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茶树的演化与分类

茶树的演化与分类

 


茶树的演化与分类


 


         中国是茶的祖国,国外许多产茶国最初都是从中国输入茶籽和栽培、制茶技术,并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茶叶生产,目前有58个国家产茶,160多个国家有饮茶习惯。从北纬42°的俄罗斯索契(Соче)到南纬22°的南非纳塔尔(Natal)都有栽培茶园。世界茶叶栽培面积已达270万hm2,总产量318万t。茶业,正逐步形成农业经济作物中独具特色的行业。 云南是中国的产茶大省,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云南成为茶树起源的重要中心地带之一,茶树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研究的深入,普洱茶的保健作用得到进一步证实, 普洱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掘,普洱茶再次成为国际茶业论坛的焦点。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为原料制成的历史名茶,在普洱茶的原产地,至今仍有数百年以上古茶园和数千年以上野生茶树分布于滇西南、滇西原始森林中。而云南的茶树从发现、利用到人工驯化进而栽培利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了解云南大叶茶种群在自然环境中的起源演化以及在茶组植物大家庭中的分类地位,从根源上解读普洱茶,对于确保普洱茶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重要中心 茶树原产地之争是自英国人勃鲁士1824年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开始的。自那以后,许多科技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树原产地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有“阿萨姆”说、“伊洛瓦底江源”说、“东南亚”说等等;但世界大部分学者认为茶树原产我国。如1892年美国的瓦尔希写的《茶的历史及奥秘》中,1893年法国金奈的《植物自然分类》中,1960年前苏联的杰莫哈节《论野生茶树进化因素》里,以及近年来日本“茶树原产地研究会”志村桥博士、桥本实博士的论文里,都认为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则进一步指出,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云南则是这原产地的中心。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陈炳环、谭永济等在对云南全境茶树资源考察后,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点、云南的地质历史等,论证了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1994年,陈兴琰教授等又以云南古今地质变迁和被子植物的分布为依据,结合茶树起源的亲缘性、时间性、空间性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地论证了茶树的原产地在云南。总结以往研究结果,云南是世界茶树的重要原产地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云南的地质条件和气候因子为茶树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条件云南位于东经 97°39ˊ— 106°12ˊ,北纬21°09ˊ—29°15ˊ,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属于低纬高原区。云南地质古老,因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地层皱折,构成山岭纵横、山高谷深的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全省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势成扇形分别向东部、东南部、南部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位于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米。两地直线距离900公里,海拔高差达6000多米。由于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因此,云南古代和以后的气候以及地形、地貌、演变等都是适宜被子植物包括茶树的起源和大量繁衍,以植物种类丰富著称于世,被誉为“植物王国”。全世界被子植物已知的544个科中,云南就有256个科。著名的第三纪孓遗植物鹅掌楸、水杉、金钱松、枫香仍在滇东和滇西的原始森林中存在。还有起源古老的八角科、五味子科、樟科、金缕梅科、山茶科等,在云南都有较多种类。茶树属山茶科,并由山茶属植物演化而来,山茶目植物的起源时间约距今6—7千万年之间,而山茶属植物可能在距今4千万年。根据对茶树花粉的研究认为,茶树出现于中生代末至新生代初期。


 


2、云南的山茶属植物和茶组植物种类最多世界上已报道的山茶属植物有23个属380余种,我国有15个属260余种,大部分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而云南也素有“山茶甲天下”之称。茶树与红山茶、红花油茶、西南连蕊茶等山茶属植物在外形特征方面很相似,并在自然环境中相互混生。我国植物学家张宏达、闵天禄和茶叶专家虞富莲、张芳赐、叶创新等先后报道了山茶属中茶组植物的47种4变种,目前云南已发现的茶树种类就有35个种3变种,占茶组植物的80%,其中具有较多原始形态结构的大厂茶、厚轴茶、大理茶等在云南都有集中分布。始建于1983年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中,保存了省内68个县市、8个省区和5个国家的以云南大叶茶为主的各类茶树资源860份,并且每年都在逐步增加。按照某种植物属种最多的地区,也就是那种植物的起源地区的观点,可以认为,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地。


