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集)
2004/11/22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檔名:52-115-1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下一个五伦关系,刚刚讲完父子关系跟师生关系,现在接着是君臣关系。所谓君仁臣忠,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君臣关系。现在有没有君臣关系?很多人说现在没有皇帝了,那没君臣关系。这样子解就解得太狭隘了。君臣关系指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包含在君臣关系里面。所以我们看以前的一些好官,他担任太守或者担任巡府,他底下也有非常多的部属跟干部都对他很尽忠,这些也属于君臣关系。
诸位朋友,在这个社会当中还有哪些团体都是有君臣关系的?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社会当中,哪一些都可以属于君臣关系?商业,我们说企业里面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还有没有?学校里面我们的校长跟老师,甚至于是一些学校的教育局的官员跟老师,这也属于领导跟被领导关系。学校里面、企业里面还有军队里面也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还有没有?我们所处的政府单位、公家机关都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 在这些关系当中如何处好就很重要,所以必须「君仁」,领导人应该仁慈,仁这个字是会意字,一个二,一个人,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哪两个人?诸位朋友哪两个人?自己跟他人, 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是处处替人着想。君仁,仁的意思就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所以「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这叫臣忠。所以仁跟忠就是德行,君臣关系是道,仁跟忠就是德,君仁臣忠。
在这么多的团体里面有君臣关系,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连家庭都有君臣关系。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住就是一、二百口人,所以因为一、二百口人就有很多比较德高望重的长辈, 他就是君,他就是领导者,整个家族要决策都要透过他们来决定。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家族?很少,不过应该还有。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郑濂,他们家总共上千口人,家族有千口人,七代同堂,现在能看到四代都不得了,七代同堂,而且家庭和睦。现在是两个夫妻一个儿子就不和睦了,三个人都搞不定。不要说三个人,现在连两个夫妻都搞不定,都常常吵来吵去。更有可能连自己一个人住都搞不定,常常自己还跟自己过不去,气得半死,气自己怎么把事情干成这样,明明知道不要生气还生气,明明知道不能懒惰还懒惰,所以连自己跟自己都处不好。 所以能够千口之家能处得好,这可是大学问。明太祖非常佩服郑濂,就请教他,他说:你为什么可以把一千个人治理这么好?是用什么方法?郑濂回答一句话叫「不听妇言」。不要很多女性听到这句话以后都不来听课了,说蔡老师居然骂女人,我们听话要听出它真正的意义在哪里,不要只是看到文字表面而已。为什么郑濂说要能够经营千口之家要不听妇言?因为一个家庭, 一个团体最怕什么?纔言,最怕拨弄是非的言语产生。一拨弄是非,听的这些领导人一不平,他不公平就会影响到他的言语跟他做的事。所以一做出去之后,整个家族的人就会觉得不公平,一不公平,所有家庭就会觉得人心也开始波动起来,开始谁看谁都不顺眼。所以一个领导者不能听信一些纔言,要能够大公无私去做事。
那为什么他要说不听妇言?因为女人在古代比较少机会接受教育,一不接受教育就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对做人的道理不懂。一不懂做人的道理,眼界就会很短,心量很狭窄;心量一狭窄就喜欢计较东计较西,计较东计较西整个人心就会开始不平,开始很多纷争,开始很多流言蜚语就出来了。所以他说不可以听信这一些搬弄是非的言语,那这也是一个领导者他有能力去评断哪一些话不可以听,所以这个还要智慧。但是人很奇怪,一听到一些纔言马上耳朵都竖起来,马上就说:谁说的?谁说的?只要听到说谁看你不顺眼,谁说你的坏话,马上耳朵就竖起来。我曾经听释净空教授讲到这一点,他说只要有人讲谁的坏话,他马上制止他,他说:你不要再说了,他在我心目当中形象很好,你不要毁谤他。让每个人在他心目当中都保留一个很好的形象,这是有智慧,不听谗言,不听搬弄是非的言语。所以古代因为女人少受教育,所以比较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叫不听妇言。 古代其实有很多的女人非常伟大,也教育出很多很优秀的下一代,她们其实有受教育,受什么教育?家庭家风的教育。所以这样的人是真有受教育。你说她又没有念过书。诸位朋友,念书等于受教育吗?这不一样!受教育是懂得做人做事,而不是只有读书。现在很多大学生读了十多年的书毕业了,知不知道怎么做人?不知道,那叫没受教育,那个叫受到知识技能传授,没有真正受到做人处事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妇言不见得是女人说出来的。男人没受这个做人做事教育,也常常跟人家计较来计较去, 心量很狭窄,这样的人的话能不能听?不能听。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去洞察,不听谗言,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来搬弄是非的人,可能他就是真正的是非人,问题就在他。所以为什么他要来跟你搬弄这些谗言?他的动机要控制你,他的动机要让你的团体不和,让你的家庭不和,这是他的动机。所以你要有能力去判断,不要听这些话。所以当我们每一位女性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心胸就很开阔,这句话绝对不是说你们;当男人很心胸狭窄,那这句话就在说你,所以为人处事要懂得拓宽心量。
