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是学习的次序。学问学什么?学道德,学五伦大道。我们前面的整个课程就是讲解了这个五伦大道,当道理明白之后要进而去落实,所以整个学习的顺序也是很关键。在我们的讲义里面有写到「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后一个是什么?「笃行」。那我们来看一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四个步骤,其实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道理搞清楚,道理搞清楚,这个叫「知」的部分。最后一个步骤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要做到,要落实,所以叫「笃行」,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当你知道的很多,但是都没有做,这样有没有学问?这样不只没有学问,而且有害处。知道愈多,愈不做的人,一定会很傲慢,所以《弟子规》里面有两句对求学问很重要的开显,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力行,但学文」,不去做,只是一直读书,一定会「长浮华,成何人」,绝对不可能成就学问。但是只是去做,都没有学习,「但力行,不学文」,那就「任己见,昧理真」,就只朝着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结果做下来事情也没做好,自己还很多抱怨,那就是「任己见」,没有去顺从圣贤教诲。所以很多人人生也很认真,也很努力,但是他人与人的关系始终没有处好,这个就是没有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把道理搞清楚,进而去落实笃行。而落实的时候要落实在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你的生活,在你的工作,在你的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于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古代人求学问的态度如何,这个我们值得来学习。很多人求学问都很有意愿,常常听朋友劝告也好,或者听一场演讲下来, 觉得道德学问很重要,马上回到家里就把书柜里面那些书赶快拿下来,一摆,七、八本书都放上去,说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的把这些书读完,这个热度持续几天,可能三天以后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常常立志要好好读书,但是也常常就荒废掉,所以古人说「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没有这种态度的人常常在那里说,我这一阵子一定要把书好好读好,我的人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学,但是后来怎么样?又不见了,这种志向常常会不见,到最后自己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就没信心了。当然一个人的志向能够坚持下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要先立定好志向,你这个学习才能够贯彻下去,人生没有目标,你很多的努力到最后就没有动力了。其实我是常常立志的,常常下决心要好好念书,每次我记得高中考试也好,或者大学考试也好,每次考完试,我总会说下次以后我一定好好念书。我还记得大学考试,考试卷后面老师都会有一行写到说,「您对这个学期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就会开始发露忏悔,开始说我们不够认真,这个暑假我一定会用功读书,然后写一写,老师看了还有点欣慰,就没有把你当掉。所以也是常常立志,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坚持下来。我到外面出社会开始工作,也换了七、八个工作,所以我父亲看我觉得我都是三分钟热度,你们看得出来吗?你们太仁慈了,都没有给我难堪,我就是三分钟热度,热一下就冷了。但是诸位朋友,我为什么会冷掉?因为我每次热爱一个东西,后来发现它不是我想要的,我就又离开了。
我曾经在教育训练机构待了两年的时间,专门办很多课程给人家来上,结果一来上都是几千块,甚至于有上万块,我很热衷,为什么?因为他们假如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这种工作很有意义,所以我是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但是做了几个月下来,我发现很多上完课的人,人生有没有变?没有变,不只没有变,他们更辛苦,因为花了那个钱,经济压力更大,所以我看不下去了,我赚的钱是制造他们的痛苦,后来我就离开教育训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就是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所以后来我们也不愿意继续这样子做下去。当我离开的时候,因为还有这分良知,所以离开之后,可能是老祖宗冥冥当中的祝福,我就翻开圣贤经典,结果一翻开,那个情绪无法形容,坐都坐不住,站起来拍桌子,说这么好的教诲,双手奉送给你,你不要,还去花一大堆钱,所以觉得自己实在是很愚痴,也很庆幸终于打开了,那更有一份使命,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的三分钟热度从此消失了,因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