 


3、云南的大茶树资源和古茶园分布面最广、数量最大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和保护了古茶树资源。云南除滇西北高寒地区外,几乎都发现有野生茶树生长,其中树高在数十米以上的有20余处,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有十余株。而巴达大茶树、南糯山大茶树、邦崴大茶树曾经分别代表了茶树的野生类型、栽培类型和过渡类型,被称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同时,云南还是我国乃至世界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云南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据统计,目前云南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面积在60公顷以上的有14片,总面积超过1.8万公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双江、镇沅、澜沧、普洱、屏边、勐海等地又发现连片野生茶树,数量之多,面积之广,实属罕见。其中海拔在2250米-280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海拔1500米-1700米的景迈万亩古茶园是面积最大的普洱茶种群落。这些大茶树和古茶园是云南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和见证,也是国家珍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4、 云南茶树资源的传播从被子植物的进化可以知道,原始被子植物是起源于亚热带区域的高山上,茶树也是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云南的茶树因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毁灭,得以生存和发展。由于茶果难以凭借风和昆虫四处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是从高处移到低处,或借助水的流动散播到遥远的地方。云南境内有“三大山系”和“六大水系”,是萨尔温江、湄公河、红河、伊洛瓦底江等许多大江、大河的上游。茶树种子通过这些江河传入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以及邻近缅甸的印度北部,在这些地方发现了类似云南大叶茶的乔木型茶树也是很自然的。


 


虞富莲研究员等认为,茶树大致沿着三个方向自然传播:一是沿着云贵高原的横断山脉,从澜沧江、怒江等水系向西南方向,即向着低纬高湿的方向演变,使茶树逐渐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栽培型的云南大叶茶是其中的代表。二是茶树沿着云贵高原的南北盘江及元江向东及东南方向,即向着受东南季风影响,且干湿季分明的方向演变,这类茶树的代表种有五室茶、五柱茶等。三是沿着云贵高原的金沙江、长江水系东北大斜坡,即向着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且干燥的方向演变,经人工选育栽培的云南东北部的苔茶是这类茶树的代表。


 


 5、云南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悠久云南茶树资源的多样性蕴藏着云南民族茶文化的多样性,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1975年云南省博物馆提供了宾川羊树村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一块果实印痕标本,经专家鉴定是茶树果实;据考证,罗平、师宗从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另据傣文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云南已有茶树栽培;唐朝樊绰著《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银生城界诸山即当今思茅、西双版纳地区)。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较早的民族。如在对茶树的利用方面,至少能列举出5种不同功效,如提神解乏、消炎解毒、腹泻腹涨等。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国时期,大理、景东一带的彝族先民就形成了“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其它诸如白族的 “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茶”、藏族的“酥油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另外,茶对各民族的影响已浸透到精神和宗教方面,在婚丧、节庆、祭祀等活动中,茶叶常常作为必须的饮品、礼品和祭品。因此,源远流长的云南民族茶文化,从侧面也反映了茶树起源于云南。综上所述,从大量的事实到基础学科提供的理论依据,都证明云南不仅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心,而且也是演化变异中心。


 


(二)云南茶树资源的考察


 


1、植物综合考察。据报道,法国传教士J.M.Delavay于1881年最早到云南昆明采集到茶树标本。从1931年开始,我国科学家蔡希陶、王启无、俞德浚等先后在云南考察采集到茶树标本。在1956年组织的中苏植物联合考察组和上世纪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的植物综合考察中,由夕山和昆明工作站蔡希陶、冯国楣、武全安、夏丽芳等先后在思茅、文山、红河、临沧等地采集到许多茶树标本,后经中山大学张宏达鉴定,共定为13个种,其中有9个新种。

