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茶文化散文系列之一〗千言一味碧螺春。

〖茶文化散文系列之一〗千言一味碧螺春。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唐〗杜荀鹤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花间集》里的江南是这样的。我到的时候,书话里面的江南是这样讲的却缺少这样的雅致。通常美好的去处都是不曾到过的,而在苏州,从迈下火车,迎面丝丝并不恼人细雨的湿润开始,便没有了失望的顾虑。   


 


    苏州的确是美的,至少在以往的历史中出现过她耀眼的一些过往。作为地道的北方人、生在积雪的城市却常常被误认作江南人,确实让我对小桥流水柔风细雨的水墨江南多了些许好奇与向往,走在青石板的路上,想象或许就要在下有个路口有一个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兴奋,执着也有期待。又或者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我们都并未体会到为躲避战乱而来到苏州的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体会了这些你也许体会到了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或许等待的意义本身就有很多不同。姑苏的早晨异常安静,当地人一天的开始多在九点以后,如果说这是当地生活的从容,那么,在甪直摇着木轮纺线织衣的阿妈阿婆则是另外一种安详了。这里的小桥与流水满足了我对水巷的期待,阳光和煦秋风习习。   


 


    旧瓦、石路、古墙的青灰与岸树、流水的绿被灯笼的红和船篷的蓝所点缀。水岸的茶座很多,也有咖啡馆,店面是新的,在这样古朴入画的景致里,它们像外国的游客,虽然不协调,也算风景的一种吧。茶馆的老板很好客地介绍阿婆茶,不过似乎并不是当地特有的,招揽生意罢了。摇船的都是阿妈,穿相似的布衣,与船篷的蓝一样扎眼,有时会唱歌,歌词并不听得明白。更远处传来的评弹,反倒更应和小船的节奏,一样的飘摇。水波划过,人也沉静在恍惚里。   


 


    若不是对茶楼内的一个小摆设的兴致和主人淡然的一句“进来看看吧”,这份错过会是遗憾。门口的一条木船里装了许多并不诱人的书,而老邮筒很是真实,油漆斑驳,不由得令人想到它曾经装载的寄出与收到的期盼和等待,这是可以包容太多故事的道具。小楼有两层,接下来乡村灶屋、古井、吊桶、嵌在墙壁里的缸甏、石桌石凳、大车轮子、喂牲口的木槽、做礼拜的长椅、扬谷的风车让镜头后的眼睛有些不暇。当小桌小椅的小学课堂里手摇铃和脚踏钢琴被弄出声响时,很感动,即便仅仅是布置,也能把人带入温暖画面的想像。   


 


    正当午后,阳光从木窗投射,书桌的暖壶、茶杯,如果可以,诚愿在这书屋里慢慢读下去,作为漫长岁月的一切满足,很多回忆。灭檀,因不喜檀气沈浓掩过水仙花气,而爱房中沉香古艳,只好折衷。蓄满壶新汲泉水,备茶,等待远方的评弹传来,于是站在窗前,等。   那天选的是《轻舒广袖》。筝和琵琶为主声--世俗的乐器,好在雍容自得,是唐代的那种世俗。正合闲聊,无涉经济、无关乾坤的,只絮絮说些前途将来,微喜小悲,旧年故人的情事。像极一枚苏州麻饼,枣泥馅,芝麻屑瑟瑟掉下来香风细细,人间琐碎缠绵的烟火香。间或笛箫编钟,略略衣带上沾了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很多东西我们会错意了,却因着这份错误,竟叫原先无奇之物活色生香起来,比如”哧煞人香“,那么漂亮一个词,直觉得那种香气影响了一个朝代,自是以后,每值采茶者,不分男女长幼,莫不沐浴更衣,贮不用筐,悉置怀间。佳词丽语好姻缘,竟然出自一份错认。也应当算是“美丽的错误”了。杭州本地人会说龙井里有品种曰女儿茶,是采茶姑娘置茶于怀而成的。这其实是洞庭碧螺春的传说,好象总会有这样一些版本,连清逸如茶者都带一些艳郁之气,相仿处惟让人叹息,不若处,打个比方,就象茶与水这样亦贞亦淫之物,在同一则壶内相溶相解,翡翠激荡,成就一种新的色调香气情味。这样的聚首谈话,一年中也只仅可数次:从前次的别离便会开始期盼,而时日渐至会有近乡情怯的不情之情。一场爱恋似的,多了,怕不心力交瘁,也得大耗元神。如醴酪的是小人之交,可我们忍不住时,管他小人君子,只顾想日日相见把臂言欢,还好都有一份自觉:醴酪或苏州麻饼,好东西,甜是甜,可吃多了甜腻,不若茗茶一壶。女儿红, 埋酒须十八年;女儿茶, 成茶自一春;最好,半酒半茶。自然,不远不近。   


