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佛教偈颂——中国诗歌的奇葩(二)

[转帖]佛教偈颂——中国诗歌的奇葩(二)

近来西藏密宗渐渐向内地普及,密宗非常重视真言(即咒语)的修持,所谓无咒不成密。又修行中亦极重视仪轨。密法的仪轨,多为偈颂形式。故密宗修法使用的偈颂同时还会夹杂咒语在内,又产生另一种独特的震撼力量。偈颂基本由藏族僧人翻译成汉语,别有韵味,为以汉语作母语者所无。如近年来公开普遍传授,人人可修的《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忏悔灭罪法)和《上师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净土往生法),便具备此种特色。本文不揣冗繁,全文照录如下:




I.《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
(谓依具德金刚萨垛净除罪障成就二利之如意宝珠修法窍诀;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之伏藏法)
皈依:



纳么 从今乃至菩提果,如海诸部坛城主,
上师金刚萨垛前,吾以深解信皈依。(念三遍)



发心:
一切等空诸有情,为得安慰竟乐地,
身口意之诸殷勤,皆当不离菩提道。(念三遍)



观想圣尊法:
啊! 自前如海供云中,白莲月轮座垫上,
部主金刚萨垛尊,明现洁白皎月色。
一面二手持铃杵,圆满报饰跏趺坐,
放射智光遍十方,澄净意中观明然。
呜呼上师金萨尊,请忆往昔所立誓,
吾等痛苦诸有情,哀恳大悲以摄持。
无始以来至今生,身口意造诸罪堕,
如同已服恶毒药,深生追悔发露忏。
今后纵遇命难时,亦绝不造诸恶业,
祈汝悲眼视吾等,柔和之手赐解脱。
我与一切诸有情,失坏誓言皆令净,
一切胜共诸悉地,愿今悉皆得成办。(念一遍)



[如是作祈祷,若具足四对治力(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后随力念诵金刚萨垛心咒“嗡巴札尔萨垛吽(Om Vajra Sattva Hum)”。若诵念四十万遍,则破根本誓言罪(密乘戒)亦能清净也。萨玛雅(Samaya)!最后作回向及诵吉祥偈也。]



回向偈:
吽 此善为主三世善,回向为利无边众,
愿诸一切能速得,金刚萨垛之果位。(念一遍)



吉祥偈:
嗡 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
诸念成熟智慧中,盛德圆满愿吉祥。(念一遍)



作者注:萨垛乃梵文sattva音译,汉语“有情(众生)”之义;悉地乃梵文[siddhi]之音译,汉语成就之意。


II.《上师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
(本法由莲花生大师造并伏藏;列绕朗巴大师取藏;索达吉堪布汉译)



先诵加倍咒
Om sambhara sambhara vimana sara maha jambhapa(?) hum phat svaha(三遍)



顶礼阿弥陀佛!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发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一遍)



正行:
一切法皆空性中,当修周遍慈悲心。
如是空性悲心中,万物皆成极乐刹。
莲月垫上自心舍(hrih),由彼发光成二利。
其变自成出有坏,阿弥陀佛身红色。
一面二臂定印上,持着充满甘露钵。
两足不变跏趺坐,三种法衣美妙身。
圆满一切相随好,圆觉五身胜本性。
现而无有自性者,心间月上红舍(hrih)字。
根本咒文右围绕,由其发光诸善逝。
如同所修迎请入,乍、吽、瓦m、火(ja hum vam hoh)
咒文发光作二利。色现清净无量光,
声响清净心咒音,意聚清净五智慧。



大乐之中念心咒(一遍):
Om Amiddheva ayusiddhi hum hrih(任意遍数)



回向:
愿我迅速以此善,成就无量寿佛尊。
一切众生尽无馀,悉臻彼等之胜位。
(以下修法时不念)



一十一字根本咒,三十万遍得悉地。
佛现摄于无缘中,其后回向发心愿。
消除现世非时亡,来世极乐深捷径。
是故具缘当修持,samaya!


