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 王羲之 《孔侍中帖》 行书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孔侍中帖》王羲之书,摹本纸本, 纵24.8厘米,41.8厘米。6行,42字。《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二帖连为一纸。此本前三行为《频有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后三行,日本学者又称为《忧悬帖》) ,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孔侍中帖》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奈良时代的日本和唐朝往来颇为频繁。此时的日本,正拼命引进中国的各种文物典章制度。中国书法,亦是其重点吸收学习的对象,中国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由此东渡扶桑。《孔侍中帖》。两帖纸缝间皆盖着“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枚。因而可见,它们曾入恒武天皇的内府。“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它们虽是摹本,但其艺术价值却胜过其他传世的王羲之法书摹本。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