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三问汶川大地震

三问汶川大地震



  汶川,这座位于成都西北方向140多公里的小县城,有着“川西锁钥”之称。5月12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本报记者 孙磊 李诚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地震,震级为7.8级,震感波及中国很多地方,重庆、山西、陕西、湖北、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区市都有震感。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一问:为什么是汶川?


  汶川县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蜿蜒的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境内河道长达88公里。这里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而东南部岷江出口处海拔则仅为780米。相对落差大, 地形坡度陡, 沟谷纵横,切割强烈。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


  作为青藏高原研究专家,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世纪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但王二七表示,目前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次发生地震的四川省,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从地质构造上看,属理论上的地震高发地带。同时,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我国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据介绍,松潘地震带属于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直至断裂错动,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


  二问:强震30年后为何再现?


  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间相继发生了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地震有感范围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东至长沙。


  据资料记载,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均为10—20公里,极震区规模小,面积约29平方公里。极震区内破坏严重,砖木结构房屋大都倒塌。震时出现崩塌、滑坡。震后降雨,泥石流淹没村庄,堵塞河道成湖泊,道路毁坏,通讯中断。


  由于松潘、平武二县人烟稀少,森林覆盖面积大,经济以农业或农牧业为主,因此,地震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据统计,死亡41人,重伤156人,轻伤600余人。


  在时隔30多年后,为什么离松潘不到200公里的汶川会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呢?


  据专家介绍,有一种现象叫“地震重复性”,是指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这种条件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三问:成都为何受影响较小?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已连续组织多次会商,对地震趋势进行探讨。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距离震中仅100多公里,但成都的安全应有保障。专家表示,从目前余震发生情况来看,是朝向北向西方向移动的,而成都则位于汶川东南方向上。


  此外,这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偏西的分支上,而成都并不处在这个地震断裂带上。这也是为什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成都受到的破坏程度比预想的要小一些。因此,今后连续发生的余震,也应不会对成都造成太大的破坏。


  据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和地震区,成都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而大成都地区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龙泉、金堂等地方。因为龙泉山脉是地壳挤压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壳运动时都会有轻微的地震。但是因为龙泉山脉属于一个小型山脉,地壳运动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会感觉到稍微摇晃了一下,所以一般也不会被人察觉,也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