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对不起。今天才看到穿山和顽石二位先生的提问。
半闲不懂制茶,但也曾思考过这些问题。愿与二位先生交流我个人的观点。半闲以为此处提到的“古法”,有“法古”的意味。而不是“古方”或“古制式”的意味。曾与陈老师闲聊,听他多次讲到所谓古法,就是“有一定之法,无一定之方”。半闲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根据不同的茶叶特性和不同的饮用目的,选择相应的制作工艺。
陈老师还曾提出过“三个车间论”的观点。即,茶的生长环境、栽培条件为第一车间;茶的采集时机、加工制作成茶品为第二车间;茶的储运存放和恰当的冲泡功夫为第三车间。由此可见,所谓“古法”的主要含义,似应属于观念范畴的表述。恐怕不是特指某一种制作工艺。那么,“古法”的源流和特性就容易理解了。
在此观念指导下制成的普洱茶活性比较大,陈放过程中的变化也大,新茶能做到“清香独绝”,试陈放也能“变化多端”。越陈越香越好喝的可能性自然也越大。
试想,像“车顺号”、“同庆号”这类老字号的茶品,当年茶人们如何制作大约难有定论,但肯定不是依着教科书的工艺制作的吧。再看看古人留下的茶经典籍,似乎记载的重点也不是特定工艺,反倒是对“第一车间”的认知论述颇丰。可见“古法”,主要还是指茶在天地运化之中表现出的某种规律,以及对这些规律的某种把握的法则。
以上是半闲的一孔之见。半闲远在茶外,本不敢多言茶是,奈何穿山、顽石二位先生问到半闲,故闲聊几句,权当抛砖引玉吧。半闲诚惶诚恐,向各位敬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