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想一:关于平仄
在“朗诵天地”,我们提倡用普通话朗诵。可是,窃以为,普通话恰恰是古诗词的克星。五四以来,提倡新学的文化运动是个风风火火的革命家,用短短几十年的工夫,摧枯拉朽般,其中就颠覆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汉语的声韵美,将其审美标准重新定义,例如各地军政府凑人头的什么委员会通过的审定“国语”(现叫普通话),该委员会成员章太炎等从文化气脉承袭的角度出发强烈反对,但有包括蒙、藏代表在内的代表表决时以一票之强,通过。既然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美的东西,那自然就是美的了。革命当然是必须的是好的,但是过于“彻底”的革命,往往会使无辜者受伤。在革命者陶醉在大胜利的喜悦的同时,却也要承担对部分无辜死难的罪责。虽然我们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代价是免不了的。文化变革也是如此,会失去承袭,失去其所必须的渐进的发展,会出现断层。古诗词就是一例。
我们的老师怎么向我们用普通话来解释“入声”?
我们的老师怎么样用“现代汉语字典”的注音来向我们解释普通话读某些古诗词根本不压韵的原因?
我们的老师怎么样解释什么叫古诗词的韵律美?
至少如今大多数中小学老师没这个能耐,或有能耐没这个义务。
在自己喜欢诗词前,无论哪场语文考试,只要你会看散文,就会看古诗词。古诗词也就成了规定格式的古散文。
我们的所谓鉴赏也就是散文的鉴赏模式,字面上的,“音乐的美感”也被简单化成了歌曲。
古诗词的音乐美我想就是:由平仄产生的“疏密、长短、抑扬、轻重”的参差美;诗词不同与散文的句法、格式以及创作手法等产生的节奏美;韵脚、及经常出现的的回旋往复式样产生的回旋美。
有很多朋友问我朗诵如何注意平仄,那时侯我说:无须顾及,通常朋友夸我:“你装孙子,德行,懒得理你。”其实我说的是真话,首先我知表不知里,自己也不懂;其次说来话长;再次“朗诵天地”不是“吟诵天地”;最后……还是说两句:
汉语拼音有四声,今四声与古四声完全两个概念。古四声的平、上、去、入也是声调,但更注重节奏,平仄就是进一步对四声的归类。
平就是古四音中的平声字,大致象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读来讲究发音圆润尾音要拖长;
仄大致就是古四声的上、去、入四种,发音讲究起伏,尾音短促,甚至没有;
入声实在难解释,求看官学学苏州话(保留古入声读音最多最全的方言)或者上海话,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举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月”、“石”、“竹”、“歇”四个字是入声,怎么办呢?凉拌!(打电话我用苏州话或上海话读给您听,呵呵。)似乎查谱是如今唯一办法了。基本就是短促得一发即收,点到为止。
旧时有一个儿歌: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估计用普通话读成那样就没法听了,既然已经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民都说普通话好听,且古音、古韵、古律几乎全失,去考究,往往顾此失彼、不伦不类,索性丢掉平仄,慢慢学好现代四声读法,用现代汉语标准的普通话读吧。
不过话说回来,业余研究一下也是好的,有助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用近体诗,还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举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 仄仄 仄 平平
五律讲究看第二、第四字(七律看第二、第四、第六字,也就是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首句与次句的双数字要相对,上边平声下边就是仄声,三四句乃至以后亦然。(不过完全和此律的很少,多讲究拗救之法,此处不研究。)整体看一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 仄仄 仄 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 平仄 平 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 仄仄 仄 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 平仄 平 仄平
“当春乃发生”中“发”字我们现在读第一声,古音“发”为入声字,这样才合律,符合平仄相错,非要矫情的话,我们读成第四声吧,101生发灵,您说合适么?。
节奏如果不论平仄的抑扬顿挫的话,用现代审美标准“标准腔”读法,举例子如下: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捎带提一下现代审美标准“标准腔”的音高读法: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4 4 3 3 2 2 4
草…色……遥…看………近……却…无…………
3 3 5 5 2 2 1
最…是……一…年………春……好…处………
2 2 5 5 2 2 5
绝…胜……烟…柳………满……皇…都…………
5 5 3 3 2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