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恐惧与不安
对精神生活戕害最大的不是匮乏,也不是失败和挫折,而是长期的恐惧和不安。长期的惧怕可以把人贬抑为虚伪,把情绪弄得焦虑不安,把自己的庄严变成卑怯。它不但会破坏个人的肯定性,影响禅定的生活,甚至干扰和扭曲正常的认知判断。
心理分析学的研究指出,长期的惧怕和担心,对心理健康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许多心理症是由长期的惧怕引起的。一般而言,长期惧怕所造成的焦虑,很容易造成一些幻想。惧怕往往形成一连串内在的心理对话,那就是白日梦了。如果白日梦严重到脱离现实、自言自语,那就是精神病了。
教育上,一般人经常使用威胁、体罚和疾言厉色对待孩子。相信透过恫吓,可以促成他们用功和听话。老师和家长更利用恐惧来告诫孩子,并透过彼此的强烈竞争,来引发他们用功。结果,读书似乎不是为了救知的乐趣,而是为了打败别人。而经常挫败的人,再也不愿意读书,因为读书给他的经验是惧怕与痛苦。另一方面,成绩比别人高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对读书也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并没有培养读书的兴趣。这一来,求知的希望就荡然无存了。我想,我们国家读书风气所以偏低,可能正是这个原因。
恐惧的人,通常对于新奇、刺激和危险的东西,有著逃避的倾向。他们对于新的工作、娱乐方式,甚至文学艺术,都会排斥。他们排斥的理由是惧怕,因为新的东西具有危险性和挑战性。
事实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养成了冒险犯难的习性。就正常人而言,如果没有一点新奇和冒险,便会觉得生活平淡乏味,特别是年轻人最为明显。他们总爱参加登山、海滨冲浪,冒一点险来寻求乐趣。如果把这种追求新奇,转移在学术研究、大自然的探究、运动技能的磨练、生活技能的学习等上,无疑地,将会化作强大的主动性和乐趣。反之,如果采取死板的生活和刻板的教条,青年人就会变得压恶学习。在此情况下,即使威胁他、逼迫他,学习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恐惧不但使人失去主动性,失去纯真,同时也使人失去道德勇气。惧怕和胆怯,只会把自己拘束起来,内心却又对别人的成就嫉妒。把话藏起来,自己却因为有话没说,而觉得委屈。惧怕使人不能合理的伸展庄严的个性,压抑自己而偷偷落泪。人类透过恐惧而作出许多愚行。
过去,人由于惧怕无常变化的环境,所以才对周遭的事物权威化和神化,自己变得更卑顺、更害怕,以致不能张开自己的眼睛去看个清楚,这就是迷信的起源。我认为迷信的行为是一种经由惧怕所引起的精神症状。恐惧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是明显的。禅家说:
“愚迷造罪。”
陷在恐惧中的人,是很烦恼的。有人惧怕世局的动荡,而心怀极大的不安,所以要脱产移民,到了国外却又人生地不熟,再生一层恐惧。终其一生都在逃亡,全家都在流浪,这就看不出生活中悦乐的希望了。
人也会对人产生恐惧。一个不能爱人和不能信任人的人,心里必然存著一种莫名的惧怕。他害怕别人侵害他,占他的便宜,更严重的是害怕别人看不起他。我相信越是无能的人,越怕别人看不起他。如果别人不慎对他有了侵犯,便会做出各种无情凶恶的反击。这种因惧怕而发生的猜忌攻防,足以破坏人际间的温暖和和谐,佛家的基本态度是:
“只有雄浑的自在,
才能孕育慈悲。”
人若活在惧怕之中,就会失去智慧和慈悲;若活在恐惧的阴影下,就永远看不出自在的希望。所以,惧怕的心情只会使人的尊严萎缩,而不能伸张真理。
伸张真理不是用恐惧的怒吼,而是用人与人之间相互共鸣的慈悲力量;尊严的生活不是建立在统治和使唤上,而是相互宽容的扶持。因此,人只有在不惧怕的情况之下,才有尊严。人因为惧怕与不安,所以要囤积财物,张扬名声,嫉妒别人,中伤别人。所以说:
“惧怕产生自私。”
人越是惧怕就越显得非理性,越是自私就越偏离人道的立场。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斗争和人祸不是天命使然,而是惧怕与自私造成的。
惧怕的人不敢跟别人真正的会心,他没有亲密安稳的自在感,缺乏纯真的相处态度,只想操纵人际关系,而不愿创造人际关系。在需要别人的时候,他走了过来,看似有人情味,不需要的时候,他会悄然离去。他们看不出人与人之间,存在著友爱的希望。
惧怕有时也会反过来朝向自己。孤独的时候,人们怕跟自己相处,而产生不安和无奈。于是,要设法陶醉,要用种种麻醉的手段来逃避。惧怕跟别人来往的人,会造成孤独冷癖。惧怕自己的人却会埋怨自己,卑视自己。
惧怕,障碍了人类清醒的心智,是人类幸福生活的陷穽,是导致心智迷失的重要原因。人类提高精神生活的首要工作就是消除惧怕或恐惧。
学佛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妙法,佛教徒透过对佛的感通,而涤除心中的惧怕和弱点。在念佛拜佛中得到佛的护佑和启迪。在自己脆弱的时候,虔心的念佛。特别是绵绵密密照著念佛的音韶,虔诚的听著、念著、和著、唱著、会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渐渐安定起来,自在起来,坚强起来。透过念佛可以洗净自私和惧怕,培养清净雄浑的定力,自然从自性中流露出智慧,从中看出希望。《六祖坛经》解释念佛时说:
“心净,
佛土净。”
虔心的念佛,不但得到佛的护持,更重要的是净化了惧怕,产生清醒的自在感。
此外,人类天生有许多弱点,他需要饮食、保暖和安全,如果中断这些给与,就面对死亡。同时,他必须面对天灾、人祸、外来的侵袭和疾病,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难题,也会面对死亡。无情的挑战,养成了人类戒慎恐惧的心理,这种“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心理情结,正是人类不断进步、保持醒觉和福慧增长的原因。因此,适当的惧怕或恐惧有利于生存与成长。反之,若恐惧变成了长期的焦虑,而成为一种病态行为,那么恐惧就失去它的建设性,成为有害的情绪力量。它干扰情感与思想的正常运作,破坏幸福悦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