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作者:杨学祥)

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作者:杨学祥)

“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低温冻害、强震、沙尘暴、流感等环环相扣


 


 


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



日期:2008-03-02 作者:杨学祥 来源:文汇报


 













从上图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变化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初低温期;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30-40年代温暖期;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60-70年代低温期;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在2004-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应该对应低温期。                      


    □杨学祥
    
    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1.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4.流感
    
    1889-1890年(流感全球第一次大流行)、1918-1919年(流感全球第二次大流行)、1957-1958年(亚洲型流感)、1968-1969年(香港型流感)和1976-1977年(俄罗斯流感),都是厄尔尼诺年(其中,18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都发生在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内及其边界,而其前期的1886-1887年,1916-1917年,1955-1956年,1975-1976年都是拉尼娜年。2000-2030年全球又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1886-1887年是拉尼娜年,1988-1889年是厄尔尼诺年,188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1889-1890年流感爆发;1916-1917年是拉尼娜年,1917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低温年,流感孕育;1918年为M+1年,厄尔尼诺年,流感爆发;1954-1956年是拉尼娜年,分别是太阳黑子谷年m、m+1年、M-1年,1957-1958年为厄尔尼诺年和流感爆发年,分别是太阳黑子峰年M和M+1年,1957年为低温年,流感爆发;1967-1968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1968-1969年是厄尔尼诺年,1968年为太阳黑子峰年M,流感爆发,1969年为低温年;1975-1976年是拉尼娜年,1975年是m-1年;1976-1977是厄尔尼诺年,1976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低温年,1977年是m+1年,流感爆发。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就可将它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流感爆发的可能时间就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已经预测的厄尔尼诺年有2008、2011、2015和2018年。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2007年8月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2008年1月10日发生南方严重性雪冻害,警示我们必须严密监测200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正如暖冬的趋势不能避免冷暖气候剧烈动荡一样,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不能避免极端冷气候的出现。汪品先院士指出,在气候剧烈动荡时期,要做好预防气候突然变冷和突然变暖的两种准备。
    
    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表明,今后20年内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低温冷害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预测中的2008-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后可能发生强低温冷害,预防低温冷害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
    
    杨学祥,男,1947年10月生,山东黄县人。1982年2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已退休)。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专著《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一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球各圈层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2000年11月27日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六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4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链接  雪灾后盘点历史资料  灾害链三次现身
    
    今年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在盘点建国以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时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
    
    历史资料显示,湖南省曾发生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和1977年。而三次冻害呈现的灾害链有相同的特征:
    
    1954-1958年灾害链
    
    1954年(太阳黑子谷值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太阳黑子峰值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
    
    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太阳黑子谷值年)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太阳黑子峰值年)-1969年爆发厄尔尼诺事件和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
    
    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太阳黑子谷值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爆发俄罗斯流感(强度相对较弱)。
    
    由此可见,在“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TOP

盘点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下一场灾害是干旱


 


杨学祥 发表于 2010-4-12


 


 


 


 


我在200832指出,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原文见黑体字)[1]


下面以原文的排序为基础,逐一盘点:


   


1.地震灾害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


2004年、2005年、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三次8.5级的地震滞后,2010227智利发生8.8级地震。这一预测已经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本预测发表在200832,两个月后,512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震前我们认为在5-6月强潮汐时期地震将达到**[2]


> >


2.台风和飓风灾害


   


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1]>>


2010327日夜间开始,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遭遇了50年一遇暴风天气。截至28日18时,暴风已造成3.6万余人受灾,部分牲畜死亡,数千座房屋和棚圈倒塌[3]>>


中国气象局20101月份新闻发布会,回顾了12月重大气象事件的回顾,展望了元旦期间的天气以及未来的气候。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2009年国内外十大气候事件评选中,莫拉克台风居于首位[4]


台风“莫拉克”是2009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中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受其影响,8611日,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江苏中南部及安徽南部等地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福建东北部和浙江东南部有300500毫米,福建柘荣达708.0毫米,其中8620920时,浙江泰顺九峰雨量达1235.3毫米;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部分站点过程雨量超过50年一遇。**阿里山过程降水量为3139毫米,连续两天超1000毫米,强降水导致**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


> >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1]>>


    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中国北方至今仍持续低温。突发低温事件频发已经得到全球变暖论者的认可。