作为诗歌,韵律是其一大特点,尤其是古代诗歌。而佛教偈颂却像现代诗歌一样,早就放弃了对韵律的追求。但是佛教偈颂仍然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几乎所有的偈颂都是可以唱出来的。不单偈颂可唱,连经咒皆可发为梵呗。但它不像基督教的赞美诗那样,使用很复杂的旋律,要经过音乐家的专门创作,信徒如果不经过专门学习也无法唱出。佛教的唱诵调子都很简单,基本上只有一句旋律或两句旋律,然后就是不停地重复。这样任何一个初入寺院或从未习过音乐者,也能临时跟随大众哼唱出来。



佛乐虽然旋律简单,但是仍然有质朴之美。如《普贤行愿品》的旋律就是这样的:
||:5 5 3 5 | 6 6 5. 3 | 3 3 3 35 | 3 2 1 2 0:||
所有 十方 世界 中, 三世 一切 人 师 子。
我以 清净 身语 意, 一切 遍礼 尽无 馀。
……



佛教的法器一般不用丝竹金弦之类,只用鼓钟铙钹等。其法器配置,打击演奏也颇有讲究,能够使人心神安定,油然而生神圣崇高之意。



佛教的偈颂尤其是佛经中的偈颂,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其艺术价值方面,可用李白两句诗来评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去非来(有为)之意,而是去掉、不必(无为)之意。也就是说,佛教偈颂纯粹出自佛门祖师及弟子自然天成心灵之声,无须再经过任何雕琢修饰。正是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纳须弥于芥子,举龙象若蝼蚁。
古今中外任何一位诗人,没有不苦学诗歌技巧,写作中苦下技巧工夫的。即李白号称天才谪仙,亦曾自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史载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可见天才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方得造就者。



惟有佛教偈颂彻底放弃了对技巧的执著,纯以心胜,以境胜,以悟胜,以悲愿胜。其给予心灵的感受力量,可以《楞严经》八字为评:“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究竟如何是谓仙音?《楞严经》本身就有: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十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上文为经偈,下面再引一首技巧较明显的普通偈颂,希进一步体会之,内容是赞美观世音菩萨的:
一枝杨柳手中持,二朵莲花足下生。
三身调御慈悲主,四大部洲常应供。
五浊恶世除热恼,六道轮回度有情。
七珍池内金波起,八功德水洒乾坤。



更准确地说,佛教偈颂并非没有技巧,而是说其技巧乃自然从心灵中流出天成者,非刻意为之。故它不是靠对世间学问知识技巧的掌握学习能够写作得出来的,而是靠修行开发出般若空性的智慧,或浅近云如现代人所谓的潜能,自然而然从心灵中流露出来的。



世间诗词无论如何,不可能不要技巧。中国古代成就最伟大的只有三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屈、李二人或者技巧接近天成,到杜甫以下则完全靠雕琢而有,可谓精工出细活。有些诗则更是对技巧刻意为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明显的雕琢之作。又杜甫有《夔州歌十绝句》,其一诗云: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诗之首句故意全用平声,今人读之则全为阴平。人工斧凿痕迹甚为明显。老杜毕生在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上下工夫甚力,而近体诗比之古体,则其雕琢性、刻意程度达到登峰造极。其对平仄要求严格的程度,非刻意而为不可。又其二三两联无论如何皆必须对仗,这也有明显的刻意性。从这点来说,世间诗歌无论如何也无法具备佛教偈颂独特的感人力量。



若从表面上看来,人类似乎是在进化,由结绳而治发展到使用文字,由书写于羊皮竹简进化到纸张的发明,又单靠人力发展到使用机械。但佛经早就指出现在众生所处的是减劫时代,寿命、身高、福报、善根、智慧……样样都在衰退。仔细观察,佛经所言不虚。如寿命,科学说人的寿命增长了,但科学也承认人的性成熟期越来越提前。而科学同时又告诉我们,生物的身高、寿命与其性成熟期的早晚成正比例。则人的性成熟期提前,实在意味着人类将越变越矮,寿命越来越短!



又如福报,古书常记载有夜明珠之类宝物,今人未见之,就以为古人是在说神话。再如善根,今人较古人为恶,这是稍有历史知识者都知道的事实。智慧更不用说了,古代一位武将都有可能背诵下来《汉书》(如唐朝抵抗安史之乱的功臣张巡),今人谁有这个本事?

