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我国平均气温创下历史同期第二高值,经历了自1987年以来的第20个暖冬。暖冬向“地球村”的每一位村民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号: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地球上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2005年8月25日,埃及开罗郊外,来自日本和埃及的19名女学生以半埋入沙漠的方式要求保护地球环境,遏止全球变暖趋势。
■全球变暖之影响篇
冰川消融 珠峰几成“裸体”
22日,在西藏拉萨举行的“世界气象日・关注极地”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高扬说,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地区冰川消融,曾经被皑皑白覆盖的珠穆朗玛峰甚至被人戏称为“裸体的珠峰”。
高扬介绍,分布于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高亚洲地区冰川受全球变暖影响,正发生全面退缩,年融水量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总量。在成为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水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下游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果这种巨额透支长期持续下去,会导致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干涸,最终将使大量绿洲消失。
■链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中国冰川面积近40年平均减少了7%,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以目前速度发展,估计到2100年,大部分冰川将消亡,一些冰川下游的河流也将干涸。
气温升高 上海将会被淹没
“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近日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他更指出,在2050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没有空调难以生活。
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在其16年的工作生涯中一直关注着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他说,最新的研究结论认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205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2摄氏度,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摄氏度。
“如果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那么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将被海水淹没。”
■链接
1月12日,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平面通报》称,中国海平面继续呈总体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2.5毫米,高于全球平均值。海平面上升的速率还在不断加快。
海面上升 印度小岛濒绝境
阿拉丁住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莫舒尼岛上,跟其他几百名岛上的居民一样,这名60岁的老人从未听说过“全球变暖”这个词,但他却在承受全球变暖的后果。阿拉丁说:“晚上我们只能祈祷,希望大海不要把我们淹没。”阿拉丁住在莫舒尼岛上的博伊拉凯里村,这个岛几乎没有受到过污染,它是森德班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一片红树林。
据路透社19日报道,海洋学家在孟加拉湾进行了10年的研究之后说,森德班斯的海平面正以每年3.14毫米的速度上升,威胁着印度和孟加拉国的低洼地区,而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度是每年2毫米。
■链接
在中太平洋南部的小岛国图瓦卢,电影《未来水世界》所预言的噩梦已经出现。2001年11月,该国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不得不开始举国移民新西兰。
■全球变暖之影响篇
最“老”的受害者 千年遗迹将被淹没
从古老的泰王朝遗址到12世纪非洲东海岸古迹,这些被世界珍视的遗迹在经受了战争、掠夺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后,可能将无力经受全球变暖的威胁。
“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化,但是我们无路可退了。”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的汤姆・唐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说道。在他的报告中,他陈述了气候变暖对遗址、海岸地区以及其他世界遗产的威胁。
在东南亚,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洪灾严重破坏了拥有600年历史的泰国古王朝遗址“素可泰”;在欧洲,高盐度的海水正在侵蚀西班牙都娜娜国家公园的湿地;在非洲,肯尼亚惟一的文化遗产、建立于12世纪的拉姆古城可能被海水吞没。
最遭殃的大洲 脆弱非洲首当其冲
“地球变暖不是由非洲产生,但遭殃首当其冲的就是非洲。”根据联合国发布的《非洲的弱点和改进》最新报告,非洲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比想象中更加脆弱。如果气温持续上升,到了2085年,海平面将上升15厘米至95厘米,三成的沿海建筑将会被海水淹没,其中包括几内亚湾、塞内加尔和埃及的基础设施,以及南非、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部分城市。与此同时,非洲大陆1/3的生物种类将会灭绝。此外,随着气温升高,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的”也将不复存在。
最无辜的动物 北极熊开始自相残杀
据美联社报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无冰季延长,饥饿的北极熊因无法获得食物,只好把眼光投向自己的伙伴。
美加两国研究人员在2004年1月发现了首起北极熊食用同类事件。当时,一只公北极熊冲进洞,对一只母北极熊发起突袭。之后,公北极熊把它的猎物拖到75米远的地方,开始食用它的尸体。
北极熊主要以食用海豹、幼海象等海生动物为生。海上漂浮的冰块是他们觅食、交配和生产的场所。但是由于全球变暖而导致北极冰块减少,北极熊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此前更有环保学者指出,北极熊很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最受影响的行业 旅游“格局”重新洗牌
“夏季,北欧人之所以喜欢到地中海度假,是因为北欧的夏季天气反复无常。但随着气候变暖,北欧的夏天将更有夏天味道。”英国一位气候专家预言。
如今,在高纬度地区,人们对于日渐走高的气温已无法忍耐,像地中海这样的地方海滩可能因温度太高而游客稀少,常在夏季到那里度假的北欧人宁可呆在家里吹空调。
无疑,全球变暖将逐渐改变世界旅游“格局”,直接受到影响的是那些以冬季旅游项目为主的国家。在炎热的2003年夏季,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就已经“消失”了1/10。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的话,可能会导致剩下的冰川消失,阿尔卑斯山可能因“缺”而从经典旅游项目中淡出。
■全球变暖之原因篇
人祸:温室气体排放是“元凶”
