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洞外
达摩受到梁武帝怠慢,离开金陵,一叶苇舟,渡江北上,来到嵩山少林寺,终止了漂泊。这是缘自于劳顿后的倦怠,还是缘自于某种暗示的指使,抑或就是缘本身,已无从考证。但达摩最终悟禅,立派开宗,得万众归,却始于这次终止。
那个时候,达摩在中岳嵩山究竟看到了什么?
那个时候,达摩领教的是寺中老僧的狭隘与傲慢,是老人家们及其领导的僧众对自己这位异域来的洋和尚的漠然。达摩只好溜到寺后山上,入到一个天然石洞里面,在蒲团上坐定,开始面壁。达摩终日默默,不吃不喝,一心向内,这一修就是9年。因面壁时间长久,其身影和精魄竟入石中,留下那块著名的“面壁石”。

那个时候,少林僧众对达摩面壁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有的在洞口外面终日喧哗,有的嘲笑这洋和尚的痴傻,有的猜疑这家伙会不会饿死渴死,也有胆儿大的和尚走进洞里面,给他披过衣裳以示国僧的关怀,还有胆儿大的则照旧在外面观花寻柳,偷偷吃肉……。
此岸彼岸,两岸之间本没有鸿沟;里面外面,两面之间其实本是一面。差别在洞口之处,修为是天壤之别!对于当时的少林众僧,洞外的世界很精彩;对于达摩本人,洞里的世界很精彩;对于当时的少林众僧,洞里的世界很无奈,对于达摩本人,洞外的世界很无奈!
达摩也是肉身,面壁9年,他形如槁木,心似死灰。他漂泊得太远,孤独得太久,遭遇得太冷,受嘲得太深,这一切铸就了他只能面对一大块坚硬的石壁,坚忍不拔,苦心志,饿体肤,空其身,忍其性,终得增益其所不能,悟得正道!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里面看外面,才晓得外面的物欲本来就是绳索,外面的权衡本来就是困扰,外面的声色本来就是负累!
眼在外面,睛在里面,心是洞口。
现在面壁,立地成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