 


    ”绿罗轻软,缜密银纱绾。细细斟,春风淡。胜梅花无数,香老长洲苑。问小红,几时分付梁鸿案?想茂陵病晚,渴甚谁添盏?石湖瘦,松陵远。自垂虹桥去,月冷箫声断。相思苦,才教春心愁如卷。 “[《千秋岁--碧螺春》2006.5.26日于深圳]   


 


    苏州是清新小巧的,就如同碧螺春,明代时,苏州产茶名为“虎丘”。明许次纾《茶疏》记载:“……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王世贞有诗云:“虎丘晚出谷雨后,百草斗品皆为轻。”徐谓赞云:“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可见那时苏州的好茶不是碧螺春而是“虎丘”。只是到清以后此茶不见,随出洞庭“吓煞人香”,清康熙帝恶其名俗,赐名“碧螺春”,于是坊间撰碧螺姑娘传说,那是清代以后的事情了。关于茶叶牵强附会的传说偶尔听听打趣也罢,千万不可信以为真。   


 


    据清王应奎撰《柳南续笔》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当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以供饮用。一次,因其叶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惊呼“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以此茶进呈,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遂改名“碧螺春”。“碧螺春”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的感觉。人们称赞此茶:“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一般来说我们喝碧螺春的时候,将它轻轻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誉。茶叶上带着细细的水珠,约2分钟,几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只有几根茶叶在水上飘着,多数下落,慢慢在水底绽开,颜色浅碧新嫩,香气清雅。而龙井下投五分钟后才开始下落,叶片慢慢被浸润,颜色黄绿,能长时间保持香气。碧螺春的二水三水入口微涩,甘甜之味反归得很慢,但在齿颊间,余香较远。龙井的二水三水入口醇厚温和,没有直接的苦涩活甘甜的刺激,味道适中,但满口余香,感觉近于完满,特点不突出。   


 


    如同一个人的出生环境一样,碧螺春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江南的中心地带。尽管一般的说法长江以南都叫江南,但实际上很多地方难免有“高攀”的嫌疑。在我的知识考古中,江南是南朝文化的产物,不仅是在这个时代的江南才进入到政治家们玻璃体异常浑浊的眼球,更重要的还在于,如同西方哲人说人类文明产生于轴心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精神觉醒一样,也正是在充满血腥和灾难的六朝时期前后,那种具有诗意栖居和人文内涵的江南意象才真正地成为一个务实民族倾心向往的对象。   


 


    在人文阐释学的语境中,江南的中心就特别应该是设定在南京和苏州一带。尽管历史上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变迁不定,使江南概念的内涵总是要受到这样那样的冲击与涂改,但从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江南曲”来看,它无疑就在由扬子江和太湖所环围的那片青山绿水间。如果把依托长江的南京看作是江南的政治中心,那么它的人文中心和生活世界无疑就散落在环太湖沿岸。在太湖的东南是美丽的吴县,在吴县的西南就是碧螺春的故乡洞庭山。洞庭山一名包山,又分作东西两山,如果说东山是刚刚泊岸的巨舟,那么西山则如在风浪中行驶的航船。古人笔记中碧螺春的最初产地碧螺峰,就是洞庭东山的第一峰。好像是“南方嘉木”的共同特征,碧螺春很容易使人想到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尽管茶树不像橘树那样“深固难徙”或“过淮为枳”,但在种植时也是需要特殊条件和环境的,一如美丽、干净和高尚的江南,容不得平庸、肮脏和卑俗一样,明人《茶解》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在这样优越的精神条件和人文环境中,当然可以生长出三闾大夫所期冀的“木兰”和“宿莽”。三是它的形式与色泽。先说形式。在古人笔记《随见录》中,就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的记载,可见它在形制上古来如此。据说,上等的碧螺春只能在春分至谷雨之间采摘,而且一般只摘取刚刚生出的一叶一芽,其中作为极品的“雀舌”在尺寸上更是讲究,它的芽长要在1.6厘米至2厘米之间,它的叶子在形状上也一定要如同雀舌。一般说来,一斤高级碧螺春大约需要采摘7万颗左右的芽头,在历史上也有一斤碧螺春芽头9万颗的纪录。碧螺春在工艺制作上则更加繁复,一般是早上5点到9点采,9点到下午3点拣剔,下午3点到晚上炒制。如同古人讲的“今日事,今日毕”一样,炒隔夜茶是制茶工艺中的大忌。想一想这些数字化工艺就难免叫人心惊胆战,像这样一种“玄之又玄”的精工制作,大约也只能是以细腻著称的江南文化的特产。再说它的颜色,碧螺春的颜色好看极了,特别是和花茶一类的相比。碧螺春的颜色是包含在它的名字之中的,“碧”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大用了,但它无论在声音上还是在外观上都是一个最文人化的概念。一种像碧玉一样的叶芽,在清澈的白水中舒展开来,就像一个艺术家在纸上泼出的一幅水墨丹青一样。如果一说到颜色就会想到的是女子,那么碧螺春最容易使人想到小家碧玉的美。它不是金碧辉煌的大家闺秀,但却更加朴素、本色、真实,一切都可以直观到。    


