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转帖]京剧进课堂:艺术教育普及化新尝试

[转帖]京剧进课堂:艺术教育普及化新尝试

●经常坐在各种艺术考试的考官席上,面对那些呆板滞涩的朗诵、荒腔走板的演唱、生硬笨拙的舞姿,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这将使孩子们对艺术的认识走进一个更大的误区。


  ●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一方面,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为了考级、为了升学加分而让孩子学习艺术。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同样,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只有当艺术教育承载了人文内涵,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把素质教育理解得比较狭隘,认为就是给孩子们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内容,带着他们跳个舞、唱首歌、画幅画就是素质教育了。当然,它们属于素质教育,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美育。目前一个极为有害的现象是把艺术当成升学的敲门砖——每年春天高校相继举行的艺术考试,似乎成为某些家长送孩子进大学门的捷径。于是,孩子小小年纪便被剥夺了自由发展和自由玩耍的权利,钢琴、练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课。各种艺术门类也需要有天赋有训练的高端人才,如郎朗、李云迪、陈丹青、杨丽萍。但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些孩子从来没有表现过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却在即将进入高考的时候,突然发现“艺术考试”可能是根救命的稻草,放眼看去,各色各样的考前辅导班、突击培训班、包拿统考证班风起云涌,据说生意也真的好得很。和这些孩子聊天,发现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对“还珠格格”、超女、快男。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坐在各种艺术考试的考官席上,面对那些呆板滞涩的朗诵、荒腔走板的演唱、生硬笨拙的舞姿,心里实在不是滋味,看着这些根本无法招进来的考生,感慨他们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让我更黯然的是:这种无效经历会给他们人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将使他们对艺术的认识走进一个更大的误区。



  最近,教育部在部分省市试点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会不会也导致今后每年都有一大批孩子去考戏曲院校?这点我倒不很担心,京剧,包括评、梆、豫、越、黄梅等在内,高端人才的培养是难以速成突击出来的,必须从小进行十几年如一日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目标。京剧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艺术,不仅融合音乐、舞蹈、表演诸种艺术为一炉,需要学习者有相当的艺术天赋,更需要表演者有对历史与人物富于深度的思考、研究及把握。京剧所以被视为国剧,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也实在是因为它的博大精深,虽然浅尝辄止不可能学好这门艺术,但也可视其所下功夫多寡而有各自不同的收获——有的是唱腔的收获,喜欢了可以时时自娱自乐地哼上几段;有的是身段的,有兴趣了可以做几遍用来健身;有的是叙事的,记住了可为茶余饭后的闲谈添上一些佐料;有的是历史的,经过考证或许能为自己的研究提供论点以及论据——上世纪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年轻时到北京求学,课余就跑到戏园子里看戏,看来看去,他一没成为票友,二没去当剧作家,他却从各剧目的演出中,看出了戏曲是百姓对历史的认识,甚至由此提出历史学者的记录,就像戏曲中人物的变化,有一个“层累堆砌”的规律云云。所以,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艺术是人类另一种独特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能帮助人类发现并获得一个美的世界,从而升华人类的精神,这是组成人类的每一个人,都应具备且应拥有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平台,去发展他们审美思维的能力,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完成某种艺术技巧的机械、单调训练,败坏他们的兴致,驱赶他们就此远离艺术。



  我们现在存有“异化”倾向的艺术教育,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比照,应该说是不正常的、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在人类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分工,最后一次的结果是分出一部人,专门从事艺术创造以娱乐另外的一部分人。现在的中国,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全民小康已指日可待,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艺术教育也该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正像让京剧进课堂那样,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充分放开艺术教育,鼓励开办更多的艺术专业,凡是有志于学习艺术的,就吸纳他们进到开放式的艺术院校中来,宽进严出,在艺术教育中倡导自由的艺术创作风气,鼓励自由的艺术竞争,才能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而如何给他们正确有效的指导,则是艺术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一个民族,学艺术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活力;一个国家,自愿从事艺术事业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于创造精神。据说在俄罗斯,每个家庭都有普希金的诗集。在欧美,歌剧十分普及。诗集与歌剧,都是他们的“国艺”。同样,京剧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歌剧,它既是大雅的,也是大俗的。京剧进校园,应当会引发一连串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的积极反应。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3日第2版

