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推荐] 佛教偈颂——中国诗歌的奇葩(一)

[推荐] 佛教偈颂——中国诗歌的奇葩(一)


凡习中国诗史者皆知,中国诗歌的源头出自《诗经》、《楚辞》。而后经汉乐府的流变,至有唐一代格律诗歌繁荣达到顶点,两宋时期则为词之鼎盛时日。唐诗宋词,遂成为中国诗歌的两大高峰。逮至末世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传统文化凋残式微,诗词格律渐成阳春白雪,喜之好之者日少,懂之精之者更希。但毕竟具有五千年传承之文明古国,尚有少数孽子,仰止先人遗泽,苦苦支撑大厦不倾。故圣学有继,文不绝代。诗论词谈尚有古董市场可随人光顾,差可快心焉。



余不敏,少年时即雅好诗词,尝拟学之习之,欲继古圣先贤绝学,以为后世张目。只恨才贫八斗,学乏五车,识浅见劣,纵有所言,亦不出人牙慧,难翻新意。虽然,搜淘陈籍,别有所获,难免可观。敝帚视珍,与同友把玩,冀各乐其乐,各获其获云尔。



忆昔髫年,以唐诗宋词为学人之最高圭臬,及稍年长,又沉迷于《楚辞》、《诗经》,意中国诗歌源头,已为我所尽,所有诗词技巧体裁已为我所穷。常生天下之大,竟无书可读之慨叹。不久人到中年,与时共进二十一世纪新元。余困于业力,大病几死,无奈暂入空门求生,古佛青灯,残经数卷,日夕相伴,倏然六载,不觉迁讹。忽惊而悟,竟于《关雎》、《离骚》之外别见洞天,掩卷叹曰:古圣有文若此,而竟不为吾等所知,实乃大憾。今既得展,且不论元曲以后,皆糠秕尔,即唐诗宋词,无非味同细麸。而《楚辞》诡奇,亦仅比巫山云雾。至若珠穆朗玛,梦也未见。



此天下雄峰为何?曰佛教偈颂也。其顶峰之顶,当属佛经偈颂。
回头再看文学史上大家高手,原来皆无不读佛经者。李白一生好道,晚年打坐参禅,赋文赞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俨然虔诚佛子;王维摩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乃习禅有获作用于艺术之境界。史载,摩佶居士丧妻后即不复娶,日以参禅为务。临终前预知时至,安然坐化。李商隐因妻事,成牛李党争牺牲品,后居住佛寺,死以僧礼葬之。东坡居士苏轼曾自以为参禅开悟,遂作偈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既成,颇沾沾有喜。送佛印禅师印证,禅师批云:放屁放屁!东坡大怒,立即买舟过江找禅师论理。禅师笑云: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大惭,知口头禅当不得力也。而后转易净土之行,日背阿弥陀佛像一帧,曰此吾西方公据也。轼既以阿弥陀佛为依,佛经自读不少,其创作灵境,得力于佛者甚多,乃有目共睹之事。其为人也,一生坎坷跌宕,而能长保乐观心态,亦得力于佛教学养。此亦为人所共知者。不然,以轼之才情牢骚挫折逆境,恐早亡于疾病、自杀、疯狂,若西方文学家之流类也。



或有读白居易《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者,未必知此老尚有《念佛偈》云:



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今人或学佛而不学诗词,或学诗词而不知佛。两各缺一,甚为遗憾。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佛法终极目的在脱出世间轮回,但无传统文化基础,学佛未必能够得益。且佛法亦重文辞精美,否则,数千年中华文学,美文汗牛充栋,佛经何能独标一帜,吸引诸多文才横溢之大家哉?故今人若能在此处学习古人,两者再行结合,相得益彰,方尽古来真传,得中华文明精髓,可助真正透彻了解中国文化也。



作者无意劝诗人学佛,但劝诗人从文学角度,为增长自己学养,开拓自己眼界,提高自己写作能力水平技巧故,请读佛经偈颂以雄之。定能大有斩获,不废吾人一片苦心,则于愿足矣。