TOP

2、专业考察。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省内外茶叶科研及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茶树品种资源专业考察。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成立后,首先对西双版纳境内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1951年至1953年,白庚云、刘祖辉等人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整理工作,在勐海县南糯山等茶区采集良种茶籽及茶叶标本,主要为国内有关部门鉴定品种提供材料,1952苏正报道,在勐海县南糯山半坡新寨发现1株直径1.38米, 树高5.50米, 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大茶树,为国内外罕见;1953年至1980年肖时英、张木兰、丁渭然等人对全省主要茶区的地方品种进行了收集整理, 鉴定了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一批地方种。


 


1957年,在西双版纳州茶叶普查工作中,蒋铨、金鸿祥等人考察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在曼洒、革登两地考察了茶王树遗迹,并发现多处古老的大茶树。 1960年,在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云南野生茶树资源调查被列为当年全国重点研究课题。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中国茶科所的配合下,组织人员深入到边远茶区进行调查,在勐海、澜沧、景谷、景东、墨江、凤庆、镇康、双江、昌宁、大关、富源、新平等地均发现有野生大茶树。1961年10月,在考察野生茶树资源时,张顺高、刘献荣等人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发现一株野生大茶树,高32.12米,主干直径1.07米,树冠直径10米,属野生型古茶树,树龄达1000余年。1974—1980年间,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师生,在全省13个地州60个县进行茶树资源调查,征集到200余份材料,发现26个地方品种,并在师宗县发现1个新种,张芳赐定名为大厂茶,这是由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首次发现并定名的茶种。1978年,湖南农业大学陈兴琰教授组织全国五所高校的7位教师刘祖生、赵学仁、杨维时、陈震古、陈国本、张芳赐和詹梓金等,深入云南勐海茶区进行品种调查,并采集标本和茶样,首次对巴达野生大茶树的生化成分进行分析。


 


1980年,王海思、王平盛等人到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考察,新发现一片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大一株高34米(已断7米,现高27米),主干直径1.21米,被称为野生型“茶树王”。 1980年,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刘宝祥到红河金平县考察了哈尼寨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树,后经鉴定为哈尼茶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云南茶树资源调查和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地域广阔、交通不便等原因,调查工作显得局部、分散,在考察方法和时间上不统一,标本缺花、缺果,无法进行鉴定,同时也没有系统保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为进一步系统全面地考察征集和妥善保存好云南茶树品种资源,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根据国家农业部、国家科委(1979)农业科字13号和76号文件《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精神,会同有关单位讨论制定了考察计划,并于1980年由王海思、王平盛负责,组织6人分别赴5地州14个县进行局部考察征集。1981年4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派出虞富莲、谭永济和陈炳环等科技人员来云南进行探索性的资源调查,就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工作,同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商讨重新制定了考察征集计划。当年6月经过省茶学会论证。8月,国家农业部(1981)农业(经二)40号文件批准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征集计划。考察征集工作由云南省农业厅、外贸厅、农科院共同领导,由云南省农科院牵头,以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科所为主体,会同省内有关地、州、县业务部门组成专业考察组,从1980年开始,利用五年时间对全省产茶地区的茶树资源进行分期分批的考察和征集。其间先后考察了15个地、州、市,61个县(区),181个区(镇),285个乡,486个点,总行程51900多公里,前后参加考察人员215人。这次考察东到东经105°20ˊ的文山州广南县的八宝区,西至97°26ˊ的德宏州瑞丽县的等戛区,东西跨经度7°54ˊ;北到北纬28°46ˊ的昭通地区的绥江县的会议区,南到21°47ˊ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勐龙区勐宋乡,南北跨纬度6°59ˊ。海拔从620米到2600米。所考察的县占全省产茶县的一半以上,是一次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专业性考察。


 