相关资料显示: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自18世纪末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长了35.4%,这主要与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大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
暖干的气候放大了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为荒漠化、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气候条件。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进一步加剧气候的暖干化。
当然,很多事实证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也加重了自然灾害。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了破坏。
天灾:全球变暖“祸首”是太阳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
但是,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哈比布拉・阿卜杜萨马托夫最近则语出惊人,提出了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变暖其实都是太阳活动惹的祸。
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几乎不可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任何影响,而目前全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阳活动强度增加所导致的。这一观点与科学家的普遍观点大相径庭。
阿卜杜萨马托夫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急剧上升态势。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他认为,与海洋表面上空的温室气体总量相比,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通常意义上的人类工业活动和全球温室效应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全球变暖之应对篇
各国应对出“高招”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较显著的国家之一,过去20多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累计净碳吸收量大约为30.6亿吨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能源消耗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目标。
●瑞士是阿尔卑斯山国家,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瑞士除了在国内落实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等措施外,还全力支持达成一项关于2012年之后气候政策的国际协议。
●西班牙政府实行一系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对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提供风险保障支持;对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销售等给予补贴。
●此外,日本政府承诺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
科学家的“偏方”
向大海施铁肥、给地球撑阳伞、在平地造“火山”……这并非新版网络笑话,而是科学家为缓解全球变暖钻研出的“偏方”,其中一些正被付诸实践。
把铁屑倒入大海喂浮游生物的“健力多方案”可算其一。健力多是美国市场上出售的一种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营养补充剂,科学家希望通过向海中施加铁元素,促进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生长。
人造“火山”则是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克鲁岑等科学家力挺方案。他们建议,用喷气式发动机、大炮或气球等各种手段将硫酸盐加入大气,为全球降温。
“太阳影”计划被美联社评为最离谱的降温设想。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罗杰・安杰尔建议,发射16万亿个太空“飞碟”到地球和太阳间,它们连接成片,像遮阳伞一样,为地球抵挡阳光。
普通人的“节能账”
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将空调温度调2℃,夏天调高2℃,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看小,也会浪费不少能源。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多参与植树活动、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全球变暖之数字篇
2℃
人类的安全警戒线
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2℃”。科学家之所以重视2℃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当全球平均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水平高出2℃时,生态灾难将一触即发。届时,地球上将出现大面积的农业欠收、水资源枯竭、疾病丛生、海平面上升等恶果。此前有研究显示,目前全球的平均温度已经比1750以来的标准温度升高了0.8℃。
关于2℃的话题,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科学家认为,400PPM是安全警戒线,这个标准已经跟我们目前的水平相差不远;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安全警戒线是450PPM,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50PPM的话,那么温度的升高就会超过2℃。
6米
最不堪设想的后果
在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中,可能对人类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海平面上升,因为届时将有大片陆地被淹没。大多数国家的沿海地区都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后果可谓不堪设想;对于很多岛国来说,更是面临“灭顶之灾”。这个灾难到底有多大?科学家给出了一个答案:6米。
为什么说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第一,随着海水温度的增加,海水本身就会膨胀。第二,冰川原由于气温的变暖在融化,融水会流到海里,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第三,有两大冰盖,一个是南极,一个是格陵兰,如果这两个地方的冰全部融化的话,会导致海平面上升6米。
1990年
人类开始自我救赎
很多科学家在谈到全球变暖的时候,都会使用1990年的数据作比较。这是因为在1990年联合国作出决定,通过谈判缔结气候变化方面的条约,也就是说,1990年是人类主动开始采取措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第一年。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因为是在日本京都谈的,所以就冠名《京都议定书》。
《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中确定了很多原则,其中核心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促进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