或读文学史,绝无片言涉及佛经偈颂。奈何,今人偏见所致。诚如上言,古之大家,鲜有不读佛经者。既读而好,硬欲谓对其创作无丝毫影响进而影响文学一史,吾不之信也。



此文不谈思想影响,盖此题甚巨,非不才小子所能担荷。对诗人墨客之文学影响上已略谈,现在则谈佛经偈颂(包括经外偈颂)本身的特色,连带谈及艺术价值和成就。



首先,佛经偈颂影响中国文学之大,而竟不在文学史中述及,实乃佛经出自西域,非本土所创,历来传诵者,皆翻译之作,故其文虽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骨髓血肉,但在《中国文学史》中至多淡淡带过。而历代帝王,则对此无不重视,代有编辑《大藏经》之举,流传后世,卷帙浩繁,凡夫穷毕生之力难卒一读。今人编《中华大藏经》更达数万卷之多,语涉汉藏梵满,可见佛法之包罗万象,广博深邃。



佛经分类,各家不同,从说法主大而分之曰经律论三藏,经为佛说,他人所说为佛认可印证者,亦得称经。故佛涅槃后,应不复有经。凡经起首必云“如是我闻”,以资证信。结尾则一般为“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亦有例外)。论为祖师所撰,解释经者。中国唯一的一部称为经的著作《六祖坛经》,在《大藏经》分类中归入论部,因非释迦牟尼佛亲说故。律则为佛制定之戒条,俾佛弟子得而遵从之者。



从体裁形式上分,昔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即已分为十二部。此十二部者,即十二类也。若详绍介,势所不能,又不与本文主题合。但知偈颂为十二部之一即可。



十二部体裁分类,并非彼此独立,常常在同一部经中并存。所谓偈颂,偈出梵文,乃伽他[Gāthā]之另译或省译,偈字古音近于[gat]。颂乃汉语意会,此词乃华梵合译创造而成。或单称偈,亦可单称颂,随其性质不同,以及后来演变,形式内容皆加丰富,或称重颂,或云赞、偈赞,与诗合流者称为诗偈,与词类似则可称为词偈,合乐歌唱者则可称唱赞。又从偈一字引构出许多相关词:偈语、偈子、法偈(说法时的偈)、偈文、赞子……偈之一译,竟融入汉语,使许多人不知其本出梵音也。至于伽他一译,后人几乎不用。



所谓偈颂,实即佛教的诗歌。按佛经分类,则有孤起颂,即只以偈语讲法,而未夹散文。又有称为重颂者,乃为佛说法毕,为照顾后来迟到未听到前面说法者再说一遍,又起提醒归纳便于记忆作用,而将已说过的内容再用诗歌的形式重复一遍,故汉语意译为重颂。但在佛经中,鲜有独立的偈颂体裁,《佛所行赞》(又名《佛本行经》,马鸣菩萨造)为其名作。此作实为一首赞美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叙事长诗。



一般佛经,有韵文处必定与散文间错。这一独特的行文方式,首先催生了唐变文这一文学体裁,接着流变为小说,并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影响甚大,名著《西游记》则将这一散韵交错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至。本文不引,读者自可参阅吴承恩氏著作焉。



出自佛经的偈颂,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最突出者,就是它不押韵。这与印度梵文的语言特点有关。而历代祖师在翻译佛经时,为了不以文害意,也就继承了这一特点,虽然使用的是重视韵律平仄的汉语,但也没有在韵律平仄上刻意下功夫。如号称一偈能破地狱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觉林菩萨偈》就是如此翻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我等喜欢卖弄文才者或会译为:



若人欲知了,三世诸佛道。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然此种翻译,为古来译经家所力戒。佛法重义理之准确严明,其偈颂之美,纯以质胜。《西游记》终篇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



此乃现今流传最为广泛的佛教回向偈之一,但在佛教徒口中已变为: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TOP

