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自然地活着

自然地活着

 


 


        清人褚人获编撰的笔记体小说《坚瓠集》里有两封苏州詹氏夫妇的两地书,有趣且别致的是,夫妻二人通篇用中药名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意。妻子是这样写的:“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开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能用中药名写诗作文,说明时人对中药的精通,还说明中药名具有形象性和意象性的特点。比如信中的“半夏”、“当归”、“忍冬藤”、“白芷”、“豆蔻”、“丁香”等等,都是具象的,一看便知其色、性、味、形、意,很可以传情达意。因此在古代以中药名做文章的比比皆是,比如对联:“玫瑰花开,香闻七**里;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比如诗词:“天高地黄,相思雁两行。莲子已老,桂月沉香”


  中药名所具有的形象性的特点,源自于其取名方式的独特——以本草的自然形态、入药部位、颜色、时令、性味取名。这是建立在对自然事物有充分认识、感知的基础上,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自然观的体现。


  其实按自然规律办事,不仅体现在取名上,还贯穿于整个中医药体系。比如炮制药材,用的是泡、晒、蒸、煮、浸、碾,不同药材不同对待,是地地道道的自然之法。比如看病,用的是望闻问切,不借助任何仪器,手指轻触脉搏,是滑、是紧、是浮、是沉,生命的脉象,跃然眼前。又比如病症,用6个字全可包括: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是什么?中医称之为“六气”,“气”是什么?看不到,摸不着,但可以感觉到。比如冬春时节,南方人到北方,会口干舌燥,喉咙疼,这就是有燥火。北方人到南方去,则感阴湿难受,要去寒湿。调整一**内的寒湿燥火,阴阳平衡了,就无碍了。


  “六气”与“五行”对应,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分别适用于每个人。有一位中医研究者说,她可以劝木性和水性的人宽容,从不劝火性和金性的人宽容,因为叫火性和金性的人隐忍,会得癌症。中医药的这些观念,都是把人当作自然界里的一个自然生命体来看待,讲究体内以及体内与体外的和谐相融,是用自然之法治自然之体。


  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医药这种自然观很荒谬、愚昧、玄虚,甚至提议禁用中医药。我想这很难,除非他把中国人都杀死或者全换了种。何以出此重言?因为这种自然观是历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特征。只要是中国人,或接受了中国文化的人,都难逃被这一文明熏陶、洗礼,甚至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我曾经有一位日本同事,一次受寒感冒了,我说:“回家用红糖水煮生姜喝吧。”他很听话,喝了感冒就减轻了。回头很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用这个法子啊?”我仔细一想,还真没法回答。因为这个知识我不知道是何时、何地、向何人学来的。我只好说:“我也不知道,很自然地就会了。天生的吧。”什么叫“天生”?就是天然而来的,就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就是渗进血液里的。这种天生的东西,能去根吗?


  前几天在食堂吃午饭时,一位编辑忽然说,其实春天应该吃韭菜啊。这句话背后是中国人的养生观——一种顺应自然、养护生命的观念。春天为什么要吃韭菜?按阴阳五行的理论,春属阳,主生发,而韭菜、葱、姜、蒜、芥末等,味辛辣,都有帮助阳气上升的作用。而这种顺时而吃的理念,也是天生而来的。


  我很欣赏一位中医的观点,她说,人生如同植物,是随同季节展开生长阶段的,人生阶段不可以用思想去走走,而是要置身其中。身在其中,可以自明。最好的活法不是科学的活法,而是自然的活法。自然的活法,培养出的才是一种意象性思维方法,有意象性思维的中国人,才会对出这样的对联:“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选自《中华遗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