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原创 )同窗情——三十八年后同学相聚纪事

(原创 )同窗情——三十八年后同学相聚纪事


老照片




聚会照片,位置不变。缺空是没有找到同学的原来位置。


同 窗 情


——三十八年后同学相聚纪事



一 过去


石景山铁小,是北京铁路局为丰沙线沿线铁路职工子弟而成立的寄宿式的学校。丰沙线是贯通北京、包头和前苏联的一条主要干线,沿途基本上都是深山区。在那里生活的铁路职工生活条件很艰苦,住的也很分散,孩子们没有地方上学,也只有石景山铁小可以就读。当时的铁路子弟坐火车是免票的,每天只有一趟客车往返。那时我们已经开始双休日了,每当周日上学的时候,每停一站就会上来几个不等的孩子,到学校时,已经挤满了一车厢了。周六放学时,上来的是一车厢,每到一站下几个,快到终点时已经没有孩子们了。每当有我们乘车的时候,车上就像装满了一车的麻雀,叽叽喳喳,充满了欢乐。


在学校里,住宿是上下铺。冬天有大火炉取暖,怕中煤气,学校还专门雇了一位老太太给看火。那时北方的天气很冷,水库的冰有一米多厚,在上面可以走卡车。开学和放学时我们都会背着自己打的铺盖卷上学和放学,铺盖卷和我们的体积差不多,上不去车,列车员就帮着搬,时间长了,列车员都和我们熟识了,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温暖,真的很感谢他们。


吃饭是每个月交伙食费八元钱。六四年以前,由于国家的经济困难,吃糠咽菜,是很苦的。六四年以后,经济开始好转,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每周可以吃几次鱼啊肉的了,粮食按北京市场供应,细粮也多。每到吃饭时,大家有秩序的洗手、排队、落座,鸦雀无声。每人面前一份饭菜,先坐的也不可以先吃,等老师一声令下,个个生龙活虎,碗碗风卷残云。大家对那时的伙食还是很满意的。


课余时间,我们都是在一起推铁环、碰拐、跳绳、弹球、踢键,老师也带我们去永定河游泳,我们很多的同学都是那个时候学会游泳的。有时候逮一些蛐蛐逗着玩,偶尔也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当时我们编排的节目还在首钢表演过呢。到了晚上,熄灯了,可是同学们的兴奋还没有停息,久久不愿睡去。学校有纪律,熄灯后不许说话,可是还是有人悄悄的讲故事。有时候还讲一些鬼怪的故事,越害怕越愿意听。


就这样年复一年,我们在火车往返的咣当声中慢慢长大,在共同学习、生活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想起那时朗朗的读书声,想起操场、宿舍的嬉戏打闹声、歌声以及进餐时的咀嚼声,永远是那样的亲切和让人难忘。



二 寻找


六六年小学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分别的时候年龄尚小,想不到以后的事情,那时又没有电话,没有留下可联系的方法。没有想到的是,再次相见会等得那么久、那么苦,一等就是三十八年啊!只有那张小学毕业时的老照片作为历史的见证,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去寻找那失散的同窗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的情怀始终吞噬着我们的心,而且越来越强烈。见到的山,见到的水,都会勾起对过去的回忆,都会和丰沙线的山水相比。每个人都在寻觅着对方的踪迹,而对方的踪迹却又始终没有,都在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我有一个同学叫彭介常,对人热情,办事执着,喜欢收藏,喜欢篆刻。二00四年六月的一天,鬼使神差的他要到丰沙线寻找过去的回忆。从幽洲车站上来几个人和他坐在了一起,沉闷的车厢使他们聊起了家常。这几个人竟然和我的另一名同学李风荣的父母过去是邻居。这几个人理解思念同学的感情,被深深的打动,尽管有事,还是愉快的给带了路,找到了李风荣父母的家。而李风荣在二十多年前就到了保定工作了。李风荣的父母给了联系电话。找到了李风荣就找到了我,因为我在十年前经过多方的努力才找到李风荣的。我接到彭介常的电话后,难以形容当时的感动,不敢相信是真的。七月份,我就到北京和他相见,从此我们拉开了寻找其他老同学的序幕。