后来皇帝送了两个水梨,很大的水梨给郑濂,算是给他考试两颗水梨怎么分给一千个人,送给你,结果派两个锦衣卫跟在郑濂后面,到了他们家里去。结果就看到郑濂不慌不忙拿出两个大水缸,然后两个大水缸都装满水,一边一个把那个大水梨敲碎。敲碎之后整个果汁就渗到这个水缸里面去,然后说:来来来,不分大小,一个人喝一碗。这样去持家做到公平。公平,平,人心就平;平了之后就和,和平和平;平了之后就安,平安平安;安之后人心就乐,叫安乐。 所以公平是持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假如不公平,对某一个孩子特别好,那就麻烦了。对这个孩子特别好,请问对他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古代被溺爱的孩子有没有好结果?对他特别好, 他就恃宠而骄,他就玩物丧志。所以败家子是不是从小被父母很严格的?都不是,败家子就是从小父母对他特别好的,所以父母没有真正的理智,他的子女会教不好。所以面对下一代,面对晚辈要公平。当你溺爱他,他就恃宠而骄,而那些被你忽视的,被你轻忽的那些孩子内心会不平,甚至于他会觉得很没自信,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你都轻视他,你都忽略他。所以这样的孩子从小也会心理不平衡、不健康,等到大一点可能会造成兄弟纷争, 觉得父亲都对你好,母亲对你好,到最后兄弟可能会冲突起来、会打起来,古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持家,持一个家族一定切记要无私、要平等,这样对你的后代子孙都是最好的做法,最好的榜样。所以家族里面就有君臣关系。
在企业里面有君臣关系,在很多的团体里有君臣关系,请问在团体里面需不需要平等?太需要了,假如你对这个员工特别偏好,时不时就给他加薪,就给他一些奖品,其它的员工不服气, 慢慢怨气一积累,到时候就爆发了。所以不止家庭要平等对等, 团体也要平等对待。所以现在说企业里面要有制度,做出了什么样的表现,我们才给予什么样的奖赏,这也是建立在一个公平平等的基础之上。
我们来看一看古代人为君者,他是怎么样当君王,他是怎么样当领导人。领导人最重要的一定要以身作则,这个特别重要, 以身作则。我们一个老师他看到《弟子规》之后很高兴,他想说我可以拿这本书好好教训我的学生。所以他回去之后很兴奋,隔天就开始每天眼睛瞪得很大:不要跑,「事勿忙,忙多错」;你的桌子怎么整理的这么差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就常常像一个警察在站哨一样,常常看到学生哪里错了, 马上给他批评。结果做了一个多月之后,他觉得很辛苦,疲于奔命。刚好有一个机会跟我们一起坐下来吃了一顿饭,我看他很疲劳,他就说:《弟子规》这么好,但是我推起来怎么这么累?我们就跟他沟通说一个领导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学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则。他这个心念一转,回去之后做法就变了,都是先要求自己做到。所以有一天他自己在那里整理桌子,在那里擦桌子,突然把头抬起来一看,看到二、三个孩子也跟着他在擦,结果因为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看到别人也在做了,就一窝蜂全班就擦起桌子来。他说他在那个时候内心很感动,觉得真的以身作则的力量很大。
刚好那个礼拜他们又带出去一个公园做教学考察,结果在这个公园里面,他就很自然的蹲下去捡起了一个纸屑,捡了差不多二、三张。突然回头一看,发现几十个学生统统都在捡垃圾,他说他那个时候看了眼泪都快掉下来。当然他也发现了一个真理, 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以身作则,这个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别人的力量特别大。到最后学生还跑上来把他手上的垃圾都抢过去,他说:老师,你是长辈,这种事让我们来就好了。
所以确实领导者一定要以身作则。而为什么孔夫子这么样尊崇古圣先王?也都是古圣先王用自己真正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我在史册里面曾经看过记载尧帝的一个故事。尧帝有一次下乡去巡视,刚好看到两个人民犯罪被押送要去关起来。尧帝一看,心里面很慌张,马上就跑过去问清楚:你们两个为什么犯错?犯了什么错?这两个人民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吃了,连家里的父母都没东西吃,所以我只好去偷人家东西。结果尧帝一听完,马上就跟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关起来。这士兵一听都愣住了,怎么可以把君王关起来?结果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他们两个没罪,因为我没有把我的子民教好,所以让他偷人家东西;而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所以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过失。尧帝发出内心至诚的一种反省,马上感动天地,当场雨就下下来。
诸位朋友,一个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决定在人心。而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一种胸襟气度,有这样的一种反躬自省的态度,他是全民万民的榜样。他这个态度动作一做,马上全国人民起而效法,瞬间整个国家的运势就转了,这都是有道理可循。所以一个领导人要至诚的反省,一个领导人要时时能替人民着想,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兴旺。在叙述商汤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提到汤王也是圣君,他就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万方是指所有的事情,所有事有罪过,谁的罪过?朕是君王的自称,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所以君王的这种自我反省的一种态度,一定可以让他的臣民非常感动。这一些圣君用他的诚心感动天地,那我们有没有用我们的诚心感动家庭?所以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是去要求我们的家人应该做到什么,而是先反省自己没有做到什么本分。当我们有这种诚心,有这种反省的态度,连国都可以转了,更何况是一个家!
