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09年冬天 宜兴之行

半闲的胡说,让蠡墅村人见笑了。半闲只是个好奇心比较强之人。凡事只求一知半解,常常贻笑大方。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继续贻笑大方吧。
顾老70大寿时(1985)曾作一首自勉诗:五十余载意抟埴,却忆年华已古稀。鲁阳奋戈犹未晚,愿留指爪踏雪泥。
顾老在诗中引用了一个《淮南子  览冥训》中的典故,鲁阳挥戈使太阳返回的传说。比喻五十年弹指间流逝,恨不得像鲁阳挥戈令时光流返。
在这个文化人艺术家人才辈出的地方,是如何经历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的,也许已经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点历史是不会忘记的,那就是曾在一个足以牺牲一代艺术家的艺术生命的时间段里,文化艺术要为指定的社团服务,在指定的圈子里生存。被某种与非文化艺术的东西挂了帅。
以至于一旦这些浩劫结束后,以韩美林 亚明等艺术家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人艺术家们,再次把他们的文化艺术信念寄托在紫砂壶或紫砂陶艺上。这大约是继清代陈曼生之后最为壮观的一次文人参与紫砂陶艺的运动了。其盛况是空前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此后,紫砂陶艺代有人才涌现,其主要的新生力量,大都来自具备良好艺术素养的60后-70后-乃至80后出生青年艺术家。开放改革30余年为培养文化人艺术家创造非常好的条件。但愿,他们的晚年,不用再写出类似顾老的诗句。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在宜兴,占地面积不小的紫砂工艺品市场,云集了当地紫砂商人和紫砂艺人的工作室和店铺。给我的印象是买的人比卖的人少,大约应了商界的一句老话:出处不如散处。不过,我们还是饶有兴致地走了一会儿。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这里紫砂壶的报价可以从10元到数万元不等。似乎与制作人的社 会地位有关。据说,有一种叫做“职称证书”的文件,把从事陶艺工作的人们划分出阶级。于是,这边厢管那边厢的制品叫做“乡坯”,而相反的便被称为“柜子货”。但各个所谓的阶级都有着一些共同语言,那便是谁都强调他所用的是最上乘的紫砂泥或者最真本事的职称。就是职称不济的也要一再暗示曾为某某大人物代工。仿佛来买紫砂壶的客人都是冲着紫砂泥来的,或者是来买职称的。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其实,做工技艺是否精湛,还是不难识别的。据说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像朱可心这样的大师也曾与**职工一起做相同的壶,可是到了广交会很快就被客商分辨出来了。尽管当时统一款章印的是“中国宜兴”或“荆溪”。这也印证了顾老的话:是真的永远也假不了,是假的,一千年也是假的。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清水散人 于 2010-7-19 21:11 发表 本来辨别真假紫砂泥就够烦的了, 现在又多了个职称。假如卖紫砂壶的说它是某未知名的高级职称工艺师的制品,难道顾客还要学会辨认职称的真假。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任何现象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无论叫卖的是什么,是因为有买的。大凡买者不自信而又务虚的便买职称;买者不自信而又务实的便会买紫砂泥,反之亦然。不自信的跟不自信的成交,附庸风雅的跟附庸风雅交易。虚者虚之,实者实之。好不热闹。
嗨,热闹就行。反正像这类买家,大约也合该放放血。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问好散人。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这几个壶,都是在火红的年代制的。谁又会去鑑别上面的指纹是谁的呢?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