TOP

不同的声音——《京剧可以欣赏,不必教唱》

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为了表示对上级指示、现实需要或社会潮流的重视,就下令将某些内容纳入学校课程,编入教材。比如政府要依法治国,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就要开法制课;政府重视国防,学校就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社会上出现“国学热”,名人提倡读经,学校就念四书五经;流行歌曲、港台明星倾城倾国,武侠小说大行其道,周杰伦唱的歌就被列为“爱国主义教材”,金庸小说取代文学经典。可不是吗?现在,京剧将作为“国粹”编入音乐教材,中小学生要学唱“革命样板戏”了。

  主管部门的用意当然是好的,让学生多学一些有什么不好?再说,不列入课程,不编入教材,或者不考试,不记成绩,不排名次,教师、学生、家长都不一定重视,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一旦列入,校长、教师就毫无选择余地,更无法反对或抵制。再说你敢说哪一项不重要,学生不该学?所以,往往一方面在说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简课程,实际负担却越来越重,课程越精简越多。

  不过,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要求也不是越高越好。时至今日,全国还有不少地方连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也没有达到,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有的上不了学,有的上了学却没有合格的教师或校舍。是给发达地区配京剧教师重要,还是给贫困地区配音乐教师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提过高的要求,加入更多的教学内容,无疑需要纳税人付更多的钱,客观上会扩大义务教育上的贫富差距。

  其次,义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打好基础,是智力体力正常的学生经过学习都能达得到的,而不是必须具有一定天赋或特长才能掌握的标准。例如音乐,只能是具有一定乐理常识,能识谱唱歌,有一定欣赏能力,不能要求学生都有演奏或表演的本领。即使是生长在北方的中小学生,即使学习很努力,上音乐课很认真,也未必能学会唱京剧。已经编入教材的古今中外的名作并不少,但基本上只能要求学生欣赏,而不是要他们模仿或实践,因为这是脱离实际可能的。教材中有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能要求学生吟诗、填词、唱曲、写文言文吗?

  还应该明白,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特长,只能因势利导,不能勉为其难,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像京剧,可以选几段让学生欣赏,教师进行讲解,有基础或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课余学习提高,也便于学校、家长、社会,包括专业演员,给予帮助辅导,更容易收到实效,发现人才,也免得其他学生和教师陪着受累。如果通过欣赏,有百分之十的学生从此爱听爱看京剧,有百分之一的学生学会唱京剧,有千分之一的学生今后以京剧为专业,京剧这种传统文化就能得到延续,岂不胜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硬着头皮将京剧当歌曲唱?(葛剑雄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TOP

喜欢京剧,很是大气!但,对于国土辽阔、方言众多的中国来说,是否先普及地方戏曲呢?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效果或许更好吧?毕竟,要小孩子学习听不动的国粹,是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他们能接受本地方的戏曲已经很不错了。

谢谢丫头转帖

TOP

若还是灌输式的学习京剧,可就苦了百分之九十的学生

TOP

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TOP

以下是引用秋水无痕在2008-3-12 20:03:21的发言:
若还是灌输式的学习京剧,可就苦了百分之九十的学生


兴趣培养很重要。现在国粹传承面临危机,但急功近利容易适得其反。

TOP

喜欢戏曲,各个剧种滴~~~~~

每一次茶与水的邂逅都是冥冥中的注定

TOP

闽剧又如何

TOP

以下是引用清水散人在2008-3-13 23:46:12的发言:

闽剧又如何



没听过

TOP

如何提高人们对京剧的兴趣是一大关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