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晨雾已散去,但天空又飘起了细雨。顺晓溪南岸的古茶道前行,踏着先人烙下的车辙印,经过东面那个荷花池时,突然觉得,此情此景在梦中是出现过的,而且一模一样。抵达村口的古樟边,只见晓和亭中,有一位老婆婆在热情地招徕路人,品尝她制作的点心。不觉心里一热,莫非是传说中的“方婆遗风”?尽管奉的不是茶,但情义却如茶。
晓溪水口的布局颇奇特,其实自古以来,这种蕴涵堪舆之术的格局,便已通行于古徽州属下婺源的许多乡村,这和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和溪流出口的拦河堰、古亭、方塘以及香樟树,共同构筑并维系着当地的风水,以求百代的顺昌与吉祥。
东南方的山坡上,是一片茶园。据说晓起以及江西许多地方,茶树品种普遍为婺源的“上梅洲”。这些灌木型的茶树,与附近娇黄的油菜花为邻,灵芽初展后,在花香袭人的时节采摘,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叶会有一种特别的清韵。又发现几株高逾两米的茶树,想来这是本地的“野茶”了,这可是最能代表晓起“风土味”的茶叶呵。
雨又下大了,赶紧出来茶园,从横跨晓溪的木排上涉水而过,躲进“茶作坊”东南角临河的亭中避雨。这是一座造型简约的木亭,工作人员介绍说,还是昨天才上的瓦呢。有幸成为在此品茗的第一拨游客,这不能不归结于茶赐予的缘分。
问茶上晓起,和文华先生的夫人程光茜女史不期而遇,茶叙间,听程女史娓娓道来,才明白上晓起“茶文化村”由来之不易,并感慨于文华伉俪对茶事业的不懈追求。
下午,在水口古樟旁的茶亭中,邂逅了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的文华先生,当笔者郑重地接过陈先生的著作《农业考古》,凝视扉页上那两行墨迹未干的题签:“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才顿悟勤勉的文华伉俪何以如茶般平和,上晓起的一草一木、淳朴的村民也何以如茶般平和。
2007年3月,海上
原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007第5期(2007年10月30日出版,《农业考古》总第93期,《中国茶文化》第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