TOP

从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上看,佛经讲的减劫特征同样非常明显。鲁迅先生就曾评论说:“我认为中国的好诗,到唐就已全部做完。”我读古诗,宋以后的不读,宋词也读得较少,唐诗读得较多,但继续读下去,觉得唐诗尚未达天成究竟之境界,于是乎向前推溯,读南北朝民歌,读汉乐府,一直读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诗歌越古越纯,越古越美(其他文学样式如此,外国文学同样如此)。如情诗,上古最短的情诗只有一句话四个字:



候人猗兮!



四个字中,两个字是语气词,真正具有实在意义的只有两个字。就这短短的一句四字中,能够体会到很多今人所不具备的情感!今人的情歌肉欲太重,远非上古情歌之单纯质朴可比。



上古诗歌几乎可以说没有技巧。所谓无技巧,就是不刻意使用技巧,都是作者随着感情的流露自然发而为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心越来越浇薄,真情越来越希少,于是诗歌和文学越来越依赖于技巧。形式越来越复杂,字句篇幅越来越长,要求越来越严格。到格律诗,严于平仄对仗;到词牌,则严于句子和字数的长短与多寡。再发展到元曲,则甚至连一个字该用上声还是去声都被限制死了!无他,真情既乏,就只有靠形式来维持了!但有约束,终比放肆无忌为好。到今天所谓的自由诗,连约束都放弃了。这恰印证了老子所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去今二千五百年,与其同时而稍晚者有孔子宣扬礼法。礼法之兴,正是春秋无义战的时代,这就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最好证据。到了今天,则是失礼而后利,而后淫(性),而后乱(再下去就是而后灭)了!格律诗是诗歌“礼”的体现,自由诗则是诗歌失礼的标志。今天自由诗都是些什么主题?无他,金钱、美色、性交、恶见而已!



能够明了佛经所言减劫的真相,真正透彻理解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下及诗歌发展史就轻而易举了。故作者不辞冗烦,就此话题多作一番解释。



众生眼中看到的人类历史是:人口越来越多,机械发明越来越精巧,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信息留存越来越浩繁,就以为人类的发展方向是趋于增长。故对佛经所谓减劫不能理解。其实,有很多证据都可以证明我们是处在减劫时代。哪些证据呢?



首先,众生的精神偶像在庸俗化低劣化。人类永远都是一种具有精神追求的动物。上古时期,人类敬畏崇拜的对象是天地神祗、祖先精灵。慢慢,降为崇拜伟人,再降为崇拜道德高尚的名人,再降为崇拜当权者,再降为崇拜明星。而明星从事的职业,在古代却是与娼妓并列的,称为“优伶”(即歌舞影剧之类)。也就是说现代人所最崇拜的,竟是古人视为最低贱的娼优!



这就是衰减。人类的精神追求在衰落,道德素质在衰减。所谓减,其实主要就是指的这一减。
减劫时期,人类的真诚、善良、纯朴、信仰、理想……等美德在衰减,而邪恶、虚伪、冷漠、邪见……等在增长。科技在增长,污染在增长,欲望在增长。就像江河流向大海。越往前流,海拔高度就越低。虽然它越往下也越宽广,但越往下水也越浑浊,泥沙也越多。减劫其实也是增劫,不过它增长的是卑下和染浊,减少的是高度(象征人类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和清澈(象征人类美好善良的品德)。故若从表面上看,河床宽了,河道长了,流量大了,这是在增长。但这种增长的反面仍然是减少!



既然是减劫,自然就有很多体现减劫特点的征兆和证据。随便列举数例便有:人们口头上常好说的话是“人心不古”、“今不如昔”、“世风日下”。而从未有谁说“人心不新”,“昔不如今”、“世风日上”。又古代帝王,都是自我贬称为“孤”、“寡人”、“不谷”。后世帝王则常常自己为自己加封尊号,如北宋亡国之君徽宗就为自己加封尊号达数十字之多。往后的明朝皇帝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后世人主以最好听、最动人的形容词来让他人赞美,其肉麻无耻程度已至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竟然能不感到丝毫羞愧!



古代帝王常常自我检讨,如汉武帝就曾下罪己诏。而更早之前,历史上所谓的奴隶社会时代,帝王是怎么面对百姓的呢?帝王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后世的统治者又是怎么面对百姓的呢?后人是“朕躬无罪,罪在万方”!



