韵律、气的存在形式和气的思辨。<div>如果说文学是心灵的展示,科学是物质的剖析,哲学则是人类的心智模式的选择了。气在心灵的展示,便是文章表露的气质以及这些气质在生命中的气韵的律动;气在物质中的客观存在,便是物质中各种物理和化学的物质存在和她们之间的联系规律;气在人类的心智模式中的表现则复杂得很,大体上无非就是“风动还是幡动?还是仁者心动?”的思辨,是逻辑的还是非逻辑的思辨。</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送走了贪杯的茶友,才想起明天进山之前的这个夜晚,还有一块泥砖没有做完。
谢谢各位的关注。有大家的参与,我想,茶家寨的茶气一定能练得越来越浑圆充足。
云萱兄客气了。从你引用的几则说法看,基本上是胡说,不值得为胡说花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不过你的确提出了一个“超级命题”。幸好还有一个“茶”字连接这“气”字,可将关于气的讨论限 制在茶与人之间。否则,论坛将不得安宁。
道中人更应该对茶气有独到见解,正因为有你和清水散人的关注,茶家寨论坛才显得活力四射。哈哈哈。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潜水员。我知道你们的存在,因为有“气场”暴露了你们的气息。但愿茶家寨论坛的气场能与各位共振。
虽然我不知道下面,我还能敲打出多少文字(我的一指禅功夫练得很慢),但我愿尽力把这块泥砖做完。希望当我从茶家寨山野回来,能看到各位留下的美玉。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我前面提到三种文字,是表达不准确。现在改了,应该是三种语境,更为贴切。<div>有学者说,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工业革 命以降,人类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大体来自上述三种语境。即:艺术、科学和哲学。因为哲学在从那个时期开始,已经走向死胡同。心物二元,一方面让人类文明取得高速发展,同时也让人类走向没落。这些说法看上去很另类,似乎有点似是而非,但仔细想想,很有道理。反正半闲认同。</div><div>所以,如何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有可能是今后——不远的将来——真正的高科技。半闲不是学者,无意就此展开论述。</div><div>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茶友中的文学艺术家的作品,沧桑看云和宋晓琪的散文集。我们不得不惊叹,她们的善良而美丽的性情,她们细腻而敏锐的洞察力,透过她们生花的妙笔,将人世间的原生态的故事刻画于文字间,当我们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感动。这些感动,正是透过我们的七情六欲、三魂七魄、五脏六腑乃至十二经脉的共鸣才实现了各种各样的感动。如果,我们愿意将这些共鸣和感动理解为气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不得不细想这气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难道是这些故事本身具有”气“,抑或是她们美丽善良的心性(或性情)之”气“,再或者是她们驾御的象形文字本身具足的才”气“?半闲读书不够,无意当文艺批评家。更何况,我十分欣赏上述两位美 女作家的文笔。在此,仅仅是借用好朋友的作品,来思考”气“是何物。何以文艺作品可以如此神奇地调动我们(读者们)的气机?</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常言道,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文艺作品的“气”必须是在与读者自身的“气”相交的时刻,才会存在。那么,文艺作品的“气”将如何与读者身上的“气”相交的呢?<div>在一些患有“逻辑强迫症”的“科学主义者”看来,上述问题是“伪命题”,因为没有人能拿得出“气”的存在证据,更遑论“子虚乌有”的“气”与“气”的相交呢。因为在心物二元的哲学框架之内,心和物是分别存在的。并按照逻辑思维的定势强迫自己和别人也要确认,物,是客观存在,心,是主观存在。于是,在探讨物的“气”与心的“气”的存在时,自然会特别关注“气”的形质存在。</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有人说,患有“逻辑强迫症”的“科学主义者”是科学精神的反 动。正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远离了本来的奥林匹克精神一样。半闲觉得有道理。不过,我还想补充的是,患有“非逻辑强迫症”的虚无主义者同样是科学精神的反 动。只是,前者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阻碍更大,并且不会因此减缓人类没落和灭亡的速度。<div>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则传说,恶魔对佛祖说:我将以你的面目出现在你的信众面前,我将以你的说法摧毁你赖以存在的信仰。</div><div>半闲不适合研究哲学和宗教,并认定这样高深的智慧只适合存在于古老的“大前天”。所以,在此不作更多的探讨。</div><div>半闲比较崇尚技术。例如:中医。中医就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技术。于是,对王唯工教授的《气的乐章》颇感兴趣。这位物理学家兼精神科医学博士,竟然通过人身的三部九候的律动,发现了并建立了“共振谐波”与脏腑经络关系的医学理论。并以此证明中医所讲的“气”的存在以及这些“气”(共振谐波)对人的生理和病理的决定性影响。</div><div>如果说先前关于文学艺术之“气”与读者之“气”的存在与相交的推论,非要我们“逻辑强迫”一下,找到“气”的存在并且相交的依据,那么,王唯工教授的最新科学理论,的确是合适的。至少在眼下是最先进的。</div><div>如果茶友们对此论感兴趣的话,可以好好阅读王唯工教授的著作。</div><div>按照共振谐波理论,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等气机交变规律,当然包括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符合科学定义的中医解读。</div><div>假如我们尝试以“共振谐波”理论,去解读为何一万个读者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审美现象,以及解读困扰近百年的所谓“茶气”的存在和与人体之气的存在并且相交的规律,也许我们会茅塞顿开。</div><div>请原谅半闲这块泥砖没有象预期般完成。记得音乐史上有《未完成交响曲》,就算带着遗憾之“气”,也挺能感动我们的三魂七魄的,换言之,也挺能与我们的心灵之“气”相交的。明天就要上茶家寨感受天地之气了。还要收拾行李呢。就此打住。希望这篇“未完成的茶气小夜曲”,也能给各位添上一点茶 余 饭 后的谈资或交换茶气的美梦。</div><div>再见!一周后见。</div>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