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历史悠久的茶乡——福安

历史悠久的茶乡——福安

在祖国东南沿海的中心,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山青水秀,人文荟萃,一年四季茶飘香。她,就是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的福安市。
据史料记载,福安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晋隋两朝时期,唐代“比屋皆饮”之风,在福安亦有蛛丝马迹可稽,从福安市溪潭镇溪北村后山唐墓中出土的青釉茶托杯,足资说明。
历五代至南宋孝宗时,福州知州、右丞相、晋江梁克家( 1128—1187)所著的《淳熙三山志》中就提到“(茶)今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亦能采造”。福安建县前,属于长溪县版图,其地理位置,恰是靠近建宁。至宋淳祜建县,福安已成为宋代产茶的 242个县份之一。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黑瓷兔毫盏残片的发现,说明福安于宋代也曾风行过“斗茶”这一习俗。宋知州周牧的《资圣寺》诗:“烹茶汲水盈瓯雪,一味清霜齿颊涵”,志书载寺在廿一都,即今之溪潭镇,也说明当时福安之茶,已是清香可口,齿颊涵芳了。
历元至明,福安曾隶属于福宁州,州治设霞浦,下辖福安、宁德两县,故州号福宁。“(茶)福宁州有出”,这是明成化进士、翰林院编修、江西提学佥事、莆田黄潜(仲昭,1435— 1505)所编的《八闽通志》中简略的记载。崇祯11年(1638)版的《福安县志》,已将茶列入土产货类。福安城内北真庆观后,有井,叫观后井,“明崇祯年(1628—1644)凿,泉香味甘,为诸井冠,邑人烹茶,多汲于此。”至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四川郫县知县、邑人陈馨咏《马屿香泉》诗有:“不逢桑苎翁,《茶经》遗玉液”句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解元、邑人陈从潮同题诗中也有: “直须携茗具,到此诵《茶经》”之句;乾隆四十八年(1783)版的《福安县志》则载“茶,山园皆有”。可见茶在福安种植、饮用,已经相当普遍,茶墨结下不解之缘,由来已久。
自“五口通商”、“番舶弛禁”后,福安茶开始对外贸易。坦洋万兴隆茶庄首制“坦洋工夫”红茶成功,翌年各庄竞相仿效,制造日盛,输出月增,“昔年闽茶运粤,粤之十三行,逐春收贮,次第出洋……”(见清侯官郭柏苍撰《闽产录异》)远销西欧及东南亚各国,与福鼎白琳、政和并称三大工夫茶,驰名中外。咸丰元年(1851)举人、邑人郭尚宾写的《桂香山记》就述说着坦洋产茶美且多,已被外邦誉为“小武夷”了。清廷为了横征暴敛,除原在白石海口设有海关、厘金局外,更于同治五年( 1866),又置茶税局于坦洋,由省委员督办。据光绪七年(1881)统计,当时邻近各县之茶皆云集坦洋,茶庄有30来家,茶叶出口量达7万余箱(4.2万担),价值大洋178万元。
围绕着茶事这个主题,清宣统二年(1910),福安茶商就组织了“福安茶业研究会”。民国元年(1912),四川茶务讲习所试验场和吉林省农业试验场曾函索、函购福安茶种、茶树,以供试种。廿三年(1934),福安职中创设了茶业科一班,专门培养从事茶叶生产、制造、运销等方面之人才,并附设有农场、茶场、制造工场和研究室等以供实习。是年,全县的茶号尚存67家,为茶叶的繁荣和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当时政府只知榨取,不知保护,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茶栈、洋商从中高利盘剥以及国际市场剧烈的竞争排挤和战争等等诸多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从民国四年(1915)至廿三年(1934)的20年中,茶市犹如波浪,时起时落。红茶由从前的10万箱降554万余箱,绿茶由5万件降554万件。生产每况愈下,终于—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即拨巨款无偿资助茶区垦复。1952年,重建了省茶业科学研究所。1979年,福安大白茶单产(干)超千斤,创全省高产纪录。1984年,全国茶叶良种会议审定通过福安大白茶为国家级良种。随后,全国茶叶生产现场会、全国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现场会和全国茶叶汽化炉节能机械现场会在福安召开,并被国家列为茶叶生产商品基地和社会系列服务化示范市,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名优茶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省农业厅授予的“全省第一期茶园改造先进单位”称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的“绿茶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综
合标准化示范市”称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达标单位”和“先进单位”称号等,使福安这块绿色沃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人早有“春报极品味独珍”之句来形容品啜“明前茶”的感受。为了多产适销对路的高档茶,福安茶农提早上山芽采嫩摘,制出锋苗挺匀整、白毫披露、色泽翠绿的“明前茶”。同时,无公害茶园比重不断扩大,有机茶显露头角。自1996年以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并于1999年成立“福安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引进先进茶叶检测仪器,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全市茶叶的监督抽样检测,有效地控制了农残超标茶叶的生产流通销售。全市目前建立了无公害茶园10万多亩,2000年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贰等奖》,2001年又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福安市农垦茶叶有限公司“富春”牌花茶和北门茶厂“莲岳”牌花茶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带动发展了绿色食品基地1.5万亩,成为我省茶叶出口基地,产品打人了欧盟市场。2003年,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茶洋茶场340亩生产基地荣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其“水保园”牌茶叶成为国家颁证有机食品。