不但汉语,西藏作为密宗佛法的兴盛之地,从古以来佛经偈颂已经影响到其语言习惯。西藏语言虽然有声调,但西藏的诗歌偈颂皆不协韵。藏人亦不深研平仄音律,故其并无汉语式的格律之学。



亦引一首藏译佛经偈颂如下(用英文字母注近似音),出《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Ji-nhi-sü-dag-chiog-cü-jig-den-na
Dü-süm-śeg-pa-mi-yi-se-ge-gün
Dag-gi-ma-lü-de-deg-tham-cä-lo
Lü-dang-ngag-yi-dang-wä-chiag-gyi-o



其次,佛经偈颂虽为翻译之作,但语言具备了很强烈的汉语特点,并随着汉语诗歌的发展由四言渐至五言七言乃至九言。上引二偈为五言,今再引四言偈颂片段,出《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墨聚。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下略)



至唐,此经重译,则改偈颂为七言。今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便以唐译为基础: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随着汉语诗律的成熟定型,同时七言诗体亦成主流,后译佛经偈颂基本皆为七言。著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便是如此。再引如下(汉译同藏文义):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馀。



佛经偈颂数量之多,之广,无法统计。作为佛教的偈颂,随着佛弟子的宗教生活在世间开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体裁,并成为祖师大德接引弟子的一种有力方式。故在后来祖师大德创作的诗歌体裁亦称偈颂,则其不再局限于佛经。又很多佛教的修持法门,都有偈颂在内,修法时必须依照仪轨念诵这些偈颂,这是偈颂在后来的发展。



经过发展的偈颂与原始佛经中的偈颂有很大不同,汉语的原创偈颂除内容还保留其宗教性外,形式上逐渐多已与格律诗歌靠拢,有韵律甚至有格律平仄。如《六祖坛经》中的偈颂: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虽不讲平仄,但已经押韵了。整个《六祖坛经》的偈颂皆为有韵体。近代三大高僧之一的弘一法师(李叔同)辞世偈亦有韵脚。偈二首,皆为四言: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以求,咫尺千里。



这是很具汉语特色的。在使用汉语创作的偈颂中,由于语言特点的影响,除少量外,其余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有的甚至还夹有律诗的对仗。今人译古佛经偈颂,亦有押韵者。如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从英文回译《普门品》增补偈(古译经家缺失此段):



“无尽意菩萨,闻佛所说,心中欢悦,而说偈曰:
彼如是慈悲,一时当成佛。
为世除忧患,我心实悦服。
诸王彼为尊,功德负于旷。
历劫勤修行,正道最无尚。
辅以弥陀佛,侍立其左右。
慧力能总持,禅定称无漏。
至尊阿弥陀,西方有净土。
弥陀护众生,是彼常居处。
彼国无女人,惟有诸佛子。
神通幻化生,皆生净莲池。
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
光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
彼为宇宙师,我辈应依止。”



在西藏,为适合藏语特色而将偈颂翻译固定为九个音节(九字)。今汉地佛子自藏文译偈颂时亦有照搬此格式者,如《皈依偈》(见后文《上师阿弥陀佛极乐修法捷径》)。



佛偈不但不重平仄押韵,亦不避字句之重复。如佛经有赞佛偈云: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格律诗词一般对重复就比较注意。而佛偈不光同字可以重复,乃至同意都可以重复。这在世间诗词中简直是不可想象。这里引用一段《普贤行愿品》结尾,此是寺院晚课唱诵所用赞偈,与《华严经》同品偈颂前面一小段开头相同。



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皆悉尽回向。
所有众生身口意,见惑弹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悉皆消灭尽无馀。
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在这短短的十六句偈颂中,“回向”一词前后重复三次。而表示“全部”、“都”之意义的字眼就前后重复了十二处:“皆、悉、尽、所有、诸、一切、悉、皆、尽、皆、尽、尽。”在“我今皆悉尽回向”一句中,皆悉尽三字同意重复,这在世间文学中是不曾有过的。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造成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佛偈如诗如咒,如梦如醒,如真如幻,如响如应,给人以超越凡俗的不凡感受。

