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中医原理--经络系统

中医原理--经络系统

 


中医原理--经络系统


 


经络是甚么?


    中医认为人体有一个微妙的分布系统负责传送「」、「」、「津液」等精微物质。这个输布网络称为经络系统。它像一个巨大的网,将身体不同地方联系起来,透过特定的途径及时间,经络系统组成了一个全面和复杂的人体地图。经络系统以哲学的方式解释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生病的原因。


 


经络的字义


    人体的经络系统,分别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早于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学文献《黄帝内经》已记载了经络的概念:「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是路径的意思,属纵行的通道;「络」则有网络的意思,属经脉的分支,多纵横交错循行全身。「经」与「络」二字有联系,连络的意思,它们在身体中联系在一起,组成经络系统。



经络并非血管


    经络虽然像一个管道系统那样输送及传递气血,但它并不是一个血管系统,亦没有实质的管道结构。历年来已进行了许多关于经络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不同的生理学假设,如神经反射模型等,但目前研究员仍未能确切地以解剖观点去完全描述经络系统。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内容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提升理论,其间又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系统地论述了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


    根据古代中医文献的记载分析,经络学说可能透过以下途径形成:


1. 针感传导的观察



    当皮肤某些部位被针刺时,会有酸、麻、重、胀等感觉,这种反应称为"针感",针感常沿着一定方向及路线向远部传导。中国古代医家透过这些观察,总结及归纳了这些针刺部位﹝即穴位﹞在身体中的规律,并逐渐形成了经络学说的基础。


 


2. 穴位疗效的观察



    古时中国人尝试刺激不同的穴位以舒缓某些症状及不适,当他们不断作出这些"穴位试验"时,他们发现某些疗效相似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经过归纳分类,逐渐形成经络系统。


 


3. 穴位与某些病变的关连



    从日常的经验,人们逐渐发现当某些脏腑发生病变时,某些皮肤部位会有压痛,并常常出现皮疹及色泽改变等现象,这些经验和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学说中,不断整理分析改进,逐渐形成一个结合了科学及艺术的经络模型。



经络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而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因此经络联系了身体各部,并为人体输送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系统中的经气会集中及输注于某些体表部位,这些面积细小如点的部位称为腧穴,又名穴位。虽然穴位处于体表,但其作用会影响体内功能。人体有十四经361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增进体质。



经络的分类


    经络分别与脏腑相联系,中医称这关系为「络属」,凡与腑相络属的经脉均称阳经,与脏相络属的经脉则称为阴经。


    经脉可分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它们能通达某些正经不循行的器官与部位,因而能补充正经之不足。



从水流的比喻认识经络系统


    人体中的气血有流动的特性,因此透过了解水流,我们可更容易明白整个经络系统的特性。当水流从山上流下来时,会沿着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方向,并按着地形,汇聚于最稳定的位置,地理学称这地形为河流。河流不仅维持了水的自然流动,而且保持了水流的动态能量。透过减低紊流﹝水流混乱的流动﹞的出现,河流有效地将水传送到下游地区,使河流附近地区享有丰富的水源,植物得以生长茂盛,生命得以繁衍。


    与自然界的水流一样,气的流动有着同样的特性。气从高密度流向低密度的地方,并按着身体的地形,汇聚于经络。因此,经络为体内气的流动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路径,并稳定地将能量供应身体各部,就如河流将水供应给河岸的地区一样。


    若河流淤塞,下游的地区便会受到影响。由于缺乏水供应,生态平衡会受到影响,植物及动物都不能生存。同样地,若身体的经络系统受到阻塞,身体各部的供应便会受到影响,而受影响的部分往往与受阻的源头相距甚远。体内气机的凝滞常引致脏腑失调,产生疾病。


    要回复平衡和协调,必先使河流或体内经络之气的流动恢复正常。对于河流,我们可清理河床废物及巩固河道;对于身体,我们可透过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以恢复经络系统的平衡。透过这些方法,气的流动得到调节,而气的能量则可有效地输布全身。


             

TOP

 


经络学说的应用


    《黄帝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可见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重要。


生理方面的应用



   《黄帝内经》这样描述经脉的功用:"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像一个网络系统,将气血输送遍布全身,并把五脏六腑、四肢关节、筋骨皮肉等联系起来,让人体的「表」和「里」得以沟通,形成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总括来说,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统称?「经气」。其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方面。


病理方面的应用 


    中医认为病邪会循着身体经络而传变,侵袭身体各部。病邪即引致疾病的因素,例如环境中的风、暑、湿、燥、寒、火。有时候会从一个脏腑传到另一个脏腑;有时候,又会从表传里。


    例如,感冒的疾病,即中医所谓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经入肺,继而可见咳嗽、喘促、胸痛等的病症。脏腑疾病亦会透过经络系统互相影响,如肝病影响到胃,胃病影响到脾等。此外,身体内部脏腑病变又可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心火上炎舌部生疮等。


诊断方面的应用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例如头痛,根据头痛的部位,参考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规律,可辨别和诊断病在何经:前额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头部两侧疼痛,属少阳经头痛;后头部及颈项部疼痛属太阳经头痛,巅顶部疼痛则多属厥阴经头痛。这种诊断方法能按病人个别病情,为病人制定治疗方针,以达至舒缓头痛的最佳疗效。


   又例如肝脏失调的症状,由于肝经循行两胁及少腹,两胁疼痛或少腹疼痛多与肝经有关。此外,若脏腑出现毛病,其相关的经络及一些经气聚集的穴位上,可能会出现压痛或结节,有时皮肤表面亦会出现变化。这些与经络有关的症状及穴位变化可作为中医诊断上的参考。汉朝着明的医家张仲景﹝公元2-3年﹞所创立的六经辨证,就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辨证体系,这辨证方法对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及穴位治疗方面的应用


    经络系统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对指导中药及穴位治疗非常重要。中医学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和身体内的阴阳,以及恢复体内气血的流通。通过刺灸穴位,经气得以疏通,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得到调节,改善身体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从中药治疗的角度看,药物对脏腑经络有特定的选择性,透过分经用药,我们可针对病人失调的脏腑及经络而选取药物,有些药更可用作引经,即将药性及药力引进特定脏腑及经络,从而加强疗效。


   如额前部头痛,属阳明经失调的症状,治疗可选取手阳明经的合谷穴﹝在虎口食指掌骨的中点处﹞。又如胃痛,属足阳明胃经失调的症状,治疗则可选取胃经的足三里穴﹝在胫骨前肌外横指处﹞。


   综上所述,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在中药及针灸方面的应用,经络系统为恢复人类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张恩勤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册》,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


邱茂良主编:《针灸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作者:
锺锦华
药剂学学士
综合中医药控股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