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洞庭碧螺春茶

洞庭碧螺春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雄踞太湖群岛之冠的洞庭东西山,亦因盛产名茶碧螺春而蜚声国内外。因其茶色、香、味、名具佳而早在一九一九年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得过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记者招待会上扬名,因而从五十年代起就畅销西欧、东南亚和香港等十四个国家与地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碧螺春茶更是身价百倍,其雅其价均名列全国绿茶之首。 
     洞庭碧螺春茶顾名思义,因其茶叶绿似碧,蜷曲似螺,又值春天采制而得其雅名。但碧螺春源于何时是个迷。相传古时候有只仙鹤飞临东山,一声鸣叫,落下几颗青褐色的种子,其种核得了湖岛灵气,长成了一望无际的茶树。又传古时东山莫厘峰上有妖精作怪,樵夫有上无归。后一渔家姑娘上山采药,发现山顶悬崖上有一株野树苗,熏得人头晕目眩,她无意中用带鱼腥味的手一捂脸,竟治了能致人死地的异香。渔姑把野树苗连根拔起,栽种到了山下的一座破庙里,因她的名字叫碧螺,茶也因人而得名。还有一种传说,从前东山有户姓毕的茶农,苏州城里有家罗姓茶商,后两家珠联璧合,城乡联营,茶叶生意一条龙,一时毕罗亲传为美谈,由此他们经营的茶叶演化成碧螺春了。真是传说纷纭,使人扑朔迷离。但这些美好、动人的传说,只是代表了古时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有多少科学依据?

     翻开史书,亦有关于碧螺春的点滴记载。据东山名士金友理清乾隆年间著的《太湖备考》载:东山碧螺峰石壁,有野树数枝,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异常,名吓杀人香。也许这位老先生三白年前著书时也无法弄清其茶源于何时,只能粗粗记上一笔,更让后人费神思索。我曾循踪在东山石桥村后的山顶上寻到那堵巨石,崖高约三米,上刻着碧螺峰三个笔力雄健的大字,右下端是一大方小字,因岁月风化,已难辨字迹。不知其茶何时得名为碧螺峰?又留下了迷中之谜。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公元1675年清康熙在江南一带巡游,到了太湖,巡抚宋荦进“吓杀人香”。康熙以其名不佳,并根据茶的特点,才起芳名碧螺春。皇帝身旁文人雅士一大群,给洞庭山茶起个雅名也无可非议,但碧螺春茶复杂而独特的炒制工艺为何人创始?总不会是那些道貌岸然,之乎者也的先生吧。

      拂去历史的封尘,在浩瀚的史书中寻找,我们还不难发现许多古代名士在洞庭山饮茶后留下的诗篇。明代大画家唐寅在《翠峰游》诗中曰:自与湖山有宿缘,倾囊刚可买吴船。纶巾布服怀茶饼,卧煮东山悟道泉。我想当时东山要是有了碧螺春茶,这位风流才子总不会舍近求远,从苏城怀带茶饼,来尝悟道泉吧。而明代另一位大文人文征明在《翠峰寺》一诗中也留有:遗迹见说降龙井,裹名来尝悟道泉。曾领明吴门画派之首的沈石田亦在《悟道泉》诗中曰:纱帽笼头烟绕鬓,煎茶有法是卢传。要是当时碧螺春已问世,我想这些大文豪的笔墨总不至于那样吝啬吧。直至公元1748年,乾隆年间的书法家梁同书游览东山后,才有了《碧螺春》诗:此茶自知昔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娥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纤褂不惜春雨干,满盏真诚乳花馥。可谓道出了碧螺春的高雅与珍贵。同历史上的史料记载和野史传闻均较为吻合。

综观其历史,脉络渐为清晰。碧螺春茶原为洞庭山上的野茶,到了清初被人工栽培利用,并创造发明了独特的制茶工艺,后其技艺代代相传,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精益求精。名贵高雅的碧螺春茶是洞庭山茶农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苏州洞庭山茶叶网(http://www.xishantea.com)

TOP

很受益!!!!!!!
茶具套装http://www.chajuchadao.com/taozhua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