很多人说古代那些马上就天降甘霖,是不是神话?其实不是,为什么这么多感人,这么多奇迹,我们现在人都看不到?问题在哪里?在我们比起这些圣王,比起古圣先贤,我们的差距太大了。在清朝《四库全书》里面记载,康熙皇帝在历代君王当中是非常有德行的皇帝,当国家遇到旱灾的时候,康熙帝会有一段时间斋戒沐浴,斋戒沐浴之后再到天坛祈雨。康熙帝在走向天坛的时候,天空是太阳高照,没有任何迹象要下雨。当康熙帝踏上天坛开始用他的至诚心诵读祭文,在诵读祭文的过程,天空就开始乌云密布,等到祭文念完,雨就下下来。这都是史书上面记载的,所以我们确确实实可以了解一个真相,所有好的境界是要*人的真心去感来的,所以人生能感来多少幸福美满,多少人生的奇迹,也要*我们的这一颗真心。 所以古代这一些圣君时时是想到自己的过失,而他们的德行都成为全国的模范,像周文王、周武王。周朝是中国历代历史当中享国最长久的一个朝代,诸位朋友,您觉得它为什么可以享国八百年?是不是它有三头六臂?不是,其实很伟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后感动全国人民。所以周文王他面对他的父亲王季非常孝顺,周文王是真正做到了「晨则省,昏则定」。所以诸位朋友只要把《弟子规》做到了,你的家庭一定兴旺,你的国家一定兴旺。他每天三次去跟父亲问安,早上、中午跟晚上,看到父亲身体很好,他内心很欢喜;看到父亲身体不适,他就觉得很难过。而且三餐的食物他都亲自去看,看温度适不适中,怕太热了烫着了,太冷了吃不下去,每天这样三次跟父亲问安。
当一个君王这样做的时候,全国人民怎么样?因为孝是一个人的性德,只要君王做出孝道会触动全国人民这一分本善的心, 所以就全国效法。他的儿子,周武王也是继承了父亲的德行跟志向。所以当文王生病的时候,周武王每天陪伴在侧,连帽子都不解下来,就一连这样侍奉父亲的整个病情状况。父亲假如这一餐不吃,他也吃不下;假如父亲今天吃了一餐,他就陪父亲吃一餐。所以真是确确实实念念都是为着父亲,就这样陪父亲陪了十二天,后来父亲的病就好起来。我相信除了药很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武王这分孝心,让他父亲非常的宽慰。 所以一个家族这么样的孝,就带动了一个国家的孝道。《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仁德之风,一家仁, 一个国家就兴起了仁德的社会风气,「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带领一个国,带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这么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齐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所以你看周朝也是从他自身修身,从家庭做全国的好榜样,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家人懂得礼貌,懂得礼让,全国人民就兴让。 所以周朝当初太王在的时候,太王是王季的父亲,我稍微写一下。王季的父亲是太王,王季的儿子是文王。太王当初看到这个文王(他的孙子),觉得这个孙子秉赋非常好,将来可能是一代圣君,但是王季是第三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大哥叫做泰伯,还有一个二哥叫仲壅。这两位王季的兄长一看到自己的父亲这么疼爱这个孙子,了解到这个孙子往后一定是一代圣君,也就是他们的侄子是一代圣君。所以他为了不让他的父王难做,两个人趁着说要帮父亲去采一些草药,两个人就上山去了,从此不下山。他怕父亲传给王季,会让他父亲觉得对他们两个很不好交代,所以为了让父亲好做人,可以放下权位。所以这个家庭的礼让是会让太多人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