寻找失散了三十八年的老同学又是三十多位,这个过程无异于一个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一些财力。首先找到了一两个在北京比较好找的同学做帮手,扩大寻找的范围。然后到丰沙线沿线的车站查问,大部分是人去房空。找不到本人就找亲属,最后发展到通过公安局的熟人去查户籍档案。我还将照片发到了网上。就这样,我们找到一个就马上联系一个,一个连一个,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最后共联系到了同学二十六名、老师两名。这些同学在哪里的都有,有在东北、河南、河北的,还有出国的。


在寻找同学的过程中,彭介常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家里的电话费也由过去的几十元增加到了三百多元。可是,每找到一个人,我们都会欣喜若狂,互相问候,一个长途电话有时候就打一个多小时,那是平时舍不得的。说不完的同窗情,道不尽的离别苦。


真诚感动了上苍,汗水换来了喜悦,大家都希望找到更多的同学,都期待着早日相聚。



三 相聚


夜难眠,盼相聚,别前情景今犹记;


今日盼,昨日盼,梦牵魂绕同窗见。


同学们有了对方的信息后,相盼相见的心情与日俱增。可是,这是一次久别了三十八年的同窗相聚啊,不能只是吃喝一顿了事。所以,在彭介常同学的组织下,集思广益,做了大量的聚前准备工作,落实了聚会的时间、地点、资料、资金等问题。时间:十月五日;地点:重返丰沙线,聚会沙城镇;资料:石景山铁小介绍、留言册、纪念封以及敬献老师的纪念品。资金:AA制。对聚会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预测和防范。可谓组织严密,万无一失。


十月五日六点半,我们几个组织者,早早的来到北京南站。为了方便集合,还特意做了一面绿色的旗子,上面有“返童联谊会”五个大字。这面旗子,在喧嚣的火车站迎风飘扬,尤为显眼,有很多的旅客驻足观看。在北京居住和提前到京的同学,齐聚旗子下,辨认着那似曾相识的面孔。


上车后,寻梦返童的行程开始了。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八年的过去。沿途丰台和三家店车站还要上来部分同学。每次到站,大家紧张而又兴奋地敲打着车窗,呼唤着名字。每当认出来一个人,大家就欢呼一阵子。我们占了最后车厢的最后几排座位,行程中,大家互相询问着分手后的情况,个个激动无比。在沿途,每到一站,都会趴到车窗前,互相指点着曾经住过的或者一起玩过的地方。


丰沙线的山还是那样美,还是过去那种深秋的黄中有绿绿中泛黄的颜色。水还是那样清,清澈见底,以至于沿途不断有背着渔具下车钓鱼的人。我们感叹着,风景的优美和环境的清新,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已经不多见了。


别人都以为坐车是辛苦的枯燥的,而我们确是兴奋的有趣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沙城站,那里早有同学在那里等待了。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们一夜没有合眼。先是互相的辨认,后是热烈的的拥抱,很多的同学是泪流满面,连一些旅客也不由的感叹连连。


下午一点半,在长时间的掌声中,返童联谊会正式开始了。会场上方悬挂着“石景山铁路职工子弟小学66届返童联谊会”的红色会标。会议桌上摆有瓜子、苹果、葡萄等果品。两位老师端坐在冲门的正上方,学生们像众星捧月般的依次坐在了老师的两旁。显得会场秩序而温馨。


首先是热烈欢迎两位老师光临联谊会,向老师赠送纪念品。纪念品是一幅对联,上联是:书田菽粟皆嘉味;下联是:心地芝兰有异香。这幅对联不是买的,是彭介常找人写的字,后又装裱的,真正体现了学生们对老师的一番深情。老师在热烈的掌声中,给我们讲了话。郑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依然是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他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会参加小学同学的联谊会,他没有想到这次活动会组织的如此的好,更没有想到学生们是这样的尊崇老师。他殷切地希望同学们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并祝合家团圆身体健康!


