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茶人访谈录:徐传宏

茶人访谈录:徐传宏







 

茶人访谈录:▲陶 禅 ●徐传宏

 



▲徐传宏老师,您是今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出版的《文明上海丛书•茶文化系列》之第二册《雅室品茗》一书的主要编著者,而在此前的2006年11月,您刚刚主编并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了洋洋68万字的《茶百科》一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能有两本大作问世, 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请问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这两本书的编著中去的?在撰写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值得回味的事?

 



●“全力以赴”是人们所熟悉的一句成语。无论要做成什么事情,都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用军事家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茶百科》和《雅室品茗》两本书,虽然是在5个月内先后出版,但执笔写作却前前后后化了近三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其他写作项目只得暂停或推迟,以保证“全神贯注”。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其实,对我来说,却是“九份耕耘,一份收获”。从事茶文化的考察、研究和撰稿,同样需要经历类似茶农那样的“种茶、采茶、炒茶”等劳作之艰辛。但从事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工作,就像品尝白族“三道茶”那样“先苦、后甜、三回味”。

 



▲近10多年来,您以浓厚的兴趣和不辍的笔耕,先后编写出版了《茶坊》、《中国茶馆》(与骆芃芃合作编著)等多部有份量的茶书,为上海现代茶文化的普及与提高作出重要贡献,能否谈一谈这些书的写作、出版情况?您认为最有代表性或社会价值的是哪一本书?

 



●我从2000年11月起,至今已先后出版了《茶坊》、《中国茶馆》(合著)、《美容茶方》、《碧沉泛香普洱茶》、《茶百科》、《雅室品茗》(合著)等6种。《茶坊》一书从商谈选题、达成意向,到最后成书、出版,前后化了两年时间。当然这也是自己多年来学习茶文化的一个初步成果。《茶坊》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据我目前所知,已经喜欢连续印刷了三次,25000册左右;《中国茶馆》2002年1月出版后,多次印刷,2005年又出了第二版,当年就先后印刷4次;《美容茶方》一书曾在2004年被评为畅销书。

 



《碧沉泛香普洱茶》是一本介绍普洱茶历史、传说、产地、品类、鉴赏、选购、收藏、冲泡、品饮、功效、茶俗、茶艺、旅游等知识的科普读物,是普洱茶爱好者和家庭茶文化的实用手册。该书出版后,也受到读者欢迎。《雅室品茗》一书由“宜茶之境”、“赏茶之趣”、“品茶之雅”等三个篇章组成。分别介绍历代茶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现代茶馆的风格、类型和特色;当代家庭茶室的营造方法。本书可以供茶人品读,也可供经营者借鉴。

 



由于每一本书都有她自己的读者群,因此每一本书都有她的社会价值。当然,这几本书还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尚需在再版时修正、充实。

 



《茶百科》是一本面向家庭的文化生活用书,几乎涉及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为读者了解中华茶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提供了一条捷径。茶文化初学者,不妨可以先读这本书。

 



▲据我所知,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茶文化的兴起,并细心收集有关茶文化方面的资料,请问您当时怎么会对茶文化发生兴趣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收集茶资料?您至今已收集了多少茶资料?

 



● 我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并致力于饮食文化、食疗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研究。由于茶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因此我所涉及的领域,几乎都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关注茶文化、了解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又成了我感兴趣的另一门“功课”。久而久之,“茶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的又一个“专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喜爱的格言之一。“读书”可以使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行路”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增长见识,增加亲身体验。数十年来,我像一个寻踪访古的旅游者,不断地翻山越岭、登舟过河、寻幽探胜。“读书—教书—写书”是我主要的人生轨迹。期间,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外出旅游,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丰富人生阅历。为了写作《中国茶馆》和《雅室品茗》,我曾经先后利用各种机会,实地考察了全国各地的近百家茶馆。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茶文化方面,我除了阅读众多的古今茶书之外,看得最多的杂志就是江西的《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和浙江的《茶博览》。当然,凡是其他与茶文化有关的报刊,我只要有机会,都会浏览。我收集资料的第一个途径,就是“博览群书”(常跑图书馆);第二个途径是“眼观四方、耳听八方”(看电视、听广播、逛茶城、参观名优茶博览会);第三个途径是文化采风,实地考察(采访茶馆、浏览茶庄、参加茶文化之旅)。

 



徐特立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看书”;齐白石坚持天天作画,他有句名言:“不叫一日闲过”。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创作了一句凡人名言:“每天都要有收获”。基于此,我积累资料的方法有四:一是购置书刊(我收藏的茶文化书籍,以工具书为主);二是制作文摘卡片;三是剪报、复印;四是注意收集实物(如与茶文化有关的邮票、火花、门券、磁卡、信封、请柬、书签、贺卡、台历、茶券、茶馆简介、茶馆名片、茶庄简介、茶品简介等)。

 



资料在于积累。经过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日积月累,家底就越来越厚,写作也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起来。

 



▲您是执教40多年、退休后仍在多处“授业”的老教师,能否谈一谈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从事茶文化培训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我从事茶文化培训工作的时间不长。借此机会,要感谢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上海茶业职业培训中心给予我机会,使自己的学习心得,得以与茶艺师、茶叶审评师(5、4、3级)培训班的广大学员交流、切磋。数年来,除了在培训班上承担“茶文化”的有关课程之外,还不时地应邀到有关学校和社区,作茶文化的专题讲座。

 



近年来,又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中国茶文化》的课程,为青年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思路、考察途径、写作技法提供了借鉴。同时,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也丰富了我的茶文化资料库。“教学相长”的真理是永恒的,《礼记·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名句使我不断有新的体验。

 



▲您认为茶文化给您带来的最大的乐趣或感受是什么?

 



●茶给世界带来清新,给人类带来健康。茶文化的研究和教学,给自己带来了知识、智慧和魅力。这么多年来,我无非是在茶文化的领域里进行了茶文化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通过茶文化的传递,为众人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同时也给自己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您再隔两年也要跨进65岁所谓“老年人”的门槛,请问您接下来的岁月有如何打算?在茶文化方面还将有哪些新的作为?

 



●从心理上来说,我自以为自己与“老”字还有远远的一段距离哩!感到自己正值壮年。经您一提醒,才有所觉悟:要遵循自然规律,应该要服老。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意思是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对此,我十分赞赏。今后我还会在弘扬中华茶文化方面做些工作,可以继续外出考察,或外出讲学,同时为读者朋友们再写几本茶香浓浓的书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