茶业作为福安农业的支柱产业,也面临着由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向现代茶业的转变。建国以来,茶区经过省茶科所等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的科研协作,茶树良种的选育不断推陈出新,至今全市已引进和培育的有国家级茶树良种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7号、10号,福鼎大白茶,黄奇,梅占及丹桂、茗科1号、九龙袍、台茶等60多个优良品种,无性系茶树良种栽培面积达15.297J’亩,占茶园总面积的94.3%,基本实现了茶树无性系良种化,形成了系统的种源群落,促进了茶叶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化。福安市茶业局等部门近年大抓“良种工程”和“丰产优质栽培”建立育苗基地,大力推广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发动群众自选、自繁、自育、自用和供应其他省市茶区用苗,群众性年均育苗8500万株以上,除了满足本市茶区发展新茶园外,还向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本省其它茶区供应良种茶苗近亿株,推动了福安大白茶、福云晶系等良种茶苗在全国各地茶区大量推广种植,为茶树良种的繁育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4年国家实行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茶叶市场全面放开后,搞活了生产流通,涌现出一批能人和知名企业。福安现有茶叶加工经营企业395家,其中国有企业21家,集体企业20家,股份、合伙、个体企业354家。有“富春”、“坦洋”、“莲岳”、“东湖”、“隽永”等37个注册商标,有“上海大不同茶城”、“北京东郊茶城”、“济南茶城”、“富春茶行”、“荣记茶楼”等400多家茶城、茶庄、茶行分布我国各大中城市,有2万多人的营销队伍走南闯北营销茶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福安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迎来中外宾客,增进各国友谊,推动了文化经济交流。1996、1999年又成功举办了全省名优绿茶评比会和全省首届花茶鉴评会,并组织生产厂家参加了第一、二、三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北京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济南首届国际茶博览会等国内外各类大型茶叶评比,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获得国家级金银奖26个、省部级金银奖97个。在2003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太姥山杯”茶王大奖赛上,福安的茶叶成绩骄人,荣获了包括1王5金4银和2个工艺奖及1个优秀组织奖在内的13个奖项。2001年9月,福安迎来了“市茶业协会”成立大会的召开,来自茶叶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培训、茶艺、信息、质检等各条战线的专业人士和经营业主100多人齐聚一堂,共商福安茶业发展大计。2003年,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化茶叶出口体制改革,“福安市中闽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组建成立,对外开展茶叶和农副土畜产品进出口业务,给人世茶叶扩大出口带来了勃勃生机,为茶区10多万茶农敞开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
闽东一枝春,草木有本心。茶业已成为福安农业的主导支柱产业,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地方经济繁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又是茶叶的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茶叶这一传统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相信,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茶区人民定会群策群力,勇立潮头,以开发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为契机,走创品牌、拓市场之路,大力弘扬茶文化,融人国际大市场竞争,福安茶叶之路将越走越宽广,焕发出新的活力!

TOP

闽东一枝春,草木有本心

一酒一诗一才子,一颦一笑一佳人。 一歌一舞一浊世,一眸一叹一情缘。 一悲一喜一世人,一虚一幻一生情。 一风一雨一滴泪,一朝一夕一红尘。

TOP

历史悠久的茶乡——福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