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贴图]渐被遗忘的中华民俗风

23、纺织业(一)

在我国农民自己亲手纺线、织布,年代已久。这一传统手工业,从50年代起才逐渐明显减少。从轧籽棉到织成布,需要经过10道工序,本画面显示的是前7道工序:
1、轧籽棉 2、弹棉瓤子 3、搓聚截 4、纺线 5、拐线 6、浆线 7、落线。

TOP

24、纺织业(二)

本画面显示的是纺线织布的8-10道工序: 8、缕线 9、掏缯和线上储线架 10、线上织布机,而后就可织布了。

TOP

25、文化教育

在40年代,我国农村能识文断字的人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号召全民兴办教育。当时,因农村办校场地不足,不少农村将庙宇改成学校

TOP

26、农历十月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我国传统祭日,当每年此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上坟烧纸,以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此祭日上坟者多半是女性,又因此祭日处于“立冬”节前后,所以人们上坟时除了烧些纸钱,还要烧些寒衣纸,俗称“送寒衣”。

TOP

27、办喜事(一)

婚嫁一事,在唐朝之前就有“六礼”之说。经后人不断沿袭和完善,形成了我国北方的婚嫁程式,即:父母之命,婚约之言,过小贴(双方交换生辰八字),过大贴(送聘礼),定聘期,迎亲,拜天地。在婚嫁过程中,要算迎亲,拜天地两个场面最为热闹,迎亲时新郎、新娘分别由伴郎伴娘陪伴,女方随着新娘出嫁的还有送女儿戚。

TOP

28、办喜事(二)

包袱车,和付嫁妆担子等随在新娘轿后。新娘轿子周围设有夹毡人,逢桥遇庙用红毡遮蔽(据说避邪),吹鼓手在轿前吹吹打打,形成一条结婚长队,长队随着乐声绕村一周后,至新郎家门,街道两旁有不少瞧热闹的人群,拜天地时,院内设一天地桌,桌上摆放一木斗红高梁(像征米面夫妻),红高梁上面插着弓箭(据说除邪)。

TOP

29、办喜事(三)

桌上还放着一杆勾子称(象征夫妻公平相待)由天地桌前至门口铺有一条红地毡,毡上放着一马鞍(象征夫妻平平安安),当新郎新娘立在天地桌前时,由司仪大声呼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至此拜天地仪式结束。随着社会的发展娶亲仪式也不断更新。40年代娶亲坐轿子,50年代娶亲骑马,70年代娶亲骑自行车,90年代娶亲坐汽车至今。

TOP

30、过腊八节

我国过腊八节的习俗从古代就有,民间百姓至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家家户户用五谷杂粮加上大红枣熬成五颜六色的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以此表示欢庆丰收。它也标志着过大年的准备工作开始,俗话说:“喝了腊八粥往家溜”,意思是从这天开始,人们就将住娘家的闰女送到婆家去,准备过大年。

TOP

31、祭灶王

“灶王节”,我国从古代就有之,俗称“小年夜”。此节一直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初,灶王神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民间传说:“灶王是天帝督使”,意思是说灶神要按例上天禀报所在人家一年的善恶,如果被灶王说了坏话,就会被减寿。所以每年至腊月二十三日,家家设供,祭灶,以求上天保佑。灶王神像在祭日烧掉,以示上天,除夕贴上张新的,以示下界。

TOP

32、碾米碾面

民间过大年,有备年饭的习俗。年节前要备足从初一至初五全家食用的年饭,将黍子碾成黄米(蒸年糕),将小麦磨成面粉(蒸馒头),将小米碾成面(摊黄子)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