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09年冬天 宜兴之行

下面引用赏壶名家韩其楼的话:
“时大彬早期也是专仿供春,多做大壶,自从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做小壶。以后的徐友泉诸家,更向这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抵”一途。更有后来的陈子畦,惠孟臣等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壶型由大而小,不能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吃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

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是这样总结的:“大彬典重;仲美琱琇;仲芳骨胜而秀;正春闵好而正;君用美研;用卿朴直----”

实际上,明末清初间,壶艺风格可谓百花竟秀,既有精工巧研,也有风格高古,更有浑朴与精致兼备的。尤其开始了在紫砂壶上进行书画雕刻的艺术装饰的创新尝试,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便是清代的陈曼生。到了太平天国时期,釉彩绘画的技术也被紫砂壶艺术所吸取。此后,百余年间,紫砂壶艺术基本面貌大致因因相陈,造就了宜兴陶工独特的造壶技艺。自然,也在近年造就了一大批名家富翁。和大量的各种级别的大师,技师别号头衔。不过能名垂青史的估计也还是顾景舟,蒋蓉,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等可数之人。真是造化弄人。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艺术家。如今想找到一位艺术素养全面的制壶名匠,恐怕是难于登天了。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生命力的物种,其实也有着一脉相承的复制能力。虽然眼前的这片枫叶每一片也许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没有特殊的观察方法,其实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不是吗?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宜兴变得生机勃勃,虽然没看到过去那些古老的小桥,但市民们的生活水平的确高了很多很多。也许,正是紫砂壶给她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看到这一切,难道我们还会太在意有关紫砂壶的是是非非吗?
在许多工艺师的工作室,的确看到很多学徒或称之为学生在认认真真地做紫砂壶。其实这些壶是不是所谓的“代工”,我以为已经不太重要了。只要能卖得出去,老百姓就能有生计。不是挺好的吗?
工艺大师,技师等师傅级的制壶名匠,其实,又有几个不是从“代工”开始学习制壶技艺的呢?如今最著名的大师,包括顾景舟等,不也曾在上海滩大量制作过古器赝品吗?一脉相承的紫砂壶艺的授业传统,如同所有手工艺传承的模式一样,别无二致。没准现在藏家手里的大彬壶,有的还是顾老年轻时在上海做的呢?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如果我不说破,谁又能看出这把壶是谁做的?是代工做的?是名家做的?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这把呢?别看落款,你能看出是谁做的吗?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歌 于 2010-7-7 23:24 发表
看到了在那段历史进程中紫砂壶的演进,自然法则告诉我们,任何的进步都离不开天时,地域(利)和自我(内因),时至境迁,今天的紫砂壶也会因天,地,人的进步,有它(时代)应境的面貌......
我们这些'吃'茶的后进,又该怎样选择今 ...
牧歌兄所言极是。要找一把心仪砂壶有四难。制作技术与艺术完美统一难;实用性与感官舒适性统一难;紫砂壶所应该表现的理趣合一难;用壶人与制壶人神交难。万一真的遇上了,无端又多出一难,那便是收支平衡难。哎,看来只有“且吃茶”,随缘吧。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梦幻 于 2010-7-7 22:17 发表
无所谓谁做的,这几把俺都喜欢

送人不 开玩笑的!

问好半闲兄!

问好梦幻,喜欢就尽数拿去吧————只限图片。哈哈哈。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浪漫秋月 于 2010-7-8 20:09 发表
半闲兄一出手了得

出手是出手了,得而复失——被茶友劫杀了。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歌 于 2010-7-7 23:59 发表

'姿粉手'制的壶真漂亮,圆润,丰满,匀称...特别是加刻的'梅',刻者用那把有点'斜'的刻刀,像纹身似的刻出了对这把壶的爱...

牧歌真不愧是早期轻工部颁的工艺美术大师。一眼让你看穿了。在下佩服。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说到“大师”二字,半闲总觉得怪怪的。线装书上说,“大师”是对“仙逝的精神 领 袖的一种溢号。带有追慕,敬仰和悼念的意思。可如今,人还没死,便遭大众叫唤”大师“”大师“的,岂不是成了诅咒了吗?不过,牧歌兄,我可不是诅咒你哦。反正你也不太在乎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的。我知道,你更喜欢你的另一个部颁头衔——高级经济师。你瞧,减少一个大字,这叫唤起来感觉就舒服多了。
想想也是的,在天时进化到了”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大时代,工艺大师的主要任务自然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了。本来工艺就是经济领域的。记得过去高考,考取美术院校的分数就比考取工美院校的高许多。如今听说二者合并了。大约都忙着经济 革 命了,文化的老命,早些年也革没了。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