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易武茶乡访茶文(网摘)

易武茶乡访茶文(网摘)

青石板上的马蹄印、密林里的古茶树、草窠里深藏的清代诰封碑……时值2003年5月,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茶乡易武、象明等地,人们的生活百多年至今与茶息息相关,当地人保持了种茶、采茶、制茶的传统。


青石板记忆


  从景洪至勐腊县易武、象明叉路口大约123公里。叉路口一头通往象明乡,大约43公里;一头通往易武乡,约5公里,如果再往前,经过一段尘土飞扬的土路,就可到达象明乡倚邦村委会。倚邦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生产七子饼茶闻名,年产茶叶近万担,远销西藏、港澳、东南亚各地。明、清时期,这里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由于所产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庭。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清朝政府为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从思茅至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用青石板嵌成的宽2米,绵延数百公里的运茶大道。这期间,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会馆应运而生。当地人介绍,最繁荣时期有近100户居民,熙来攘往的各地客商、马帮等众多,人口约近10万人。


  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落,茶叶贸易也受到影响,而随后发生的几次火灾、战乱,使这里逐渐衰败。加之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崛起,古道被乱草渐渐湮没,这里成了人迹罕至的角落。剩下的居民大多迁往别处,只留下30多户近400人。


  苍烟落照中,倚邦街光滑的青石板路让人心生悲凉。那些夹杂在道旁被当地人用来当地砖使用的青石板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微音禧后”,这块石板不知出于何处,同行一位懂佛学的朋友解释说,意思是上天给我一点小小声音我就很满足了。这也算是从事与茶相关的人们的写照吧。据说下过雨后,那些青石板下面很容易翻捡到铜钱。当地一个小女孩把她收藏的大把铜钱拿给我们看,残破的钱币其中竟有宋代崇祯和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代的“通宝”。


  村委会的门前斜靠着两块“永远遵守”的石碑,为乾隆十二年管理茶山上千总曹当齐四山头目所立,碑文大意是就奸商向茶农放利、官商勾结欺压茶农一事的查办及警告,“如敢借端拖欠妄行滋事定行重处不贷”。近年来,研究茶马古道的中外学者来的不少,我们的到来并未使当地村民感到意外,还建议我们该去看看诰封碑。顺古道北行数里,是一片乱草丛生的小山包,野蜂在头上盘旋,树枝时时拦住去路,草丛中出现了两座坟茔,字迹已模糊不可辨认,规模稍大些的是某某昭信校尉的坟,从断裂的石象、骑象手持石瓶的童子像等雕塑来看,当年的规模非常显赫。再往前便是诰封碑,开头两句“奉天承命,皇帝敕曰”仿佛历史剧台词。抹去苔痕仔细辨认,竟是乾隆二年清朝高宗皇帝的一份诏书。在这绝域荒外、山川阻隔的滇南大地,乍见这皇帝诏书,不觉让人联想到20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故事。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茶马古道起点

  近年来,专家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千百年来,祖国内地与边疆就存在着一条汉族与多民族交往的古老通道。古道绵延上千公里,纵横交错,分布甚广。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线路,一条以现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为起点,向西北经今云南大理、丽江、迪庆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萨,再经拉萨南下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和印度;另一条则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这条通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通道中地势最险要最复杂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完全由人和马的脚踩踏而成。马帮往来于这些坎坷崎岖的驿道,为内地与边疆源源不断地运送着茶、糖、盐、马匹、皮毛等,专家们因此将这条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的贸易自唐代始。普洱,今为云南省思茅地区普洱县名,唐、宋时与今西双版纳同属地方王权南诏国、大理国所置银生节度(府),宋、元、明时又是傣族首领帕雅真于公元1180年的所建景陇王国所辖12版纳之一 ——勐拉的组成部分。景陇王国境域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经此地集散销往各地。周围各地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息息相关。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茶,采摘其鲜,经杀青后揉捻晒干的晒青茶(滇青)为原料,经过泼水堆积发酵的特殊工艺加工制成。普洱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有独特的陈香,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国内外专家临床试验证明,它具有降低血脂、暖胃、生津、止渴、醒解毒等多种功效。普洱茶的产地古有记载,《滇海虞衡志》称“茶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古六大茶山如今均分布在西双版纳境内,这里便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制茶人家

  西双版纳许多少数民族当中广泛流传着崇奉诸葛亮为茶祖的传说,“传说孔明先生来到我们地方,说这个地方太穷了,就留下茶种,嘱咐以后就收这个吃吧。”一位老者如是说。这样的传说渗透着当地人对这种特殊资源的崇敬、珍惜之情。时值今日,茶叶仍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八总寨离倚邦不远,属古六大茶山之一的蛮专茶山,是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散布在原始密林中,融入周围的生态群落,纯天然的原料,但资源也非常有限。