TOP

虽说佛偈不忌重复,但佛偈并非就不讲语言的优美。实际上,佛偈由于少了格律的约束,其表现形式更自由奔放,表现手法更灵活多样,许多在汉语格律诗词中不能使用的表现手法,在佛偈中都可以如意运用。如现代诗歌学中常见的反复、排比,佛偈并如现代诗歌般,可以加入感叹词。兹举例如下。



反复例,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峯,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呪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或遇恶罗剎,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遶,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排比例,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普门品》偈以“念彼观音力”全句为反复,《行愿品》偈以力字结句为排比,各各共达十二句,又《行愿品》下继续使用排比句,以海字为结句连续八句与上十二句合二十句。由此自然生出一种排山倒海,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摄受力量,这种表现手法,是汉语诗歌无论如何也无法具备的。



中国传统诗歌理论讲到诗歌的三种常用手法曰赋、比、兴。赋是直述其事。这在佛偈中应用广泛,至于比喻,佛经是使用比喻的高手,今人耳熟能详的许多寓言故事皆出自佛经的比喻。如盲人摸象。又如刻舟求剑,此故事虽出自先秦诸子,实则原型出自佛经的“画波作记”。佛偈则更不在话下。佛经偈之比喻奇特而又饶有意趣,令人回味深长。如文殊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以少水之鱼比喻生命日逐一日的减少,以如救头顶燃烧来比喻修道应当勤奋努力,这都是世俗之人无法想象出来的。这里也可以看出佛偈并非是单纯宗教教义的宣传,其文学性实足可观。



兴的手法运用,由于末学读经甚少,对诗歌的研究也不透彻,仓促之间尚找不出合适的例子来。但相信高出世间法的佛法,不会没有这方面的典范和事例。本文也希望能借此话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佛偈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举凡起床、穿衣、吃饭、饮水、睡觉、大小便利,乃至佛教徒辞别人世,火化、下葬,皆可以偈祝愿、祈祷、劝勉。如表达祝愿之义的《吉祥偈》: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



为培养慈悲心,佛教徒最好能够在早上起床之前先念护虫蚁偈,然后再持护虫蚁咒七遍: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嗡,地利日利莎诃。



著名的道济禅师(即民间广泛传说的济公)《辞世偈》云: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火化后大众收拾舍利供养,起骨时亦有长老为作偈云(此例中间不但加有感叹词,尚有呼语):



天台散圣无人识,卧柳眠花咨飘逸。
如今脱却臭皮囊,无位真人赤骨律。
济书记!记得,记得:
平生不露锋芒,末后尾巴露出。
咦!者个雪骨起风云,一笑出门横玉笛。



偈颂形式随着汉语格律诗词的发展而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上所引《济公起骨偈》可见。后来则还有类似于词体的词偈,多用于专门的唱赞。如《佛宝赞》:



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
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
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
龙华会上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还有一种词偈,字数句型基本上固定。若词牌然。但格律要求并不严密,韵律也宽泛。如《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此赞基本上为六句,句型为四、四;七;五;四;五。但第一句有时也可能出现五字六字。
另一首《香赞》,为常用唱赞。实则将九言断为四五双句体者。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
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
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祖师说法时亦常以偈颂提起听众注意。或在说法前,或在说法后。如近代民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某镇台上堂请法时,即先说偈语云(出《印光法师文钞集后编》):



诗咏干城与爪牙,威镇四夷卫中华。
更有一般奇特处,赤心拥护法王家。
说法毕,复卓杖云:
将军主帅常惺惺,不动干戈定太平。
补衮调羹辅圣主,为霖作楫济苍生。



读此偈颂想象祖师风采,令人不胜神往。可惜如今大法零夷,众生福薄,再想此听金刚棒喝亦难得了!

TOP

TOP

谢谢朵儿

尘缘如梦,纵风情万种,繁华落尽,只有桂花香飘过。

TOP

朵儿姐姐辛苦了.

TOP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TOP

感谢朵儿姐姐推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