上古帝王,如尧帝,路遇囚犯,问之,乃因天不下雨,百姓生活困苦,不得已偷窃。尧帝遂云:把他放了,把我关起来。因为我没有教化好我的人民,使他们犯了法。我有责任。又三代以前的帝王,天不降雨,为求雨故,将自己绑起来预备火焚,以为民众祷雨。这种行为,今天哪位领导人做得出来?但今人的邪见自有理由作出解释,说这是封建迷信!



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拦阻,认为“以暴易暴,不知其非”。武王虽未被打动,但也将他们看作义人,任凭他们坚持节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时人对其行为亦加以褒扬。今人若不与当权者合节,轻者打倒,重者杀头。古有王侯交布衣,今人当了小小的镇长,儿时伙伴为之摆酒庆贺,喝得高兴时叫了一下小高,就勃然大怒,吼道:“什么小高,是高镇长!”竟绝交拂袖而去!



古代也有暴君,但古代也同时有献出生命刺杀暴君的侠客。后世亦有暴君,但侠客却没有了。上古侠客刺杀国君,国君尚称扬其义。如豫让为智伯报仇,谋刺赵简子,赵简子先是放了他,后来则满足他的心愿,将自己的王袍脱下来,让豫让对着王袍行刺,并让他体面自尽,而非令刽子手行刑。秦始皇残暴不仁,百姓再苦,还可以私下诅咒。后世的暴君出世,百姓连诅咒都不敢,甚至都不会了!因为欺骗已使百姓将暴君认作天神圣贤出世了!



作为传承文明文化的知识分子阶层,其品德及命运的变化则更明显了。古代知识分子可以不与当权者合作,当权者还对其尊重有加。唐代的李白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宋朝的苏轼就要坐乌台诗案了,差点杀头。明朝高启绰号小太白,朱元璋召而不至,竟被腰斩。清朝则是文字狱株连九族。以致知识分子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最后更形成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惨局面。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本来以追求个人品格修养为己任,保持人格独立尊严为社会楷模风范。但一代代逐渐变得为追求个人享乐放纵为目的,并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乃至为虎作伥。而当权者的态度也从尊重其独立到不用者杀而转变。今天的所谓作家学者,很多都是非圣非贤,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正义良心肆意轻慢讥笑。因此也就招来严重恶报!



真儒希少,善人减少,风俗骄慢,这,也是减劫的一大征兆。



再看外国,西方有所谓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的说法。从金到铁,这就是减。青铜时代距今三千年以前,那时就已经天下大乱了。到了铁器出现,人类真正进入黑铁时代,战争不断,几无宁日。



既不懂中国文化,又不懂外国文化的柏杨,曾撰文大叫曰《人心很古》!文中动不动来一句:“人心固然古得很也。”通篇皆无知浅薄凡见。冷静观察,人心确实不古。好好比较一下就能明白!



宗教尤其是佛教,则是人类在减劫时代赖以维持不减甚或增长的一种最重要力量。但在事实上,任何一种宗教(包括佛教)都不可能改变减势,只能尽力减少减劫中的染浊,为人类保持一点清净、理想、信仰而已。否则人类就真的“异于禽兽者几希”了!



这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宗教就像一注清水,注入浑浊的江水中,让江水中的泥沙有所减少。我们看到过江西鄱阳湖,长江万里而下,混浊浑黄,到此处由湖水注入突然就清澈起来。但也就仅仅一段尔!由有佛法的熏陶,青铜、黑铁时代交替之际,以活人殉葬的风气终于在此后被彻底废除。又由有佛法的熏陶,中国历史在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不义之战,在经历了五胡十六国的大动乱之后,终于迎来大唐贞观之治,开天盛世。但由众生共业造成减劫的定势,明朝以后,中国人以朱熹理学为主导思想,否定因果报应,任意作恶,肆无忌惮,终于导致了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中华文明从此一蹶不振,更在二十世纪之初即被全盘抛弃!

TOP

再说诗歌,与减劫相应,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文明越发展,文学首先是诗歌越衰落。若从佛法的观点看,则不是好诗已经写完,乃是人的好心已消完。而唐朝所谓的物质、文化、诗歌顶峰的造成,实在不是所谓的文明进步积累所致,而是当时全国人民信奉佛法,断恶修善所致!