  八总寨的权记茶庄远近闻名,其生产七子饼茶、砖茶等远销广东、广西、香港、台湾、韩国等。沏上一壶茶,在热气蒸腾的酽酽茶香中,权记的主人权存安给我们讲述着茶与他的故事。“1995年,我还是村支书,那时就想,这个地方世世代代都搞茶叶,我家几辈人都是搞茶的,我们也应该继承。”2000年退休后,老权跑遍了附近的易武、倚邦等地,向懂得制作普洱茶的人学习技术。生产出来后,两个儿子帮着跑业务,逐渐打开了市场。权记的茶主要以七子饼茶、砖茶为主,成品的茶饼上,茶叶的条纹、布纹清晰可辨。茶亦如酒,年代越久,回味越长,汤色越浓,普洱茶的魅力就在于此了。


  易武曾经是镇越(今勐腊)县城所在地,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也曾是边陲上起过重要防御作用的县治地,留下了颇多与茶相关的历史印记。原石屏会馆关圣庙遗址现在易武中心小学内,大庙仅剩下庙顶和柱子,正上方的横木上刻有棋盘、如意、毛笔、琵琶等物,墙上倚着一块石碑,当地人称“断案碑”,记录着道光十六年因茶税引出的一桩案件,石屏人李应兆同寨人立。石屏位于今红河州境内,离易武大约500多公里。古代石屏地少人多,风雨不顺的年节里,人们生活困难,有“穷走夷方急走广”的说法,这个夷方主要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石屏人的到来给边疆带来了文化、技术等,促进了边地的繁荣,当地人的口音仍带着一股婉转的红河味,制作茶叶的压茶石也是从老远的石屏运来。


  老街,位于易武中心小学后面。在不大的面积上坐落着几家历史上有名的茶庄原址,可惜历经数代,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只是从门前经过的石板路上清晰的马蹄印还可遥想当年的繁荣景象。敲开一户人家的门,据说他家有块“瑞贡天朝”的牌匾,为皇帝所赐。开门的大妈是车家第五代车志新的妻子。“瑞贡天朝”是朝庭对贡茶的进士车顺来的嘉奖,同时奖赏的共有三家人,其他家的匾在文革中被毁了,只有车家的一块保留下来,成了他家的宝贝。拍完照,刘大妈表示要收取一点费用,“来的人,只要是看见的都要收钱,多了也不要,只是耽误了摘茶的时间。”钦赐祖传的牌匾有了新的生命,我们为这历史的价值愉快地掏钱。


制茶工艺


  顺着断断续续的石板路面可以径直走到张毅家。同为制茶人,张老显得更为自信。近几年来,国内外前来了解茶马古道的人们多次走进张老的家,他也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一遍遍讲解;有人要学习做茶,张老也不保留,把知道的都教给他们。


  说起普洱茶,张老滔滔不绝地对我们说,“普洱茶的名声响,与它生长的地理位置、土壤日照等分不开,易武出产的茶叶质量好,清朝雍正10年至光绪30年持续170多年向朝庭进贡,嘉庆、道光年间曾达到年产量70万担。清朝官员都把拥有普洱茶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使节、贵宾,普洱茶从此扬名海内外。”1984年,张毅做了一件子孙后代都应该感谢的大事,即发掘七子饼茶制作工艺。那一年,为了参加科技产品交易会,他特地到勐海茶厂向两位师傅请教这种历史上有名的茶叶制作方法,拿到昆明展销,摆了4天,但无人问津。直至1994年,台湾“中华茶叶联谊总会”会长来看样品,这才打开了销路。现在如果有人来向张老求教七子饼茶的制作,张老就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而这种制作过去一直很保密。他说:“如果不教别人,这种工艺会失传。”


  张毅的七子饼茶口味温香、醇厚。同为普洱茶,为什么各地出产的成品茶口感却各不相同呢?原来制作原料就是最大的秘密,与八总寨的权记茶庄一样,张毅家“顺时兴”号茶庄的七子饼茶原料必须是老茶园采摘的茶,否则不但口感大打折扣,各项指标也达不到国际标准。2003年2月11日,张毅请人送往思茅卫生检验中心检验紧压茶,化验的结果是农药残量及各项标准均低于国家标准,达国际先进水平。随着普洱茶的影响日渐扩大,如今,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客商逐渐关注易武,这里的茶价也一年年提高了,2003年春茶卖到每公斤15元。群众得到实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张老由衷地高兴。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