   


4.流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中的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是太阳黑子谷年并发生中国南方罕见冰冻灾害;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08年和2009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年,2009年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流感大流行的八大气候特征被完全证实。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1]


早在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56]


20099月至20104月,中国西南地区干旱长达7个月,为50年或100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我们认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对应我国南涝北旱,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对应我国南旱北涝。


我在2008422指出,2008-2009年、2011年、2015年、2018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2008-2009年、2011年、2018年是可能的流感爆发年,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大旱年发生,2020年可能发生世纪性大洪水(这些预测已经得到部分证实)[7]


我在2008916指出,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8]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了一场特别有意义的争论:北涝南旱是否将取代南涝北旱[6]?争论到了今天,又出现了新说法:广东气象部门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说,今年的西南旱情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南旱北涝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北方普遍旱、南方普遍涝的情况,更不要说南旱北涝了,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非干旱地区持续多年大旱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9]。”


尽管气象界对旱涝发生的原因和特征争论不休,下一场灾害是干旱已经成为事实。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10]


对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干旱,我们不能轻描淡写,掉以轻心。


 


 


附件:


 


  2009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4]


 


  1. 强台风“莫拉克”重创**


 


  台风“莫拉克”是2009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中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受其影响,8611日,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江苏中南部及安徽南部等地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福建东北部和浙江东南部有300500毫米,福建柘荣达708.0毫米,其中8620920时,浙江泰顺九峰雨量达1235.3毫米;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部分站点过程雨量超过50年一遇。**阿里山过程降水量为3139毫米,连续两天超1000毫米,强降水导致**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30年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


 


  200811月至20091月,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中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8成以上。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降水量11.6毫米(常年值为30.9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少;平均无降水日数85.1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其中河南为历史同期最多,河北、山西为历史同期次多。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50年一遇。持续少雨导致北方冬麦区出现严重秋冬连旱,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受到严重不利影响。


 


  3. 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200941529,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偏少8成以上。特别是5129日,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区域平均降水量9.6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区域平均气温15.9,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温高雨少导致黑龙江大部出现中到重旱,内蒙古东北部达特旱。干旱造成黑龙江部分地区播种困难,已播玉米和大豆种子出苗困难;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火险等级持续偏高,部分地区发生森林火灾。


 


  4. 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


 


  811110,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6省(区)区域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比常年同期(425.6毫米)偏少3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少值。特别是8159156省(区)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少,高温日数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高温少雨致使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出现严重秋旱。干旱导致江西鄱阳湖比常年提前两个月进入枯水期,赣江、湘江部分河段最低水位创历史新低;部分山丘岗地水库、山塘干涸;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


 


  5. 华北局地最高气温破6月历史记录


 


  62327日,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此次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等地局部最高气温达4043℃,625,河南安阳(43.2 ),河北邢台(42.4),山东朝城( 41.8)、潍坊(41.4)、济南(41.2)、陵县(41.0)等地日最高气温创6月新高,安阳、邢台、朝城、潍坊等地均打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纪录。异常高温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和城市用电、用水等造成不利影响。


 


  6. 四川地震灾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71417日,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和阿坝州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过程,青川(203.7毫米)、北川(182.0毫米)、剑阁(166.2毫米)等8县(市)降大暴雨,其中青川连续3天出现大暴雨。强降雨造成青川县一度通讯、交通中断;北川老县城发生泥石流,交通受阻;平武县发生大面积山体垮塌和泥石流;宝成线广元至绵阳区段多趟列车运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7. 华北黄淮等地遭受今冬寒潮暴雪夹击


 


  1191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出现10以上降温,其中华北西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淮中西部等地降温幅度达15以上;西北东部、华北出现中到大雪,山西大部和河北西南部积雪深度普遍超过10厘米,河北西南部及山西阳泉等地积雪深度达到3050厘米。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最大雪深破历史记录,其中石家庄积雪深度55厘米,阳泉积雪深度40厘米,大同、临汾、长治、邢台的积雪深度超历史极值10厘米以上。由于降雪强度大,对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和设施农业等造成了不利影响。


 


  8. 华北黄淮大范围暴雨,部分地区降水量创5月历史新高


 


