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略谈陈逸飞的油画

[转帖]略谈陈逸飞的油画

1981年,我第一次荣幸地结识了年轻的画家陈逸飞。那时,陈先生在中国已经是一位以其画面的生动性,风格的独特性和技巧的娴熟而广为人知的著名艺术家了。这使我感到,他作为一名艺术家在美国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在1983年安排了他在哈默画郎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这第一次个展证明了我对他的才能的信任,而且事实证明,不久后他的作品就广为人们所接受。


  陈展出的最早作品是一组曾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地的苏州风景;穿越苏州城的“水街”,缠绕于郊外的护城河,连缀成相互贯通的网络,赋予这座城市以类如威尼斯那样的如诗如画般的怀旧感。陈氏的宁静的画面生息着的男男女女飘荡在水街上,把那文字陈述的梦幻般的诗境化解于他的“画诗“之中。


  画面上把水道裁分成段的是古老的石桥。通过选择对石桥和他家乡的水街的描绘,陈氏意在于展示的是对久远的传统的依托,把桥看成人与自然的“合一”。堵实的桥孔也便暗示了人与围绕着他的世界隔绝开了。十七世纪中国的艺术手册《芥子园画传》说“绝涧陡岩以桥接气,最不可少。”诸多关于桥的意义都为陈氏倾诉于对苏州作为整体生命的描绘之中了。实际上,游览展示我们面前的一幅幅作品,无异是提供了一个家人和朋友会聚的幽境,伫立目追着城市和水路的默语。在那幅《大地的精血》(The Bloodand the Marrow of the Earth)。陈陷入了对他的乡人的沉思,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们的生息繁衍。这些早期苏州风景画现在已是这位艺术家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了。


  此外,这第一次展览还有一组音乐家的肖像画。这是很令人激动和兴奋,尤其是对其他艺术行档的人,陈氏在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些作品非常富于生命活力,画面造成了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的微妙的呼应关系。在神秘的画面里,诗与画紧密相关,水乳交融,音乐家的面部表情化解于音乐中,而聆听者也渐渐融入了音乐家的内在生命。我获得了一幅叫做《大提琴手》的肖像画。从那时到现在一直悬挂在我的洛杉矶的办公室里,频频受到观赏者的赞赏。我打算把它陈列在我的威斯渥德艺术及文化中心的阿默德·哈 默博物馆。该馆座落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90年秋季开馆。


  对陈氏作品的热切期待导致了1983年座落在康纳克特科特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的展事以及1984年第二次哈默画廊展事。1985年,陈氏荣幸地被邀在华盛顿的康科兰画廊展出。他的作品再次受到热烈的欢迎和一致的赞美。康科兰博物馆馆长米歇尔·包特温尼先生这样写道:“陈逸飞是为他的民族恢复与西方对话的第一位艺术家,现已成了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交流的可能性的重要象征。他的作品以西方人所能够达到的娴熟的形式,精湛而又准确的把握住了对中国风景的感受。他的诗化了的中国意象给予美国人很易于接近那个国度的人们的感受和情绪。他的作品为我们人性化了那块土地,帮助我们充实了我们两个民族之间的空隙。”


  陈氏1988年再次在哈默画廊举办展览。这个展览,他专注于探索肖像画的特点。除了音乐家和舞蹈家之外,他还画了许多我们敬重的实业家和商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他在纽约已生活有一些年头了。陈淅渐理解并且接受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现在主要是以一位私人和公共形象的肖像画家被关注。


  1989年,陈先生达到他的事业的又一个高峰。他第一次在东京的Seibu公司举行画展。展品囊括了他的作品的各个方面,有中国风景、音乐家肖像系列及一幅大壁画《踱步》。这幅凝定在帆布上的史诗,起初在纽约的布诺定在帆布上的史诗,起初在纽约的布诺克宁博物馆展出。画家所呈现的是他自己作为一个观察家以绘画的方式对他所生活的这一世纪的中国历史变迁的透视。他移用了诸如手照和电影的文献格式。他自己面对屯面,仿佛如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着、呈示着。他于1989年到1990年完成的绘画,再次返回到他的中国主题----------西藏。他最近游览了西藏,与当地藏民生活在一起,随后便有了画布上的这些精研之作。他对藏民的生命力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温情的爱抚印象强烈而又深刻。他一方面强烈地表现出了藏民的人性化的情感,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世界的粗犷纯朴的真实。这些作品的辉煌的戏剧性对比的色彩、一反他早期作品的柔谧甜静。这是自现实主义大师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


  尽管陈先生有较好的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传统的学院功底,他的作品却是完全中国化的。他的现实主义风格使他达到了更高的真实,超越了把主题归属于精神的再现。他因此具体化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内涵。他的绘画作品的东西方精神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对此,唯有用艺术的方式、个人的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可能扮演世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作用。我非常乐于把这位具有出色才能的艺术家推荐给那些从不熟悉他的人。




TOP

[IMG]http://www.co888.com/bao/bao01/new/da/058059.jpg[/IMG]

TOP

[IMG]http://www.co888.com/bao/bao01/new/da/050051.jpg[/IMG]

TOP

26岁陈逸飞创作《黄河颂》

一代艺术大师陈逸飞 于2005年4月10日突然离开了我们。在网页上开列的作品清单中,人们看到了《浔阳遗韵》、《长笛手》、《西厢待月》、《占领总统府》、《黄河颂 》等绘画巨制。记者不禁想起刚刚读过的陈丹青的那本《退步集》,在其中《向上海美专致敬——回忆上世纪70年代沪上油画精英》一文中,陈丹青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作为陈逸飞成名之作的《黄河颂》,是当时上海市组织创作的“黄河”组画中的一幅,不幸的是,这个系列作品后来没有发表,只有陈逸飞的这幅《黄河颂》被几年之后的全军美展所接纳。
据陈丹青先生回忆,那件事是当年上海头条“油画新闻”:1971年,根据1969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由上海市重点组织创作同名油画系列,严国基画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陈逸飞画第二乐章“黄河颂”、夏葆元画第四乐章“黄河愤”……那时,这些画家正当年少,才华横溢。

据陈丹青先生回忆,一日,经人引领,陈丹青得以站在“黄河”系列大画布前,当时的感受,“真好比《红灯记》歌词‘做人要做这样的人’,那年我将届18岁,心中惟有一念:我也要画大油画”!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画坛中老年权威悉数靠边,创作局面已万马齐喑,此时有“黄河”系列出现,本该是上海乃至全国油画创作的重头戏。但是,“黄河”被撤消了。除了1977年北京全军美展接纳了陈逸飞的《黄河颂》,其他几幅从未面世。

当年的陈逸飞,不过二十五六岁,正是“当时年少春衫薄”,而今,他已与我们阴阳两隔。

[IMG]http://www.co888.com/bao/bao01/new/da/016017.jpg[/IMG]

TOP

[IMG]http://www.co888.com/bao/bao01/new/da/030031.jpg[/IMG]

TOP

[IMG]http://www.co888.com/bao/bao01/new/da/008009.jpg[/IMG]

TOP

[IMG]http://www.co888.com/bao/bao01/new/da/006007.jpg[/IMG]

TOP

[IMG]http://buluo.163.com/userfile/199/-0XBM/20050526183916.jpg[/IMG]

TOP

[IMG]http://buluo.163.com/userfile/199/-0XBM/20050526184024.jpg[/IMG]

TOP

[IMG]http://buluo.163.com/userfile/199/-0XBM/20050526184105.jpg[/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