 


    古人交通不便,因此各地都有名茶,唯依赖文人的吹捧,文人写文字是最会夸张的。其实各地的名茶都会自己夸香,只是碧螺春先用了个俗语“吓煞人香”,结果就好像名人说脏话,成为逸闻美事。   


 


    口味的浓淡,可以说所有的明前绿茶都比明后的淡。当然这也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时间分水岭,差别很微妙。又可以说所有的明前绿茶都比明后的清,这个清指的是口味干爽纯净。   


 


    至于香,有的香很浓,但是很俗很粗,有的香很淡,即便很淡,由于其高洁,反而吓煞人。因此说“吓煞人”,初喝茶的和老喝茶的对茶香的标准会不一样,虽然都是说香。前人评价“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松萝龙井次之,香而艳也”。由此知道国人审美一向是把清淡排前面的。因此清微淡远不光是茶的审美标准,也成了传统文化中几乎适用各个领域的标准审美取向,其实就是所谓东方人的含蓄。武夷茶现已指岩茶了,北苑就如同哥窑,知道在哪里,就是找不到。但尝过武夷的老君眉,真是很不错。虎丘茶就不可知了。由此现在高档文化绿茶就分为以清淡自居的碧螺春和以香艳自夸的龙井。虽然人们嘴上冠冕堂皇的说清淡好,清淡高,其实心里都是有着一颗艳心的。扪心自问,谁不想两者兼得?   


 


    “清而且纯”,形容碧螺春真是恰当!冲茶在于一种感觉,不必太看重手法、温度和用量。对于一个初喜喝茶的朋友来说,干茶可以少放些,碧螺春是比较嫩的茶叶,水温低些就好,比如70度,也就是手摸杯子微微觉得烫就可以了。   


 


    或许,如此精工细制的茶叶只有江南的苏州的才可以出产,别的地方再也无法和它媲美。苏州的精巧和细致不仅仅体现在碧螺春的制作上,比如吴侬软语引出的苏州昆曲和评弹,比如苏州人欣赏女性,和欣赏女性相关体系的,美的一种当时来说时尚,或者用现在的语言时尚的话,也就形成了当时的时尚,那么在那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之下,你可以从那些诗词歌赋里面,找到一些依据,当时女性应该做什么样的服装,用什么样的姿态,最重要的是懂得琴棋书画,就是说她有美女所拥有的修养,不单是外表,很早,明朝就讲心里美了,就从内心到外表的一个整体的美,不单单是五官,所以它是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系,她这种美有一种文化感。   


 


    苏州的绣娘她能够把像头发一样粗细的,这样的丝线能够劈丝劈成10根,48根,60根...它和湘绣相比,它和广州的潮绣相比,它和包括四川的蜀绣相比,它的精细性,是那三大刺绣不能和它比的。苏州人是精细的,是可以做细的, 猫眼,用24种色线来绣;核舟,微雕,苏绣,包括苏裱古代苏州人的那种非常沉静,非常细致的那个生活,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小一件事情,都不敷衍,非常细致的这样一种感觉。且在明代以后,苏州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那么在当时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还能维持这样的状态,就是非常细致的这种心态,非常不浮躁的这样的一种心态。   


 


    苏州出官家,绍兴出诗人。但是苏州人像碧螺春一样都很清淡,淡成什么样子?人为什么在苏州这个地方,要把淡而无味,当成一个最高的境界,它有哲学思想它要心里头,像苏州这个地方,茶叶是最淡的,然后手艺是最精巧的,然后刺绣是最细腻的,然后呢,古琴,苏州这边的古琴的流派,也是讲究一种特别高原清幽的,它和别的地方的琴派,还不太一样,所有这些东西合到一起,其实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什么呢,你凡是从事这样一种,带有精神意味活动的时候,你一定把自己的心灵,搞得非常的干净和透明,搞得干净和透明,什么渣子都没有的情况之下,你才能体会一切一切的味道,全在淡中。   


 


    一个落日的下午,江南最为明媚的春色,以一嫩三鲜著称的碧螺春,熬成这般黛栗的颜色,彼让人生出英雄迟暮,美人白发的感叹,岁月的无情莫过于此,绝艳的无凭亦莫过于此。   明清时期,苏州文坛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名人俊士,而且,感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茶事活动和茶事创作乐此不疲,均以茶为题材,创作了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章、诗词及名画。    


