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老班长 于 2011-2-21 20:23 发表 
请教一个问题:
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 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 下降 ...
一直忙着别的事务,今晚有空,想起老班长的问题,也谈谈我的看法。可不能算是解惑,只是交流学习心得。
这个问题,应先了解“老李”(李时珍)先生的说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弄清此说的源流。
我们知道,明代之前的饮茶习俗主要是采用煎煮研末调水为浆等法品饮茶。所以,苦寒之性,每每因品饮习俗之精致而改变。一如我等近年玩的“七夕罐”煎煮。
可是到了明代(时珍所处的时代)品饮茶事移风易俗,冲泡为主要品茶手段,而制茶工艺可能还沿用古法。是故茶之苦寒之性显得比较突出。故有李家此说。应当十分中肯。
不过,正是前人看到茶的苦寒之性的利和弊,是以后世便发明了异常丰富的制茶工艺。可以说明代以前(包括陆羽《茶经》)的有关茶的制作工艺,大约都谈得很少。重点往往放在产地、季节等比较大的时空里。
明代以后,冲泡饮茶的习俗,可能是引发制茶观念的改变直接原因。所以后世茶人或医家似乎对茶的苦寒之性的危害注意得不多。因为明清以降历代茶人,其采制茶品的工艺,一直沿袭着以除去茶的苦寒之性为要务(也有刻意保全苦寒之性者)的传统。
只是到了近年,因栽培技术的“先进”和制作工艺的“科学”,反而忽略了对茶品的气色性味对人体的影响,一味追求表浅的感官快感,忘却了人因何而喝茶。这种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做法,令市面上的确泛滥着大量的苦寒之性突出的杂茶。
老李家的观点产生于明代,指出了当时的茶品不太注意工艺技术的应变改良,粗制滥做的茶品充斥市场的现象。的确很有合理性。并对后世也是一种警示。其意义是深远的。
今天先说到这里(余言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