我们的班长叫于志英,他和彭介常结为了班里唯一的一对同学夫妻。为了提高神秘感和热烈的气氛,在路上几个知情人没有提及此事。我是主持人,当我朗诵了一首“同稚、同窗、同事又同床;共戏、共读、共敬共衷肠”的对联后,我宣布为这对同学夫妇祝福!欢呼声、掌声将联谊会推向了高潮。于志英在掌声中发了言。回顾了石景山铁小的历史;畅想了同学间的情意;讴歌了老师对我们的无限关怀。


彭介常介绍了返童联谊会组织的过程。很多的同学发言中说,我们都有相见的想法,只是三十八年后同学相聚是不可能的,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啊。大家对彭介常等同学为本次联谊会活动作出的贡献和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每个同学介绍了分别后,这三十八年中所走过的历程。这一代人,是不幸的一代。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赶上了一九六0年的大饥饿。小学毕业后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没有学什么知识。初中毕业后,又得响应号召接受再教育,到山区到农村去,我们的同学大部分去了东北建设兵团或者内蒙古农村。喂过马、养过猪、种过地,什么样的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当地的老百姓早就“猫冬”了,可是我们的这些同学还得干活,不能休息。那时候他们还不到二十岁呀。说到痛处,大家真想痛哭一场。但是,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都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将这份痛深埋在了心底。


返童联谊会结束后,大家开始互相留言,每人都认真的填写,带去了互相的最真挚的祝福和希望。由于人多,有的写到深夜。


晚饭开始了。大家坐好后,等待老师的一声令下,就像回到了从前。不同的是:小时候吃饭是风卷残云,现在是蜻蜓点水;小时候吃饭不能说话,现在是笑声、话声、歌声响彻餐厅。连服务员的情绪也被感染了,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


晚饭后是卡拉OK和舞会,还有乒乓球和保龄球等活动。可是,大家对此的兴趣并不大,开始后不久,人们就三三两两的回到住宿的地方,大家感兴趣的还是交流。三十八年啊,已经积淀了太多的话语。不知哪个屋里传来了《今夜无眠》的歌声。是啊,三十八年的话语,哪是一个夜晚就可以说完的。


第二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迎着灿烂的阳光,我们踏上了相聚的归程。仍然像多少年以前一样,到站下去几个,大家依依不舍。


话别离/ 别离情依依/ 你我挥手又离去;天亦老/ 情未了/ 相聚别离两依依。




四 延续


这次返童联谊会是三十八年后,在相聚别离两依依的情景中结束的,是在大家的欢歌笑语中和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的。这次联谊会,圆了我们大家两个梦:一个是圆了我们的敬师梦。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记得,老师对我们的关爱就像父母一样。我们的班主任郑老师,走遍了丰沙线的每个车站,家访了我们同学的每个家庭。分别的时候年龄尚小,都不知道和老师道声别给个祝愿,三十八年来一直是我们忐忑不安的心病。另一个是圆了同学们相聚的梦。小时候,我们吃住行都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产生了深厚的同窗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思念同窗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们终于如愿以偿。


这真是:一十几岁同住行/ 三十八年各西东/ 五十有余方相聚/ 七嘴八舌同窗情。


愿同学们的心中永远铭记,铭记我们曾经走过的纯真年代,铭记这次激动人心的聚会。将友情珍藏在心灵深处。


相聚已经过去,明天还会继续。在我们相聚的同时,我们还挂念着那八名没有找到的同学,有的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因为成份问题被赶会了老家 ,有的是在北京联系不上。他们在那里?他们过的好吗?他们是:王淑卿 李传玲 张妙香 赵文彩 薛平坤 杨锡江 毛明 黄克勤。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寻找,我们将同窗情一直延续。




TOP

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延续同窗情,还可以写很多很多.

走进雅茗居的门,握住新朋友的手,凑到耳边说一口,如果是位MM,相约今晚泡茶一起走.

TOP

看看哪位是楼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

同学间的情谊最纯真,时隔三十八年的聚会,真的很难得.

希望楼主早日找到那八名还未联系上的同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TOP

说不完的同窗情,道不尽的离别苦。

三十八年啊,已经积淀了太多情谊! !

TOP

同学情,温暖、有趣的回忆。

荞麦大哥,不知道哪位是你?

TOP

童年的欢乐还在记忆中沉淀,可惜想找到那些同学,有心无力.羡慕楼主
追寻雨迹云踪.

TOP

一十几岁同住行/ 三十八年各西东/ 五十有余方相聚/ 七嘴八舌同窗情。

TOP

有意义的事情哦。。


不过,我38年后保管不敢见旧人了。。。那模样。。。哎

TOP

三十八年同窗情真的很难得!
吃叶子  喝叶子  抽叶子  
http://www.368tea.com/article.php?uid=27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