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叶论坛
 

“对我来说,独一无二的是紫砂”访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

“对我来说,独一无二的是紫砂”访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

    

     “凡是到我家来的朋友,我都建议他们喝茶。”


昨天,在江苏文博泰斗、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的家中,酷爱紫砂文化、茶文化的梁白泉笑着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两年前,西班牙的国家报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快餐当道的时代我们还能吃什么?》其中列举了土豆、红葡萄酒、茶等,对茶,文中写道:“茶是亚洲文化的根基。”这句话让他颇受震动:“从没见过对茶这样定性的。”采访期间,梁白泉先生手中始终不离一把造型别致的紫砂壶。对他来说,“紫砂文化,独一无二。”


     苏轼设计过“东坡壶”梁白泉告诉记者,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很早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饮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点茶,与饮茶有关的器皿,有茶盏、汤盏、汤瓶、茶瓶和花瓶等等。至于茗壶,民间传说苏东坡设计过“东坡壶”,是一种大型提梁壶。到了明代,在汉族地区,散茶、芽茶取代了膏茶、饼茶,方式改为泡茶,茗壶成为主要的茶具。茗壶在明初仍然比较大,以后逐渐变小。福建、广东一带引用乌龙茶的“功夫茶”,茗壶更是小得出奇。


      饮茶的风气在上层社会很盛行,影响尤其巨大。梁白泉表示,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就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宋朝人喜欢“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的要求。而茶具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成为皇家贡品。“紫砂茶具的制作,还与国外市场的需求有关。”梁白泉告诉记者,明末,葡萄牙属东印度公司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的同时,紫砂器传到了荷兰,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时称“红色瓷器”、“朱泥器”或“朱砂器”。约在1680年,荷兰匠师加以仿造,1690年,英国匠师埃勒尔弟兄用红色黏土仿制紫砂器,适应了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饮茶的风尚,满足了他们对茶具的需要。美国纽约莫塔赫德藏有郑宁侯制透雕树枝、梅花方壶和双流壶,后者为提梁壶,壶内分隔为两小室,可分装两种茶;两个壶嘴镶银。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传入紫砂茶具,有“惠孟臣”和“陈鸣远”名款的茗壶特别为人所爱。中国紫砂茶具有专供外销的产品,存世“贡局”砂壶,是专为泰国烧制的,有“天启贡局”、“顺治贡局”等铭款。这种出口茗壶,直到十九世纪还在继续烧制。清朝光绪年间,紫砂器大量销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国。


      南京市博物馆中的藏品紫砂


      梁白泉表示,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说,当时已经极难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有名的有两件。而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壶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比较细,壶面粘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紫砂器多为传世品,加以后代不断仿造,鉴定真伪存在不少困难。地下出土物,特别是出自纪年墓的陪葬品,对鉴定传世紫砂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比较作用。对紫砂器的收藏和著述开始于明代。明朝天启年间周高起的《阳羡名壶系》,是第一部关于宜兴紫砂的专著,记载了当时的制壶名手三十人和他们的部分作品。


      传统烧制紫砂器的“龙窑”


      梁白泉告诉记者,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从明代至清朝康熙年间,多用捏作的方法,到了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模制产品。嘉庆、道光年间,又盛行捏作。早期的制坯工具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镖、钗等,有圭型、贝形、月形、蝎尾型等多种形状。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休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装饰方法有: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镁等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书画。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装饰的,大件采取泼釉法,小件采取浸釉法,一般单色釉上一次,彩绘器上两次。


      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传统方法烧制紫砂器的窑是“龙窑”,即头低尾高的斜式窑。龙窑一般长达四十米,每隔一米为一节,烧炉在头部,燃料为木柴和柴草。窑背两侧各有五十个烧火眼,从烧火眼投入燃料。窑身两旁,每隔四到五米开一个进出口,从这里装坯、取器。每窑需以1100摄氏度到1200摄氏度的窑温烧40到42个小时;烧成后,停15到24个小时,再开窑取器。

TOP

问好

TOP

回复 2# 梦幻 的帖子

别来无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