五年中,共征集到各种茶树资源材料410份,其中栽培型茶树162份,野生型茶树198份,近缘植物45份,发掘出26个优良地方群体种和110个优良单株,先后入圃保存365份,抢救了一批濒危、珍稀野生大茶树资源。压制腊叶标本4570份,大多数标本花果齐全。经张宏达教授鉴定,共发现24个茶种和2个变种,其中17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均是云南特有种。这次考察基本上掌握了云南茶树品种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茶树资源种类和数量,不仅在茶树分类、演化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如何发挥云南茶树资源优势具有现实意义。该成果于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又会同省内外科研单位在滇西、滇南进行了几次考察,补充征集材料近400份。1991年,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在澜沧邦崴新寨发现了一株大茶树,经专家组鉴定为过渡类型;邦崴大茶树的发现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填补了茶树演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空缺。此后,又根据群众反映,有关单位组织专家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对镇沅千家寨和双江勐库野生型茶树植物群落进行了考察论证,这两片野生茶树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密度较大,分布面较广的野生茶树群落。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热”的升温,西双版纳、临沧、思茅、保山等市(州)的各级政府也组织了对当地茶树资源的大规模普查,又有了更多新发现,如“茶自然博物馆”¬¬-云县白莺山,“千年茶乡”-昌宁,等等。这些栽培型及野生型茶树的发现,打造了具有特色的云南普洱茶品牌,也更充分地证明了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中心地区。


 


(三)茶组植物的分类


 


1、 如何鉴定茶树  


 


 茶树原产于热带、亚热带,所处的是一种常绿阔叶雨林或季雨林地带,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其生活史的各个阶段的形态和结构,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五个主要器官。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主根由种子胚根发育而成,无性系繁殖的茶苗没有主根;茶树的茎,从根部发出的为主干,从主干上发出的枝条为一级侧枝,从一级侧枝上发出的枝条为二级侧枝,依此类推。衰老的茶树可以从根部发出根蘖,称为徒长枝或地蕻枝;茶树的叶片为单叶、互生,叶片在枝条上着生的角度因品种而异,有直立的,半直立的,水平的,也有下垂的;茶树的花为两性茶,花芽与营养芽共生于枝条叶腋间,花芽着生于营养芽两侧,营养芽细而长,前端微尖。花芽粗而短呈微圆形;成熟的茶树果实果皮为棕绿色、浅棕色或褐色,充分成熟的果实自动裂开,种子自行脱落。茶树种子为黑褐色,有光泽,每粒重一般为0.5—1.6 克,种子大小因品种而异。 当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打着珍稀茶叶旗号的非茶组植物制成的产品,这些产品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检测就直接饮用是不科学的。茶树与其它植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别:


 


(1)叶片。茶树叶片互生,有锯齿、短柄和叶脉。侧脉至叶缘2/3处向上弯曲与上方支脉相连,是区别茶树和其它植物的重要的特征之一。


 


( 2)花果生长期。茶花从花芽分化到种子成熟,约需15—16个月,所以从6月到12月,在一株茶树上既能看到当年花、蕾,又能看到上年的果实,这就是茶树的“带子怀胎”现象,也是茶树的重要特征之一。


 


(3)生化成分。茶叶中含有2—5%的咖啡碱,并含有10%——20%的儿茶素,这是茶叶的生化特征,同时含有这两种成分,并有如此高含量的只有茶叶。 2、野生茶树和栽培茶树的鉴别 在中国,将树体高大、年代久远的野生型或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统称为野生大茶树。野生茶树和栽培茶树有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野生茶树树体直立高大,叶片大,角质层厚,叶质较硬脆,脉络不明,叶面多为平或微隆起,叶缘为稀钝齿,芽多数少毛或无毛,花大质厚,柱头以4~5裂为多,果皮厚,中轴粗大呈星形,果瓣明显,种皮粗糙, 种脐大,下凹。


 