  5910日,华北南部、黄淮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山东北部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降水量一般在50150毫米。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局地日降水量创当地5月历史新高,其中河北邢台日降水量(175.5毫米)超过当地5月历史日降水量极大值123.5毫米。此次降雨过程具有历时短、强度强、极值多、范围广等特点,我国北方在5月份出现如此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极为罕见。强降雨缓解了北方大部冬麦区的旱情,但同时造成山东、河北等省农作物受灾严重。


 


  9. 年度最**雨袭击长江中下游


 


  62871,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150毫米,部分地区达150200毫米。湖北鹤峰过程降水量达384.0毫米24小时降水量达313.2毫米,突破当地日降水量历史记录,为超百年一遇。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2009年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雨导致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的部分河道及淮河支流的淠河出现超警戒水位,上海、武汉等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0. 罕见强对流天气侵袭我国7


 


  636日,豫皖苏晋鲁浙鄂7省先后遭受飑线、强雷暴和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河南出现历史罕见强飑线过程,商丘永城风速达到29/秒,为该站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风速;江苏省冰雹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1961年来之最;安徽25个市(县)最大风速超过历史记录,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给7省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河南、安徽损失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1267


 

TOP

      


历史的足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7-11-27 11:49:47 光明网-光明观察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气候变化的**化,人们对气候变化严重性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环境恶化到经济危机,从粮食安全到战争冲突,气候变化的危险性正在逐步升级。


  据www.yubanet.com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气候变化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之一。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最终引发战争和人口下降。发表在11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揭示,几个世纪以前,在被称为“小冰河期”的那段时间里,随着气温的下降,战争的次数反而增加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饥荒,人口也出现了下降。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山姆·纳恩国际事务分校的副教授兼研究文章的合著者彼得·布雷克称:“即使现在气温仍在不断升高,由于我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作为我们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可能就会发生”。这项新的研究对研究文章的主要作者香港大学大卫·张此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扩展。张教授称:“我此前进行的研究只是将范围集中于华东地区。而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则涵盖了一个更多的空间区域,其研究结论可能被作为一种普遍性原理。”布雷克和中国香港的张教授及其英国同僚均认为,气温变化与战争间存在着一种可能的联系,因为气候变化会对水供应、植物生长季节以及土地的生产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食物缺乏。食物缺乏可能会引发冲突,如地区**、政府的不安定以及来自邻国的入侵,而战争和饥荒期间发生的流血事件将导致人口下降[1]。


  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早在1998年由外籍华人学者许靖华提出,发表在《中国科学》(D辑)上。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2]。


  学者许靖华以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投书《中国科学》,是希望中国决策者关注气候变化导致战争、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历史事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惜的是,盲目崇洋媚外的科研风气忽略了中国科学界最高级别刊物的忠告,中国科学期刊的命运令人担忧!


  事实上,刊物不分大小,都具有版权和首发权,文章的价值,不是依据其出身(首发刊物),而是依据其科学价值来最终评定。在讨论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灾害问题上,忽略许靖华的贡献是不公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中国科学发展的标准不是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更多的文章,而是要确立中国期刊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跟着外国期刊的脚步走,最终将丧失中国科学的独立地位。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起源于中国学者的初始研究的事实,以及许靖华的研究被忽略,至今没有被中国科学界所关注。难道科学界的皇冠就一定带在外国期刊的头上?难道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就是得到外国期刊的钦准?


  2007年7月9日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进一步提出,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3]。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4]。


  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2]。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效应将持续上百年,2020年世界经济将步入经济长波下降期[5]。减排温室气体的举措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减排借口和旗帜下掩盖的资源争夺日益激化,两极地位岌岌可危[6]。**上的明争暗斗,来源于理论上的不可行性:减排能否拯救全球面临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减排计划不能在2020年前有效解决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即使现在气温仍在不断升高,由于我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作为我们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可能就会发生”。这是继许靖华之后,科学家向人类发出的又一次警告。


  世界粮储只够吃57天,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人类已经无法摆脱“高油价”的困扰,现在又面对“高粮价”的挑战。国际市场油价和粮价的攀升,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影响,粮食安全象能源安全一样,成为大国自身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国家兴亡的一个古老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依然存在。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气候剧变——旱涝交替——流感疾病流行,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历史轨迹值得关注[7-9]。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7/content_702985.htm



TOP

我们要有最__遥远的梦想       和最___朴素的生活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6410

TOP

不容忽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