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分享]何为“包浆”?

转载一篇文章,还是有关于“包浆”的描述。

何为“包浆” 包浆,在古玩圈子里是个使用频率较多的词语,通常是指附着于铜器(钱币)、玉器及其它年代较为久远的器物表面的一层物质。它本身并不体现任何美感,无非是锈斑、氧化物、酸碱化合物而已,可是一旦它与器物融合为一体时,其魅力简直不可明状。 鉴定古玉,从包浆入手是方法之一,但究竟怎样来理解包浆,看法各不相同。
  记得前几年《文物》期刊上曾报道过一则消息:“德国人在1977 年从古物上发现有猛犸的脂肪酸存在”,不久前,《中国文物报》又披露,故宫博物馆在文物上发现霉菌多达二十几种。见了这则消息,我不由得想起在古玉上也见过类似的现象,后经分析,原来在玉器上的包浆,实际就是脂肪层,它的来由是人体的汗液经接触敷于玉器的表层,后经长期的埋藏,脂肪层变硬变透明,即成了包浆,同时也因为是脂肪酸的关系使得玉器的表面生长出霉菌,这种霉菌可能又会钻入玉器的里边生长。玉器埋在墓中千年,可以想象霉菌会不断地繁衍生长,这在玉器上留下了痕迹。就此我认为这可以成为鉴别古玉的一种手段。 包浆是器物年代久远最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出土品还是世传物,都会受到水土所侵、人为把玩、大气腐蚀。结果就会自然形成表面一层黝黝色泽,或铜绿或棕黑,奇妙地突出器物的主要部分,使其更趋完美有似油画的暗部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尽管包浆也会遮盖器物部分的本色,但这种朦胧感却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反添无穷媚态。
  在很多有关古玩的书上,一些有独到见地的藏家,都谈到过玉器、印石、木器、铜件、砚台以及瓷器等各类传世古玩艺术品上,都有一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赏心悦目的光亮。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直至现在,还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 那么,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呢?尤其是还有古籍善本以及传世字画,在这些古玩艺术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会出现“包浆”,就比较令人费解了。
  然而,事实是这些非“油性”的传世古玩上,确实也会出现“包浆”,但比起木器家具来,要不明显得多,而且较难辨别。尤其是瓷器的“包浆”,更加难以辨认。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正因为如此,一般初学收藏的人,不要轻信有的书上所说:“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辨别器物的新旧,推断其年月之长短,可以少花冤枉钱……”
  学会看包浆,只是识别器物新旧手段之一,而且对木器类古玩比较明显有用。要鉴别其它器物,比如瓷器,还要从底足、釉色、胎骨、图案、纹饰、旧痕等多方面去判别。

驱车远取山泉水, 待客来冲功夫茶。

TOP

哈哈哈

谢谢糊涂长见识了

你并不糊涂嘛

小时候,很傻很天真;
长大了,很黄很暴力;
中年后,我成了淫才。

TOP

喝醉酒之人总说自己没醉,说自己已经醉了的人大多还没醉。

呵呵

驱车远取山泉水, 待客来冲功夫茶。

TOP

以下是引用糊涂在2007-4-20 15:37:00的发言:

喝醉酒之人总说自己没醉,说自己已经醉了的人大多还没醉。


呵呵


很有哲理哈!

TOP

那玉器越戴越亮是不是也是包浆的缘故呀?
烟花三月下杨州

TOP

以下是引用烟花三月在2007-4-20 15:45:00的发言:
那玉器越戴越亮是不是也是包浆的缘故呀?


看贴子估计就是!


那不是

TOP

通俗说,包浆就是上了一层“油漆”。不知对不对,请斑竹指正。

TOP

以上的很明显淋茶水吧....这叫和尚光

TOP

以下是引用Ivan2在2007-4-27 21:14:00的发言:
以上的很明显淋茶水吧....这叫和尚光


能淋这么光吗?
它山之石

TOP

楼主形象壶?泥好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