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的“野蛮”情结
李洪涛
喝茶毫无疑问是人类的一种雅趣,和世界上大多数茶文化不同之处在于,云南普洱茶既是一种雅趣,更是一种野趣!
一、云南普洱茶是距离蛮荒时代最近的茶品
云南是茶的故乡,茶的物种起源和种植起源都在云南。世界上所有的产茶地,只有云南保有如此众多的乔木型古茶树,茶的起源本身,就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神秘的联想!
云南人种植茶叶的历史,始于上古时期的濮人,那时云南有书面记载的历史很可能还没有正式开始。随着黄河上游的氐羌民族南迁以及庄譑入滇,濮民族即开始了大规模迁往中南半岛,成为高棉民族。
显而易见,云南先民种植茶叶的历史,始于原始时代后期。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古代濮民族的后代、也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云南的佤族同胞直至1958年,才彻底告别了原始社会……。
而中原地区种植茶叶的历史,始于中古初期的两汉、普及于魏晋。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逐步走进成熟;至于西方人饮茶,那已经是近古以后的事情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时期。
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始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日臻成熟,出现了陆羽的《茶经》等茶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作。
――陆羽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走向成熟的划时代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文化中,崇尚清谈的作风,再加上那个时代道家文化的巨大影像和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茶文化自唐代以来,一直崇尚清茶一杯、禅茶一味,属于淡香型口味。
至于中国的茶文化传入###与朝鲜,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禅茶一味就变成了道茶一味(神道)、理茶一味;再然后又变成了茶道、茶理,茶文化进一步被人类宗教化,但###、朝鲜的茶味依旧是淡香型的(或者说它们的茶道、茶理之类,已经代替了人类对于茶香的魅力)。
――与中原茶文化不同的是,唐代前后的云南茶文化,深受边地多元的民族文化影响,云南人喝茶更注重其美味和实用性,云南人吃茶或以瓦罐烘烤之(即我们今天的烤茶);或以牛油搅拌之(即今天的酥油茶);或“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显而易见属于浓香型口味,饮茶亦如饮酒。
――中原人人际交往频繁,社会关系复杂,所以中原人饮茶喜静,所谓禅茶一味,在悉心慢品中,体味属于自己的生活与品格,即便以茶待客,也属于小范围的私密交往、或知音聚首、或浅谈低唱。绝少有人大张旗鼓:“我今天请大家喝茶了”――寒硶!
――云南山多,交通阻隔,尝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云南人绝少需要通过喝茶来体味孤独和禅韵。所以云南人喝茶喜闹,一家人甚至几家人聚在一个火塘边,海阔天空,云南方言曰“款白”。喝茶、款白成了云南人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同样是喝茶,云南人和中原人有许多的不同!
二、云南普洱茶为何成为贡茶?
云南普洱茶唐代就开始成为重要的流通商品,它传入藏地和传入中原的事件大体相同,但这种商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被中原的主流文化所接受,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茶马古道是滇藏两地的专用通道。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行将结束的时候,云南普洱茶突然奇迹般地成为皇家贡茶,如果没有这个奇迹的出现,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只能是另外一种写法了。
云南普洱茶之所以终于被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并不是因为它的野性被驯服了,而是必须感谢来自北方边土的满清皇室。
和云南普洱茶一样,满清统治者来自边远的北方,入关前一部分人依旧过着游牧生活,相对于正统的中原汉文化而言,这同样是一个充满野趣的民族,它们至少在感情上不太排斥边地文化,所以普洱茶得以逐步进入满清贵胄的生活。
而对于云南普洱茶最为推崇的乾隆皇帝,又是满清皇帝当中最富于野趣的一个,他喜欢狩猎、喜欢微服私访、喜欢民间的村野女孩,乾隆皇帝的这种野趣,使云南普洱茶成为了当时的朝野时尚,成为当时中国茶文化创新的最大亮点。而乾隆皇帝首先是一个具有创新朝气的帝王。
云南普洱茶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藏传佛教的北传。云南普洱茶不仅是藏地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藏传佛教装藏佛像、供曼荼罗等,也都离不开茶叶,藏传佛教使用茶叶显然比汉传佛教更珍贵、更郑重。
自元代八思巴开始,藏传佛教正式进入蒙古高原,并很快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这是茶马古道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延伸!满清统治者早期在意识形态上深受他们的邻居蒙古民族影响,逐步接纳藏传佛教。清朝初年,请章嘉活佛为国师常住北京,修建了北京雍和宫等藏传佛教寺院。
藏传佛教在中原地区地位的提升,进一步为云南普洱茶进入中原,给予了有力的文化支持!根据清代史料,茶叶是当时满清贵族与藏传佛教界重要的礼尚往来之物,当章嘉活佛们改喝西湖龙井之类时,满清统治者也就逐步接受了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在中原地区及海外的推广,不仅是云南26个民族共同的心愿,来自北方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同胞,同样功不可没!云南普洱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献给中国茶文化的一份厚礼!这份厚礼非常难得、也非常沉重!
云南普洱茶在中原地区的几消几长,几进几出,都和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密切关系,和中国主流文化的变革周期具有密切关系,但和云南本身的文化形态关系更密切!
1904年,在八国联军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之下,大清王朝被迫改制,云南普洱茶因此停贡。普洱茶由此淡出中国茶客的视野。1956年,随着西藏公路通车,住藏部队供给换代,曾与普洱茶同时进贡的茶膏正式停产,工艺几近失传;到了文革时期,普洱茶几乎成为连云南人也无法享用的纯出口物资,云南的许多年轻人亦不知普洱茶为何物?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国文化急剧变革的时期。然而,西湖龙井没有在这场急剧的变革中消失,云南普洱茶却消失了……!?
表面上看,龙井与普洱茶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中原文化的产物,一个是边地文化的产物,在社会与文化急剧变革的年代,边缘部分首先被离心力抛出了,这个力学原理似乎很多人都能接受。
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浙江人不仅把龙井作成了品牌,并且占据了更为广泛的市场;云南人虽然也把普洱茶做成了品牌,但却没有及时占领更为广泛的大众消费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清代的云南普洱茶是一个“事业型品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品牌――云南人在经商能力上输给了浙江人!
晚清和民国,是一个官商一体的社会。但浙江人崇商,其江浙财团甚至一度左右中国的政治;而云南人崇官、忠心耿耿,其结果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官反而成了这个社会最靠不住的东西――所以云南的普洱茶倒了!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普洱茶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国际交换物资,其价值可装备国民党军队数十个甲种师,但云南人没有抓住这个机遇进行普洱茶的国际化宣传,一俟战争结束,一场小小的瘟疫,就使普洱茶的短暂辉煌烟消云散。
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之初,云南普洱茶再次成为重要出口物资,但这一次更惨,我们几乎是在单纯出口茶叶原料,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被彻底割断了,茶价之低廉令人诧异。有现代普洱茶创始人之誉的吴启英女士,她的名字几乎是在30年后才被世人所知的(并且这位大师逝世前属于社会上的低收入人群),这是普洱茶的光荣,也是普洱茶的悲剧!
而在同样的历史进程中,产量低于普洱茶的西湖龙井,并没有因为战乱而消失,也没有因为繁重的出口任务而令国人遗忘。连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的台词里,都有西湖龙井。
北京人有一句老话叫做: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浙江人不是假把式;云南人却屡屡充当傻把式……!