唐朝是中国物质文化诗歌的黄金时代,但很少人还同时联想到,唐朝也是中国佛教最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称。又当时佛教祖师大德高僧辈出,中国佛教十大宗派次第建立。这个时代,出现了文盲祖师禅宗慧能,又出现了只身西行取经求法的玄奘法师。因为佛法的熏陶,所以在减劫时代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增长!就好象江河东流,虽然水趋就下是其必然趋势,但也会由某些因缘产生波峰。而唐朝就是这样一个最高的波峰!



整个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实在讲就是一部人类心灵退化史,吻合佛经教言。诗歌发展的历史道路,也就理所当然在佛经对减劫的预言之中。形式越严格,格律越严谨,则证明着诗歌的越退化。一到自由诗,则证明这种退化已经达到崩溃的程度!唐人全民爱诗,写诗,诗人是社会的偶像;今人则全民爱钱,捞钱,诗人是社会的笑柄。这种退化,使人的心灵变成了沙漠。当人心变成沙漠后,自然界的沙漠化也就日益严重了。这也是可以用佛经的道理来说明的:依正相关。依报随着正报转!所谓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所谓正报,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而主宰我们身体的,却是我们的心念!



诗歌本是人类心灵的绿洲,今天虽然还有诗歌,但今天的诗歌实在不是绿洲,而是荆棘!无他,鼓吹的都是杀盗淫妄,恶见邪说!



佛教不是一种单纯信仰的宗教,而是一种修持实证的宗教。不能领会佛教的这一精神实质,则对佛教偈颂的理解将大打折扣。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佛教历史上,许多没有读过书,没有学过诗歌写作的文盲半文盲,居然怎么突然能够写得出偈颂来?禅宗六祖慧能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而《六祖坛经》有很多优美的偈颂。这些偈颂,纵然诗人有李白那样高的文才,也未必写得出来,因为它是修行境界的流露,不是文字功夫的炫耀。



古代有一位姓黄的打铁匠,一字不识,念佛三年,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前,告妻曰:“我要回家了。”妻道:“汝家就在这里,何得更言回家?”黄打铁道:“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极乐世界。”于是打铁数锤,作偈道:



叮叮当当,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偈毕,放下铁锤立亡而去(见《净土圣贤录》一书)。此种生死自如境界,非佛门弟子不能理解。而其本为一介文盲,竟能于辞世前开口作偈,或为教外之人所难相信,从而被视为神话。然而这正是佛法的神妙之所在,也是佛偈之能震撼灵魂,摄人心魄力量之所在!



佛偈之能作到放下技巧,正在于它的宗教性:境界超越,胸怀阔大,充满了对红尘世界众生的慈悲怜悯同情关怀济度,而又避免了一切人类感情和理智的弱点,避免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本能,对自身所处世间变幻无常、不可捉摸、无法把握的无奈之情,使人类心灵真正能够放下茫然恐惧而无畏直前。由其精神已超越尘世,故其偈颂也摆脱了尘世文字技巧的束缚,一切雕琢字句的修辞功夫,一切美化言辞的文饰工夫都成为多余。以致有些偈颂本来是有韵的,到最后突然一转而失韵,依然不坏其文字音乐之美。这里也可以引证如下。此处引偈前八句为一偈,后四句又为一偈,但习惯与《吉祥偈》联起来咏唱: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安足下,弯弯秋月挂眉头。
(此二句在他处偈颂版本中则为: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普陀洛迦常入定,随缘赴感靡不周。
寻声救苦度群迷,故号名为观自在。



世间众生发为歌诗者,所表达的皆是有我有人(对立),有变有坏(无常),有喜有悲(苦恼),有善有恶(染浊),其情绪或激动或慷慨,或低沉或悲伤;其节律或急或缓,或起或伏。而佛教尤其佛经偈颂,表达出来的是:常、乐、我、净。这正是佛法所孜孜追求的涅槃境界,是世间众生心灵最缺乏最渴求的甘露慈霖。



佛教偈颂带给众生内心的是安详、宁静、清净、平和,而不是情绪的强烈波动,更不会使人激情汹涌澎湃,热血沸腾。它带给众生的是塌实的自信,使众生精神有所信靠和归宿,而非是牢骚满腹或空洞渺茫、无据无凭、自欺欺人的希望。