 


    明代沈周对品茗饮茶情有独钟,曾创作有《火龙烹茶》、《会茗图》等以品茶为内容的作品。另外还撰有《会茶篇》、《书茶别论后》的茶书。文征明对茶事、茶书、饮茶之道探究不息。撰有《龙茶录考》一文,是古代研究宋人蔡襄《茶录》最有价值的考证文章,他撰写的诗中茶诗和叙及茶事的诗篇,现存至少有150多首。    


 


    唐寅以茶为题创作的作品有《事茗图》等。该画有自题诗款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仇英创作的《煮茶论画图轴》,画中远山若隐若现,近水岸边树阴下,有两位坐着正展卷观画,侃侃而谈。一旁有两童子,一个在河边汲水,一个在煽火煮茶。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炉旁放置的木炭以及童子不停地摇动手中蒲扇煽火的情景。   


 


    很多往事都和我无关了。在于看到苏州园林,注定了我只能坐在文字的交椅上,神游。除非爱人肯牵我的手,容忍我的附庸风雅,陪我走走,停停,跑跑,坐在园林的一角,看花树石影水,不痛惜时光流逝,偶尔听我说一两句话。只是此时我看到的风景,又与园林无关了。 是夜,坐在枕河的茶楼中,饮着颇是考究的白瓷粉彩茶具里的碧螺春,听着煞是悠远的吴门琴音,望着夜色下泛着鳞光的小河,本该是惬意的。音乐又太撩人,让人徒生回忆的思绪,想起东汉时,蔡邕远迹吴会授琴十二年,发吴派琴学之端,流传焦尾琴。初唐时,大琴家赵耶利的名言"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明清时期吴派先后出虞山、广陵诸派。至近代,吴浸阳(纯白、观月)、吴建(兰荪)和吴兆基(湘泉)相继在吴地倡导虞山古琴流派,发扬吴派传统琴风。吴兆基得父吴兰荪、师吴纯白两位大师的琴学真传,并融会贯通,集吴派古琴之大成。琴风中正平和、宁静古朴、清逸洒脱,有识之士誉之为"吴门琴韵",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这些史上的流传成了现在的烦乱,至于夜色下的临街小河,那些新安置的五彩灯火实在是大煞风景的东西。本想领略范文正公“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去”的心境,此时知道是奢求了。   


 


    闭上眼,近处楼上的女子弹唱还未结束,珠圆玉润的嗓音是那样的曼妙不已。手上的青花手绘盖碗里面的碧螺春,是否在怅然的意境里面泡出一个江南的春天!


                        [2006.5.28于深圳]

[用心泡一杯能让品味者开心的茶。]

TOP

绿罗轻软,
缜密银纱绾。
细细斟,春风淡。
胜梅花无数,香老长洲苑。
问小红,几时分付梁鸿案?

想茂陵病晚,
渴甚谁添盏?
石湖瘦,松陵远。
自垂虹桥去,月冷箫声断。
相思苦,才教春心愁如卷。

卿衣君的诗词文章,总让云萱读后感慨万千又钦慕不已.

那细腻多情的文思,犹如一杯清香淡雅又回味不绝的明前绿茶,是那么脱俗!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苏州人像碧螺春一样都很清淡,淡成什么样子?人为什么在苏州这个地方,要把淡而无味,当成一个最高的境界,它有哲学思想它要心里头,像苏州这个地方,茶叶是最淡的,然后手艺是最精巧的,然后刺绣是最细腻的,然后呢,古琴,苏州这边的古琴的流派,也是讲究一种特别高原清幽的,它和别的地方的琴派,还不太一样,所有这些东西合到一起,其实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什么呢,你凡是从事这样一种,带有精神意味活动的时候,你一定把自己的心灵,搞得非常的干净和透明,搞得干净和透明,什么渣子都没有的情况之下,你才能体会一切一切的味道,全在淡中."


真水无香,上善若水,-------要对人对茶有极高的悟性才能写出这般文字来.


-------这好文章活脱脱就是一泡极品的碧螺春,"你一定把自己的心灵,搞得非常的干净和透明,才能体会一切一切的味道,全在淡中。"

云萱    QQ号:   951252069
云萱    微信号:   951252069

TOP

文字真美!

TOP

哇,又来一位才子!

能把茶文写得这么优美,难得!先顶起来再看.

TOP

半夜逛到雅茗居,本想找云萱兄蹭茶喝,没想到竞品到这么好的一道绿茶!

顶一把

TOP

这古董

TOP

谢谢楼主,真是受益匪浅。

打发一晚虚无的光阴

TOP

拜读了

赞叹 !

TOP

〖茶文化散文系列之一〗千言一味碧螺春。

向往苏州的茶,更向往那里的园林建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