野生茶树多半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有的成片分布,有的单株散生,多数属于大理茶种,亦偶见子房无毛,花柱3裂的秃房茶种等。栽培茶树为小乔木或灌木,树姿多开张、半开张叶质较厚软,脉络显明,叶缘多为细锐齿,芽多毛或少,花较小,子房有毛或无毛。柱头多为3裂,果皮薄,中轴短细,果爿薄小不明显,种皮光滑,种脐小。栽培茶树多数为普洱茶种和茶种。 3、分类概述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Sect.Thea)茶种(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树的学名在植物分类学上不下20种,有的称为Thea,有的称为Sinensis,还有的称为Theifera,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确定以camellia sinensis (L.)O. kuntze为茶树的正确学名,世界上的茶树都属于这个基本种。茶树在长期演化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类型,给种以下的划分带来困难。大部分国外学者认为茶树只有一个种,种下分为四个变种:武夷变种(var.bohea)、中国大叶变种(var.macrophylla)、阿萨姆变种(var.assamica)、掸形变种(var.shanform)等。前苏联茶树育种家K.E.巴赫达兹将茶树分为中国亚种(SSP.sinensis)和印度阿萨姆亚种(SSP.assamica),之下又分为十个变种。国外学者的分类主要是依据茶树的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由于条件限制,未掌握一些重要的资源尤其是云南的资源材料,在分类上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TOP

茶树的演化与分类

 


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在1981年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把茶组植物分成五室茶系Ser.Quinquelocularis、五柱茶系Ser.pentastylae、秃房茶系Ser.ymnoynae和茶系Ser. Sinenses等4个系17种3变种;1984年他根据云南等地资源考察中压制的大量标本,重新订正为32种3变种,1990年又发表5种茶组植物,其间叶创新、张芳赐等又定名了5个种1变种,到1990年茶组植物共有42种4变种。1998年张宏达再次将茶组植物订正为30种4变种,我国均有分布,云南就有22种3变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山茶属研究专家闵天禄在张宏达分类系统基础上,1992年将茶组和秃茶组Sect.Glaberrima Chang共47种和3变种归并,认为茶组植物有12种和6变种,并取消了系的等级。


 


1994年陈兴琰等将云南的茶组植物分为2个系4个亚系29个种和变种。陈兴琰等认为,前人在茶组植物中“系”一级的分类和“种”一级的命名有混淆之处。通过对181份茶组植物标本的形态性状数据,采用数值分类学原理,建立了云南茶组植物形态分类模式和分类系统,提出了茶组下分五柱茶系和茶系,每个系下再分厚轴茶亚系、大理茶亚系、茶亚系Ⅰ、茶亚系Ⅱ,亚系下再分29个种或变种。


 


2000年,陈亮、虞富莲等人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结合多年来对茶树资源的系统考察研究,提出茶组植物分为5种3变种。本书茶树资源的学名均按张氏系统分类方法确定。


 