佛教偈颂,尤其是佛经偈颂,做到了无我无人没有对立,所以,许多偈颂之间,尽管其作者不同,或篇序不同,但依然能够很自然地合成一个完全的整体,不需经过修改加工。反观世俗诗歌,即使同一个作者的不作品都难于混同,更鲜能将两个不同作者的作品合而为一的。令人印象较深者唯有1976年天安门事件中,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将“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和“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胶结成一篇,算是稍微成功一点的范例。再往下找就很难找到了。



佛偈的摄受力是无穷尽的。世间再好的诗歌,没有人能连续念上几百遍几千遍而不感到厌烦的。而佛教偈颂尤其是经偈,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感触领悟。一旦领会到它的精神内涵,纵然是天天连续念,一直念上几万遍几十万遍,也不会使人厌烦。相反能得到世间诗歌所不能给予的愉悦快乐。这种愉悦快乐,教中称为法喜。故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就连李白那样傲骨铮铮之人,也要在崇高的佛教面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我等今人,智慧才情谁能比肩太白?太白能折腰者,尚竟不能为我等所注目乎?



中国文化实乃儒释道三教共同构成。今人但学西方科技文化,轻弃先人遗泽,导致心灵变成沙漠,精神世界普遍异化,苦闷痛苦不减反而更形加重。而少数热爱传统的士人,又仅仅只注意到儒门一家,则其所接受的传统再多,也无法超过三分之一。不将三教融会贯通,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无法了解中国古代仅以道德自律约束即能治国,坐致天下太平之所由来。



就诗歌而言,唐诗宋词及前之《诗经》、《楚辞》、《乐府》,只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即是佛教的偈颂。可惜这三分之一被人遗忘久甚矣!



或云佛偈乃宗教而非文学,此说大谬。文学本来就是表达众生各种精神感情追求的。不能说男女恋爱的感情可以发为文学,宗教精神就必须从文学中抹杀。如此,则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及其创作,都该从人类文学艺术遗产中清除出去了!



佛经的翻译,虽然后来少用四言偈颂体,但四言句式则成为佛经行文的主要风格。故佛经虽为散文,而有韵文之美。鲁迅评太史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则佛经亦同样可称作诗家之绝唱,无韵之风、骚。



当然,佛经翻译由时代跨度绵长,译者各人修为差异,亦有参差优劣之别。不过,有几部常用佛经文辞之美,同样不下原创。诸君有意,可阅《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今人夏莲居大士闭关三载会集之本;或阅《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印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此乃初唐宰相房玄龄参与润笔之译经,故文辞优美,为历代译经之冠。经文内容严谨若科学实验说明书,文章结构则具有广厦华屋般对称之美。古来读书人或不信佛,而鲜有不读此经者,以其行文美奂绝伦之故也。



最短又流通最为广泛者,应属《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其文仅二百六十来字,最为人所熟知的当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经虽短,而包含的义理之深刻无穷,世间最伟大的科学家穷尽毕生心血和精力也无法破译,更无法企及!



最后,以佛教经偈《大悲愿》作结,共享同好。此处所引,乃两篇独立偈颂合成之者。



稽首皈依大悲主,愿力宏深相好身。
千臂庄严普护持,千眼光明遍观照。
真实语中宣密语,无为心内起悲心。
速令满足诸希求,永使灭除诸罪障。
龙天众圣同慈护,百千三昧顿熏修。
受持身是光明幢,受持身是神通幢。
洗涤尘劳愿济海,超胜菩提方便门。
我今称颂誓皈依,所愿从心悉圆满。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善哉。



2006年6月23日于湖北武汉


-------------------------------------------------------------------


附推荐阅读佛经偈颂:
1.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单行本)
2.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第四十卷,《八十华严》最后一卷,亦有单行本)
3. 《往生论》(天亲菩萨造)
4. 《佛所行赞》(马鸣菩萨造)

TOP

当清风拂过,可曾想,那已过去.似水年华,何留纵容.喧闹浮华,虚实表面,掩饰了什么?真实的自我.当静静的,我们可曾留意,该老的以逝去.悔与不悔,可曾念过,于足不容--忘记!

TOP

尘缘如梦,纵风情万种,繁华落尽,只有桂花香飘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