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09年冬天 宜兴之行

没有了个性的艺术,对弱者而言,却意味着伟大的胜利。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就像镣铐也可以被金子矫饰成高贵的首饰一般。

珍贵的紫砂泥
也曾被用来
矫饰——
富贵或
——无知。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但值得庆幸的是,丁蜀依然是块人杰地灵之地。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文化人艺术家和技艺精湛的紫砂陶艺人。他们静静地参与着,他们勤奋地学习着,他们努力地工作着,他们智慧地微笑着,他们豁达地等待着,他们坚信文化艺术的觉醒。谦虚与自信,是他们的特征。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这是南艺雕塑艺术家张小晶为畔梅茶社设计和手工制作的壶架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半闲以为,当工艺品跟工艺品比较时,自然只好从它们之间的工艺技巧方面去识别,不熟悉工艺的买壶人的确很难分辨它们之间的高下。这大约就是工艺师们担心“假冒”的原因之一。这恰好说明再精湛的技术也有可能被“克隆”。而用职称证书去防范“克隆”实在不能算是智慧的选择。
     反观工艺品要是与艺术品比较的话,其神韵的差异便会高下立判。因为生动的气韵是克隆不了的,因为赋予器物以艺术生命的是艺术家,他们会因各自的学养及心态的不同令克隆者望而却步。
     中国传统艺术思维里,本来就充满着对在时间里创造空间和在空间里创造时间的灵性。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艺术家们并不畏惧被克隆。因为真正的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没有止境。智慧与自信,让他们用不着“拉虎皮作大旗”。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据说60年代宜兴还在河南,山西等地设了分厂。并出产过获奖作品。不过,还是宜兴的原料做的壶品质好。拿普通日用陶器的陶土作茗壶就很不好。
不过,手工作一把茗壶颇为不易,我想除了批量生产的模具壶,大约没有手工做壶的艺人会选择普通陶土做壶吧。

半闲觉得最难判断的是手工壶和非手工壶。不知蠡墅村人有何方法可以介绍一下呢?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

      浏览过宜兴紫砂壶的店铺和各类陶艺工作室,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存在某种默契的分工,一般做壶的与刻画图文的往往不是由同一个艺人完成。这大约也是术有专攻的传统工艺养成的某种无奈。 
       要想达到高超的做壶手艺已绝非易事,何况还要书画篆刻高明更是难能可贵。所以,往往在一把壶上,很难做到一气贯通,浑然天成。造型的神韵往往被不大谐和的书画篆刻的气韵所伤。所以,吴冠中先生和许多艺术家不大主张在壶上添加“多余的”信息,变得可以理解了。
       但是,如果一把壶从造型设计到书画篆刻全部由一个人完成的话,那么,先前的那种气韵冲突的可能性将可得到化解,甚至可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至高境界。
       不过,这不仅对做壶人的综合素质的极高的考验,也是对用壶人的综合素养的某种考验。
能得未曾有 知无从始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