4、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及特点云南茶树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大、中、小叶种类型俱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全省十七个地州市都有茶组植物的分布。滇南茶区:位于北纬21°08′—24°28′。在文山州的西畴、广南、马关、麻栗坡四个县,红河州的建水、元阳、金平、屏边、绿春、河口七个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市),思茅市的景东、景谷、镇源、澜沧、普洱、墨江、思茅七个县市共分布4个茶系25个种3个变种,即:广西茶C.kwangsiensis、广南茶C.kwangnanica、五室茶C.quinquelocularis、厚轴茶C.crassocolumna、老黑茶C.atrothea、大理茶C.taliensis、滇缅茶C.irrawadiensis、圆基茶C.rotundata、皱叶茶C.orispula、马关茶C.makuanica、哈尼茶C.haaniensis、多瓣茶C.multiplex、勐腊茶C.manglaensis、秃房茶C.gymnogyna、突肋茶C.costata、榕江茶C.yungkiangensis、紫果茶C.purpurea、多脉茶C.polyneura、茶C.sinensis、普洱茶C. assamica、多萼茶C.multisepala、细萼茶C.parvisepala、昌宁茶C.changningensis、龙陵茶C.longlingensis、底圩茶C.dishiensis、白毛茶C.sinensis var.pubilimba、苦茶C.sinensis var.kucha、帮崴茶C.taliensis var.bangweicha。滇西茶区:位于北纬23°28ˊ—25°07ˊ。在德宏州的瑞丽、陇川、梁河、盈江、潞西五个县(市),保山市的腾冲、龙陵、昌宁三个县,临沧市的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临沧八个县共分布4个茶系10个茶种,即:大苞茶C.grandibracteata、厚轴茶C.crassicolumna、五柱茶C.pentastyla、大理茶C.taliensis、滇缅茶C.irrawadiensis、勐腊茶C.manglaensis、德宏茶C.dehuangensis、拟细萼茶C.parvisepaloides、茶C.sinensis、普洱茶C.assamica。滇中茶区:位于北纬23°06ˊ—25°22ˊ。在玉溪市的元江、易门、新平三个县,大理州的永平、南涧、大理三个县市,楚雄州的双柏、南华、楚雄三个县(市)和昆明市的官渡区、宜良,共分布有3个茶系7个种,即:老黑茶C.atrothea、大理茶C.taliensis、滇缅茶C.irrawadiensis、勐腊茶C.manglaensis、茶C.sinensis、普洱茶C. assamica、元江茶C.yunkiangica。滇东北茶区:位于北纬24°21ˊ—28°41ˊ。在曲靖市的富源、师宗、罗平三个县和昭通地区的盐津、镇雄、威信、大关、彝良、绥江六个县共分布有3个茶系5个种,即:大厂茶C.tachangensis、疏齿茶C.remotiserrata、假秃房茶C.gymnogynides、茶C.sinensis、高树茶C.arboresoens。滇西北茶区:位于北纬25°21ˊ—28°23ˊ。在怒江州的贡山、泸水、碧江三个县和丽江市的丽江县仅分布1个茶系2个种,即:茶C.sinensis、普洱茶C. assamica。云南的茶组植物,绝大多数在地理上有自己特定的分布区,沿山脉、河流走向呈带状分布的有元江茶、老黑茶、大厂茶等;呈块状分布的有广南茶、厚轴茶、马关茶、德宏茶等;呈跳跃式分布的有勐腊茶、白毛茶等;分布隔离的有高树茶、假秃房茶、疏齿茶等;呈局部或零星分布的有哈尼茶、多瓣茶、圆基茶、多脉茶、大苞茶、多萼茶、紫果茶、拟细萼茶、苦茶等;分布最广并与其它茶种多层次交错的有:普洱茶、茶、大理茶、滇缅茶等。五室茶系的茶种多分布在哀牢山以东的滇东和滇东南高原;哀牢山以西的澜沧江、怒江流域及横断山脉中部,则以五柱茶系的茶种占优势。


 


从茶树资源分布看,茶组植物在云南的4个茶系、35个茶种、2个变种当中,有4个茶系,28个茶种、2个变种以野生型或栽培型状态,集中分布在东经97°51ˊ(瑞丽)至105°36ˊ(广南),北纬21°08ˊ(勐腊)至25°58ˊ(大理),横跨4个纬度的这条带上,并沿着北回归线自西向东延伸,横跨北回归线南北方向分布逐渐减少。分布的重点是在滇南、滇西茶区,其它茶区有少量分布。多数茶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大理茶、茶、普洱茶等种类在全省分布广泛。


 


从资源考察中发现,云南茶种的垂直分布最高点在双江县,海拔2700多米,系大理茶种。而1600—2200米是云南茶种主要垂直分布地带,并且是连续状态的,即在这一范围内的任一高度都有茶种分布。因此,云南茶种在水平或垂直分布上出现的连贯状态,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产茶地区,这是原产地物种植物的重要特点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